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生 > 高考边上的感动

高考边上的感动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78K 次

二十多年前,他从农村考入了县城重点中学,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考到县城去读书的孩子。那些天,村民都跑到他家向他祝贺,全村人都羡慕他父母生了个会读书的孩子,都说:“以后,你家孩子有出息了,村里人也都跟着沾光。”从此,村民对他们一家总是恭恭敬敬的。他第一次在村里人面前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尊严。于是,他决心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十九年前,他参加第一次高考便名落孙山。家里兄弟姐妹多,他在家排老二。本来就很困难的一家,决定把賭注都下在他一个人身上,让还在读初中的弟弟辍学,而他妹妹,早两年就已经辍学在家帮妈妈干农活了。他连续补习了三年,三年都没考上。随着落榜的次数越来越多,村里人脸上的表情明显有了变化,大家开始议论起他的不争气并暗讽他拖累了一家人。
  
  以后,他在村民的眼里什么都不是,农民不像农民,知识分子不像知识分子,他的情绪跌到了谷底,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
  
  1993年,在他准备参加第五次高考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到山西太原“高考移民”成功。他也动了心,他和家人商量打算孤注一掷,远赴山西太原参加高考。
  
  当全家人正四处为他筹集去山西的路费时,他遇到了一件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母亲和在财政所当所长的亲戚说好了借二百块钱,第二天叫他去拿。当他找到在财政所工作的亲戚时,亲戚把二百块钱甩在桌子上说:“我不会借钱给像你这样没出息的人,这二百块钱,是我看你妈的面子才答应借的,但我必须见到你妈亲手写下的借条。”亲戚的嘲弄,让他感受到了刀割一样的痛。要知道,他妈妈不识字,更没提过笔写字。但为了儿子读书,她让儿子一笔一划写在纸上,她照着抄一遍。那一天,他看见妈妈握笔的手一直在发抖,她抄了撕,撕了又抄,短短的十几个字,竟然抄了整整两个小时!那一天,他握着妈妈写的借条一路上泪流不止,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
  
  令人沮丧的是,那一年高考之前,他被查出“高考移民”的身份,不能参加考试。因为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失常了,被公安机关遣送回了老家。
  
  他患病后,家里没有一个人嫌弃他,责备他。在全家人的精心护理下,他的精神分裂症不到一年就痊愈了。第二年的春上,他又偷偷拿着家里买肥料的十六元钱,又一次报名参加了高考。这次,他的成绩上了专科分数线,但他觉得上个专科不划算,竟然放弃了,跟随当年的打工潮选择了外出打工。当时在工厂里,有着高中文凭的他自然比别的打工仔更有优势,每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可慢慢地,他发现随着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的涌入,他的高中文凭没有什么优势了,两年不到,他待遇优厚的工作就被人取代了,只能去干又脏又累的活。
  
  有一天,苦闷的他跟一个女孩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女孩听完后说:“既然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你怎么不继续读书呢?”女孩的话让他重新点燃了读书的愿望。后来,这个女孩成了他的妻子,她全力支持他集中心思去读书,而宁愿自己加班加点地干活挣钱供养他。1997年,他重新参加高考,但命运还是没有眷顾他,他再次落榜;1998年,他年过三十,因为高考年龄的限制而被迫放弃;2001年国家取消了高考年龄的限制,他再次参加了高考。从那一年至2007年,妻子一个人带小孩,他一边做家教,一边参加高考……2007年他第十三次参加高考,终于考上了一所高等院校法律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一个人坚持近二十年的高考梦想不放弃,最终梦想成真。梦想是如此坚韧!对于这样一种“成功”,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内心感受和价值评判,甚至可以说是“各有滋味在心头”。尽管如此,有一种感动我们却不可否认:那就是在他将近二十年总共十三次的高考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姐妹、他的妻子和儿女在他身后的承担、隐忍、无怨和付出!他的父母曾经说:“他这又不是在做坏事,既然他想着这梦着这,哪怕是考到六十岁,我们都会让他实现他的梦。”
  
  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无论是一块金牌的取得,还是一个人金榜题名或事业有成,真正令我们感动和温暖的,更应该是站在“高考”边上、没在“成功”身后的很多人——他们天长日久的付出和酸甜苦辣都尝遍,我们想象不到,他们却都要一一尝到,而且不图回报。

高考边上的感动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