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生 > 哈佛没有边界

哈佛没有边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28K 次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张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半光景,众学子勤奋学习的照片。很多人都觉得,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要熬夜汲取书中的精华。哈佛大学图书馆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决定去探个究竟。
  
  哈佛大学有许多图书馆,但绝大多数在晚上10点就闭馆了,有的甚至下午4点就关门了,只有一个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而那个图书馆没有网上流传的照片里那样的厅。出于好奇,我在深夜去了一个有着华美大厅的哈佛大学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像宫殿般辉煌,但里面没什么人。我数了一下,能坐几百人的大厅一共只有11个人,其中有一对小情侣在角落里打情骂俏,有两个同学戴着耳机在看电影,剩下的倒是在认认真真地学习。
  
  哈佛大学的学生很有意思,他们不太喜欢在图书馆里看书。在我走出图书馆的时候,台阶上倒坐着几十个人,各自捧着电脑或书本在做研究。也就是说,图书馆外面学习的人比里面的还多。哈佛学子除了分散在不同的图书馆看书之外,很多人都喜欢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不受干扰地学习。又因为学校有特别多的公共空间,甚至宿舍每层楼里都有小图书馆和自修室,大家都是就近找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少有人会专程跑到那个24小时开门的图书馆去自习。
  
  在我眼里,哈佛大学是一个没有条条框框,不在乎边界,不受拘束的地方,哈佛大学的学子们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气质。跟他们接触多了,你也许才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样的人才能走入这片校园。
  
  有一次,一伙哈佛大学的朋友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派对。平常美国大学里的派对都是喝喝酒,玩一些比较热闹又不大费脑的游戏。不过到了派对现场,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家被要求轮流讲述自己的一个故事、一段经历,而这种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感动的传递。那天在场的人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基本上都在某个毫不起眼的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过,有的是专门去做环保项目,有的跑去非洲给当地人治病(自己还得了疟疾)……有一个朋友在读哈佛大学之前一直在肯尼亚做志愿者,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得学位之后,立马又回到非洲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这样动人的故事,大家却觉得很寻常,没有把自己的过往渲染成惊涛骇浪、绚丽多彩的样子。常人都是大学毕业之后,找份工作开始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而绝大多数哈佛学子毕业之后继续追随自己的信念和梦想,他们关注儿童妇女问题、关注环境、关注公平与正义,尤其关注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
  
  开头提到的凌晨4点半哈佛学子在图书馆埋头苦学的场景,其实也有一些真实之处,比如绝大多数我认识的哈佛学子有一种不知疲惫,为了心中的信念勇于付出的精神。这信念有可能是儿时理想、学业事业,也有可能是爱情。我有一个朋友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书,他的太太硕士毕业之后就去了加利福尼亚工作。大家知道,哈佛大学在美国东岸的波士顿,到加利福尼亚光坐飞机单程就要5个多小时。我们发现经常周末就找不到这个朋友,后来才知道,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打“飞的”去看太太(算上其他的交通时间,真正相聚的时间并不多)。金钱、时间这些普通人算计最多的东西,在很多哈佛学子眼里,并不算什么重要的制约条件。
  
  为什么哈佛学生能特立独行,看看哈佛大学的教授们也许你能找到答案。裴宜理(ElizabethPerry)教授是中国研究的专家,她曾经对我说:“你们中国人来美国都是说英语的,凭什么美国人到了中国就不说中文呢?我们也要入乡随俗。”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几年前在南京大学开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她致开幕词的时候用相当地道的中文(不夹杂任何英文单词)一气呵成。正是在裴宜理这样的教授的影响下,哈佛学子都特别国际化,跑到撒哈拉这样的地区去当志愿者,绝不是什么个案。
  
  哈佛大学的校徽上写着“Veritas”,是拉丁文“真理”的意思。身边的哈佛学子,各个都在寻找自己内心的真理,探求世界的真谛。他们可以为了真理,不在乎边界,不在乎制度与各种世俗条条框框的约束。每到假期,哈佛大学的校园里也经常会出现国内中学生旅游团的身影。在我看来很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被灌输的,也许是要好好学习,好好考托福,将来才能考上哈佛大学,却不知道哈佛的学子们恰恰是因为摆脱了这些桎梏,坚持走自己的路,才感染了招生官,来到这里学习,才能在走出这片校园之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哈佛,没有边界。你的人生,也没有边界。

哈佛没有边界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