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物 > 水稻大王谢华安

水稻大王谢华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7W 次

谢华安——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这两者很难对上号。因为他的脸太黑了,手也太粗了,也太没官样了,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在他身上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年他回家探亲,耕了一辈子田的父母竟有点不敢相认,说:“你怎么比我们还黑?你小时也是白皙皙的。”一些农民兄弟每每握着他的手,都感到惊讶:“科学家的手怎么比我们耕田的还要粗呢?”
  
  脸黑,手粗,身瘦,是谢华安的体貌体征,是风雨骄阳刻在他身上的印记,用碱水和盐水也无法洗去,因为他是水稻育种人!
  
  靠15粒水稻种子起家
  
  对田少人多的中国来说,水稻良种的重要不言而喻,它是提高亩产的有效保证。20世纪7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在海南岛的一条水沟边发现了一株雄性器官发育异常的野生稻,为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找到了途径。杂交水稻良种的选育工作随即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展开。从福建龙岩农校毕业后刚到永安农业学校任教的谢华安,也对杂交水稻的育种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永安农校的工作条件甚为简陋,连必备设施都没有,谢华安就到数十千米外的三明地区农业局借来仪器做科研。1972年9月,谢华安奉调三明地区农科所工作,由此正式开始了痴心不改的育种生涯。
  
  水稻育种受季节制约很大,福建因气候原因,一年只能种两季水稻。为缩短试验周期,全国农业育种专家都选择在热带气候的海南岛做试验。谢华安被选派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赴海南。海南的风光旖旎迷人,但对育种工作者来说,最向往的不是风景,而是阳光和温度。
  
  初踏育种门槛,谢华安总想比别人多学一点,因此经常奔波在各个育种基地之间。海南聚集了全国各地数十家育种单位,但相距甚远,有的竟达几十千米之遥。在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双脚便成为谢华安的“11路汽车”。他“驾驶”着他的“11路”几乎跑遍了所有兄弟单位的育种基地,锲而不舍地拜师取经。虽然人家不管吃饭,每次都得饿着肚子、拖着沉重的脚步回来,而且不时还被拒之门外一无所获,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来自江西的水稻育种专家邬孝忠,非常欣赏这位同行后辈的钻研精神,毫不吝啬地从自己的育种田里拔下一些稻苗给他进行育种试验。谢华安回福建前夕,他又从保管瓶中取出自己选育多年的15粒母本不育系种子相赠。这在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科研尚处于摸索阶段、育种材料相当匮乏之时,不啻是天大的宝贝,让一无所有的谢华安欣喜欲狂。他把其中的8粒种子分给福建同行,将剩下的7粒播在花盆里,一粒一盆,放在铁丝网内,细心呵护。就是这7粒种子,让他发现了杂交水稻良种组合的途径,为日后培育一系列良种打下了基础。
  
  艰辛的育种生涯
  
  一年四季都能种水稻的海南,虽是育种人的圣地,但当时的育种生活却意想不到的艰苦。开始,谢华安和伙伴们借住在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城藤桥偏僻农村一个仅有十几平方米的集体仓库里,陪伴他们的是无法驱除的蟑螂、老鼠。谢华安还曾遭遇眼镜蛇,差点丢了性命。后来,一位好心的大妈为他们的安全着想,主动把自家存放棺木的房间借给了他们。小时看到棺材就感到恐怖,可此时这间存放棺材的房间却成了他们读书、写字和吃饭的地方,棺内还是他们保藏书籍、宝贵资料的场所。
  
  育种这一行靠天靠地。一般农民劳作,通常是太阳出来做工,刮风下雨收工,而育种人却不管烈日暴雨都得往田间地头跑,检查水位,担心秧苗水浅了晒死、水深了淹死。年复一年的栉风沐雨,骄阳暴晒,钢铁也会变色,人的脸不黑才怪!一到杂交授粉时,稻叶的齿就像锯子一样在谢华安他们裸露的手和手臂上锯开一道道口子,天长日久,双手伤痕累累,皮开肉绽,先是起疙瘩,继而化脓,接着结茧,一双粗糙的手就这么“炼”成了!
  
  谢华安钟情杂交水稻,由于风吹日晒,雨淋水浸,给他留下了重度风湿性关节炎。而过度劳累,生活没规律、三餐无定时,冷热不顾,又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有时胃病发作,疼得他蜷曲着身子坐在田坎站不起来,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冒。严重的胃病给谢华安的工作造成很大麻烦,有一次,不到半年时间,他连续两次因严重胃病引起便血。
  
  品种选育初期,谢华安用数百种不同材料反复进行组合试验和筛选,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一次次提高,在坚持不懈中,孜孜探索积累。1975年,他和同事们培育出“矮优2号”杂交组合,试种时呈现丰产优质的良种趋势,不料未及大面积生产推广,一场毁灭性的病害——稻瘟病扑面而来,枯黄的稻株整片整片地倒下,溃烂于田中,惨不忍睹。妻子、孩子生病都没流泪的谢华安,看到自己和同事们几年的心血被这可恶的病魔无情吞噬,忍不住泪流满面。
  
