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物 > 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

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9W 次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辞
  
  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两头牛换来“门诊室”
  
  李春燕中学毕业后,当了一辈子乡村医生的父亲替她选择了去贵州省黎平卫校读书。
  
  1997年,卫校毕业的李春燕开始协助父亲从事农村医疗工作。后来,李春燕爱上了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来的一位苗族小伙子孟凡兵,爱情的力量让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贫困的苗族山寨,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汉族媳妇。
  
  大塘村位于山区,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缺医少药。村民看病要走很远的山路到乡里,重病要到县里医治,来回十分不便,而且医疗费用很高。村民们往往因承受不起昂贵的费用而终止就医。有的村民甚至病了就求神拜佛,请巫师驱神弄鬼,不仅白花了钱,也没治好病。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李春燕毅然卖掉两头黄牛,筹得2000元,在家里开了个门诊室。
  
  卫生室的基本设施只有一张桌子和一铺床。为省下更多钱买药,李春燕连药箱也没买,把药放在房间里,用纸箱装起来,而医疗器械则是跑去跟她父亲借。
  
  赢得村民的信任
  
  小诊所开办了几个月,但来看病的人却寥寥无几。贫穷的村民宁愿相信巫术,也不相信医学。
  
  李春燕第一次到老乡家给小孩看病,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直往竹林里躲,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这个不穿苗装的姑娘陌生。
  
  然而,倔强的李春燕硬是坚持了下来。
  
  为了更好地和村民交流,在丈夫和家人的帮助下,李春燕努力学会了苗语。渐渐地,李春燕也和苗家妇女一样,光着脚丫踩在青石板上洗衣服,在昏暗的吊脚楼下煮猪食。
  
  李春燕用行动改变了村民的看法,并最终让村民完全接纳了她。找她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许多村民开始尊敬地称呼她为李医生。
  
  “过去,村里只有几个赤脚医生。老辈人得病了,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也不晓得到底是啥原因。”大塘村党支部书记孟凡昌说,“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生病了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
  
  出于对李春燕的信任,村民对常规计划免疫工作也由恐惧变为配合。
  
  在大塘村,常常可以看到年轻的李春燕梳着马尾辫,背着个小药箱,脚步飞快,穿梭子各个自然村寨。
  
  她和许多当地的村民一样买不起油盐,却收留贫困患者,给五保户免费治疗;她看护没钱住院的孩子像看护“自家食”,而自己的孩子却吃着“百家食”;她和村民一样要喂猪、做饭,但她的存在却悄悄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
  
  “县城的医院收费太贵,路又远,我们在那里根本看不起病,还是李医生这里好。”村民吴老金说,“人多的时候李医生家就像一个集市。”
  
  村民的认可让李春燕感到无比的欣慰,她对小诊所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常年入不敷出
  
  然而不久后,李春燕发现,随着病人的增多,小诊所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难以维持了。
  
  由于很多乡亲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家里没钱买药,李春燕只有向丈夫借。丈夫孟凡兵是退伍军人,在县城帮人开车,每月四五百元的收入,其中的两百元钱要拿给爱人买药。
  
  刚边寨12岁的王岁山患了肠套叠,在医院治疗花光了几千元的贷款后,只好来找李春燕。从家里到刚边寨,最快也要走半个小时,李春燕每天来往跑4趟。两个月下来,她累得连路也走不稳。后来,诊所实在抽不开身,她索性把孩子接到家里。一个月后,王岁山痊愈,而李春燕分文未收。
  
  王岁山不是唯一享有特殊照顾的病人。李春燕每次出诊,从不收取费用。村民穷,大多数看病只能赊账。要是遇到特别困难的病人,她甚至连药费也不收。
  
  村民蒙安全家牛的蒙奶奶患了神经痛,已有3年的病史,因为没钱,一直没能到县医院治疗。每次痛起来,必须连打三天的针才能好转。为了减轻老人的痛苦,李春燕每次都按时给老人打针。这次打完针,蒙安全付给她6元钱,其中包括2元已经欠了两年的药费。
  
  行医的同时、李春燕还为村里的产妇接生。接生一个孩子,得到的回报很少超过5块钱,有时守一个通宵,只有几毛钱。
  
  曾经想过放弃
  
  因为穷,许多村民付不起药费,有的连、两块钱都要赊账。李春燕的账本上,村民一块、几块、几十块的欠账消了又写,写了又消,但缺口照样在不断加大。久而久之,欠账越来越多,资金周转越来越难,小诊所几次面临断药。
  
  开始断药时,李春燕就去药店赊,可赊多了,药店老板也不肯再赊了。于是,她把自己的米拿去卖了进药,为此还背上了五千多元的外债。
  
  她和丈夫住的房子三年前就垮掉了,至今仍然没有建好。房子的屋基被洪水:中掉了一个角,临近塌方的地方,地面分成了几块,分层下陷。房柱悬空,横的楼枕已经弯曲,似乎难以支撑房屋的重量。墙壁已经开裂,最大的裂口有10厘米,房屋已经开始倾斜……
  
  眼前的这一切使年轻的李春燕有些撑不住了。2004年初,在丈夫孟凡兵的劝说下,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开口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可是,就在收拾行李准备出发的前一天,消息在整个苗寨传开了。当晚,欠账的村民纷纷来到李春燕的卫生室,五角、一块地将欠账还上。
  
  “燕子,有钱了你就不会走了吧?”
  
  “这是我们还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
  
  捏着村民门还来的一堆皱巴巴的元币、角币,李春燕猛然读懂了乡亲们眼神里的期盼和信赖。见此情景,她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把爱心继续下去
  
  最后,李春燕还是留了下来。小诊所依旧开着,丈夫为了还债只能到县城打工,但他们的欠债并没有减少。家里剩下八十多岁的父母和两岁的小孩,李春燕既要给人看病,又要带孩子、照顾老人和种地。
  
  李春燕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方关注的目光聚集到大塘村。由于当地经济贫困,李春燕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就是盖个卫生室,能够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得知这一情况后。去年11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投资1O万元,在大塘村建起“大塘村博爱卫生站”,圆了李春燕的梦。博爱卫生站坐落在村中心,是仅次于学校的一幢三层建筑。雍里乡政府也组织各村有文化的村民到乡卫生院培训,目前已有15人领到《乡村医生从业资格证》。
  
  现在,李春燕“坚持把卫生站经营下去”的想法得到了社会的支持,许多热心人士汇来了药品和资金。她说:“有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决心,我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尽所能为村民们解除病痛。”

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