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物 > 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7W 次
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1
  
  1894年9月,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移驾紫禁城,满朝官员都出城迎驾。当日,恰逢暴雨,路面积水颇深,文武百官个个匍匐路旁,衣帽尽湿。百官之中,有一人目睹此景,心如死灰。多年后,他说,就在那一刻,“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其实,满朝文武中最不应该有这种念头的就是他了,因为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大魁天下”,成了本年恩科取士的状元。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年后,这个叫张謇的江苏南通人宣布放弃仕途,转而去做一个商人。
  
  状元下海办厂,是千百年来一个天大的新鲜笑话。自从唐太宗李世民完善科举取士以来,蟾宫折桂是中国书生一生中最大的荣耀。然而,张謇经商却颠覆了所有的荣光。
  
  张謇经商的动机,与赚钱无关。他出身农家,苦读成名,有过10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当状元时,他已年过不惑,自然不再年少轻狂。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他还曾替张之洞起草过《条陈立国自强疏》,明确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在一篇晚年自叙中,他回顾说:“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2
  
  张謇要办一个纱厂,他起名为大生,其意源自《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状元办厂,雷声很大,但实际上很窘迫。他的创业资金只有区区2000两白银——其中700两是向朋友借垫的。所以,大生纱厂从一开始就很有现代企业的气息,他拟定了一份《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公开向社会集股。
  
  结果很不理想,很多人并不信任这个从来没有经过商的书生,甚至有人问他:“什么是工厂?”
  
  到1896年年底,办厂的钱才筹了不到8万两。这时,对张謇颇有好感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提出,国营的南洋纺织局有2万多锭积压已久的纱机,可以将这些设备折成官股,与张謇搞一个“官商合办”。这批英国造的机器已在上海码头搁置5年之久,日晒雨淋,连包装木箱都破了,机器零件锈坏的有十之三四,光是搬运和除锈就花去6000两。走投无路的张謇咬牙接下这堆机器。他重修集股章程,大生的股本定为50万两,其中,2万官锭折价官股25万两,他再另筹25万两社会资金。
  
  就在这时,作为江苏同乡的盛宣怀答应帮他筹集资金,二人还签署了《通沪纱厂合办约款》,谁知最后,盛宣怀却是一分钱也没有兑现。张謇对此大为恼火,从此对官商绝了念想。
  
  直到1899年夏天,大生纱厂才筹足资金开了工。5月23日,第一批白棉纱出了厂,当日开动纱锭6000锭。到1900年2月,大生纱厂就赚回利润2。6万两白银。
  
  3
  
  张謇天生有管理和经商之才。在大生纱厂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各人均有明确的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都及时在例会上讨论解决。有趣的是,《厂约》细到对招待客人时点几个小菜都有规定。《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达195条。这在当时,恐怕已是中国人自办企业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在纱厂正常生产后,为了降低棉花的收购成本,张謇接着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自己种棉花。接着,他又陆续开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铁)冶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泽生水利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等。这些企业都与纱厂有产业上的关联性:办广生油厂是要利用轧花下来的棉籽;办大隆皂厂是为了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油脂;办大昌纸厂最初是想把大生的下脚飞花利用起来,为大生纱厂生产包装纸和翰墨林的印刷用纸;办复新面粉厂是因为大生纱厂有富余的动力,而且每天浆纱织布需要大量面粉;办轮船公司是因为大生纱厂的运输需要;办懋生房地产公司是因为外来人口渐多需要住房;办铁厂则是为了制造织布机、轧花车等设备。
  
  如此完备而精妙的产业链打造,完全是大工业制造的理念,不但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
  
  4
  
  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他们宣称穿上一件画有符咒的衣服或喝了一种“神水”后就可以刀枪不入。慈禧太后居然相信这是真的。她下诏向各国宣战,号召“义民成团,藉御外侮”。
  
  當时,李鸿章被派到广东任总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刘坤一任两江总督,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张之洞在圣旨下达同日,电奏朝廷,“恳请严禁暴民,安慰各国,并请美国居中调停”,李鸿章更绝,他径直对辖内官员说,北京的电报发错了,“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但是,大家对如何解决危机仍束手无策。
  
  这时,盛宣怀提出“东南互保”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四大总督向各国公使保证,他们将“奉诏”自保疆土,长江及苏杭内地的外国人生命财产,由各督抚承诺保护;上海租界的中外商民生命财产,则由各国共同保护,“此疆尔界,两不相扰”。
  
  互保方案明显与慈禧的宣战圣旨相悖,依清律,是大逆不道的灭门大罪。盛宣怀斗胆提出,居然得到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响应。
  
  在南通办纱厂的“状元企业家”张謇,得闻此议,也非常认可,并积极参与促成。几位总督中,刘坤一最为首鼠两端,他对形势判断不清,与李、张等人又有心结和矛盾。这时,出面劝说的,是跟他交情最深的张謇。
  
  盛宣怀则连日周旋在各国公使中。经过盛、张等人的努力,在北京硝烟弥漫的时候,南方终于没有发生战事。
  
  “东南互保”在中国政治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圣旨被当成“乱命”,意味着清廷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已经瓦解。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近现代史上,新兴的企业家阶层第一次在政治上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开明理念、社会声望、在商业实务上的积累以及独特的妥协智慧。
  
  5
  
  1900年之后,张謇的大生纱厂进入全盛期,不过作为士商代表的他志不在此。他决心从实业、教育入手,在民间层面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理想。
  
  1903年开春,张謇在南通创办小学,那时普遍都叫“学堂”,张謇称“学校”。10年后,新生的民国教育部才通令全国一律改称学校。张謇的小学分为本科和讲习科。本科生复试的试题是他亲自拟的,经义兼国文的题目是“先知先觉释义”,历史题为“三代学制大概”,地理题为“中国生业物产大概”,还有两道算术题。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