  祸兮福所倚,对科研工作来说,从失败中寻找出路,就是一种成功。在巨大的痛苦中,谢华安没有泄气,和同事们总结经验,从惨败中学得真经:育种不仅要高产、质优,还要能抗病、抗虫,不抗病的杂交稻在生产上是绝对没有前途的。他的育种生涯由此刷新:育种目标除了丰产性、适应性、米质好等优良经济性状外,还要具备抗病、抗虫、抗自然灾害等强抗逆性。
  
  十年心血结硕果
  
  1980年冬,经过无数次的杂交试验,谢华安从国内外数以百计的优良株系中,选定了一个具有抗瘟、强恢复力、高配合力的品系“明恢63”。“明恢63”的育成,改变了历史,成为20世纪后期经久不衰的强恢复系品系,改变了中国早期杂交稻单一引用国外品种作父本的局面,同时对杂交稻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明恢63”配成的各种组合,迄今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亿亩,是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
  
  1981年,谢华安成功育成了杂交水稻堪称一代天骄的良种——“汕优63”。“汕优63”制种时,为了减少包穗,谢华安经常上午8点下田赶露水,到了晚上9点还在田里打药,有时稻谷来不及收回仓库,就索性睡在谷场看护。手捧金灿灿的“汕优63”的饱满颗粒,谢华安流下了激动而幸福的泪。
  
  “汕优63”由于抗瘟性强、产量高、米质优,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迅速风靡神州大地,1986年首登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排行榜首。全国各地好评如潮,纷纷给谢华安他们送来锦旗和感谢信,打来喜报丰收的电报电话。袁隆平见到谢华安,第一句话就说:“祝贺你,‘汕优63’已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
  
  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说:“汕优63”救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当时杂交水稻稻瘟病肆虐,不少地方颗粒无收,农民徒劳无获,欲哭无泪,积极性备受打击,科研人员心急如焚,杂交稻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汕优63”横空出世,挽救了杂交稻。据农业部统计,该品种自1986年起连续16年种植面积居全国之冠,累计种植近12亿亩,累计增产稻谷近700亿千克,其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和累计种植面积都创下中国稻作史之最。
  
  这个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人民告别饥饿,为人类的种子工程和粮食工程做出了贡献,还年复一年地被迎出国门,造福异域人民。东南亚一些国家引进并大面积种植后,感叹其增产效果、增加效益之显著,誉之为“东方神稻”。
  
  在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后,业内人士鉴于谢华安在育种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亲切地以“中国杂交水稻之母”相称。但谢华安却说过奖了,自己和袁隆平先生相比是有层次差别的。袁隆平先生开拓了杂交水稻的领域,是杂交水稻的大功臣、奠基者,而自己的科研是在袁隆平先生等前辈的科研基础上开展的,所培育的一些品种虽然推广面积较大,但毕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科学家虚怀若谷的谦逊美德,令人肃然起敬。
  
  再创人生辉煌
  
  1996年,年过半百的谢华安出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时值美国专家布朗抛出“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人”这一耸人听闻的论调,他深感农业科技人员责任重大,提高粮食产量与质量乃重中之重。于是,他上任伊始就参加了袁隆平主持的中国超级稻(超高产水稻)的攻关。
  
  志若不移山可改,这些年来,他带领中国超级稻选育及栽培福建省课题组,先后培育出3个百亩亩产800千克的超级杂交水稻。其中“II优明86”,在云南的种植曾创下亩产1196。5千克的世界纪录。接着,谢华安又在南方进行试验,利用头季割起后的水稻,通过施肥、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再生稻,这样对农民来说既省成本又省工。现在,谢华安所培育的超级稻已连续四年实现头季、再生季亩产达到1300千克以上,屡创再生稻的世界纪录。国家农业部由此决定,在南方推广这项日臻成熟的再生超高产水稻技术。
  
  谢华安在生活中像岩石一样憨厚,像泥土一样质朴,像松树一样沉默,但搞起科研来,脑子里却有的是浪漫情结。他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决心把稻种折腾到太空去。1996年起,谢华安将浩瀚苍穹开辟为新的育种基地,他主持的航天水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2002年,太空稻“Ⅱ优航一号”亩产创中国航天育种水稻问世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还创下世界再生稻最高产纪录。
  
  2003年,福建遭受60年一遇的大旱,尤溪县出现连续30多天超37℃的高温,令人感到稀奇的是,做再生稻栽培的超级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仍达到百亩亩产800千克以上的超高产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教授亲率专家验收小组进行现场验收,经田间考察、脱粒、称重、丈量面积、测定稻谷杂质及含水率等科学、严谨的环节,对该品种的耐高温性赞叹不已。这个普通的种子,就像烈火中淬出的钻石一样,在林林总总的谷种中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考虑到研制转基因水稻是农业高新技术领域之一,也是未来水稻产业最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项目,谢华安又积极筹备组织抗虫基因水稻育种。国家“863”专家组鉴定认为,谢华安主持的这项研究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属国际领先水平。
  
  志弥坚者,破难为易;行不止者,虽远必臻。谢华安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收获了一个又一个金色的季节,谱写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水稻大王谢华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