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物 > 梁漱溟:自学,是一片向上心

梁漱溟:自学,是一片向上心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9W 次

梁漱溟没有读过大学,却做了北大教师。梁漱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学。
  
  谈到学习,梁漱溟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他说:“非到引起兴趣和注意,我不去读它。我之好学是到真‘好’才去‘学’的。”
  
  教导儿子,梁漱溟也提到“兴趣”:“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
  
  课堂学习无疑是重要的,但仅有课堂学习,缺少主动积极的自学,课堂听到的知识不会得到进一步的消化与深化。
  
  要想把课堂上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生命,必须通过“自学”这一环节。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所以,即便有老师指导,自学也不可或缺。
  
  上中学时,梁漱溟课堂听讲之外,课前课后都坚持自学,天性并不聪明的他,学业却突飞猛进。
  
  另外,自学还不仅关乎知识的摄入,更关系人心的向上,正如梁漱溟所谆谆教诲的那样:
  
  “自学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单是求知识,不足以尽自学之事。在整个生命向上自强中,可以包括了求知识。”
  
  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
  
  1940年,梁漱溟在重庆,当时,日寇轮番对重庆进行轰炸,但梁漱溟无所畏惧,一反常规地不去躲警报,照常看书思考,埋首工作。
  
  1940年5月初的一天,重庆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三位青年,逃警报回来,发现学校操场上放着一张藤圈椅,一问,才知是他们的客人在警报时间内从房内搬来看书的。他们的客人戴一副无边框眼镜,身穿长袍马褂——他就是梁漱溟。
  
  任何时候,梁漱溟都能坚持自学,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支撑他的,正是“一片向上心”。
  
  人不可能一辈子做在校学生,毕业离校时,课堂上的老师带不走,学校里的设备带不走,“自学”的习惯却可以打进背包,伴你走天涯。

梁漱溟:自学,是一片向上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