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社会 > 时间的河呀,慢慢地流

时间的河呀,慢慢地流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K 次

我向来不恋旧,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最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最忠于爱情的时代,是用蜜糖、三叶草、柔软的吻绘成的时代,也是用股票、彩礼、人的私欲拼凑的时代。
  
  多年来,我做“情感太史公”,忠诚地为国人感情的渐变做注脚。我在电视台做深夜情感节目,我回答读者的来信,我温柔地安抚过许多哭泣的人。有一天惊觉,我看到的人与事,正是一部都市情爱的编年史。
  
  这爱情与人生的河流迤逦而下,两岸人家组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我看到他们买菜生火的寻常日子,也看到他们被命运一次次重击,然而所有人的眼泪,都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
  
  生于20世纪50年代那一批人,现在60多岁,正是桑榆晚景,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少被我们重视。人们似乎都觉得他们老了,就凑合着过吧。什么大风大浪都经过了,男欢女爱这样的事上不了台面,不值得为之烦恼。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饱暖思淫欲”,你们这一辈子吃饱过吗?你们有什么资格追求爱情?所以他们的爱,更像夹缝求生,怯怯的。
  
  有人记得许多年前的那个少年,说:“我们俩,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别,50年不曾见过。也有人,一辈子耿耿于怀于初夜未见红,她要向谁诉说自己的贞洁?曾经责难她的丈夫已经不在世,儿女根本不觉得这件事值得一谈,但她心里的冤屈,是一颗会渐渐扩散的瘤。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太太,她是永远的林黛玉,动不动就黯然神伤,乃至落泪。她的爱人是位儒雅的老先生,对她不离不弃,默默地呵护她。她不爱做家务,老先生做;她是不快乐的母亲,老先生挑起养育儿女的重任。到后来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有了概念,是老先生陪她去医院看病。她半夜郁闷,要给电台打电话倾诉,是老先生拨好号,一直等待轮到自己,再把话筒递给她。
  
  我记得那一次节目之后,外间的导播说:“我又相信爱情了。”
  
  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就是我与我的朋友们。我们小时候穷过苦过,经历过全社会的保守拘谨,但我们的青春期有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了。琼瑶的《窗外》,师生恋在当时不伦得惊天动地,一个“床”字的影子都不曾出现;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场恋爱,明澈得有如水中月,也遥远得仿佛镜中花。许多翻译作品像洪水一样进入中国,《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年少的我们,不明白怎么有这么多婚外恋。
  
  当时,我的最爱是《纸上罗曼史》,萧伯纳与爱兰·黛丽书信往来几十年,一生不曾谋面。
  
  对于年少的我来说,爱就是“唯一”:我一生只爱一个人,于是一生只睡在他身边;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这是我送予他最珍贵的礼物。
  
  我要长大才能明白:爱情最肉欲,也最纯真。它是铜、铝、锡,随时会氧化,永远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也是真金白银,矫矫不群,能抵御时间的力量。成长如此疼痛,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这个“我们”可以用来指代所有人。
  
  “70后”的人生有一种无可奈何与气急败坏的混杂。都曾清如水明如镜,但如果运气不够好到在学校、单位遇到爱人,就得相亲。“凤凰男”“小三”“极品亲戚”“不可共富贵”……老式婚姻问题没有一个绕得过,新问题还层出不穷。他们中有一些人仍然说:我,相信爱情。听起来更像不甘心。
  
  三
  
  “80后”赶上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也赶上了扩招、就业难,因此,他们更自私、更自我,更无私、更无畏,闪婚、闪离、短信恋、“劈腿”“小三”……或者,这其实与年龄无关,只是形式不同?人们总是面对相似的悲伤与痛,大部分的爱情不过是“正确”“错误”“时间”“人”四者的混合搭配。
  
  要有很多的耐心、温柔以及通达,才能不去野蛮地霸占道德的制高点,也同时保持了自己的立场。
  
  “80后”如今正渐渐步入中年,不管头衔多么响亮,上面有4位老人要操心,下面的二胎孩子不能放手,他们享受了独一无二的爱,也得付出独一无二的代价。因此,他们的故事,注定不像时尚大片那么风花雪月,也不可能像《欲望都市》一样光鲜亮丽。“80后”的故事是行道树、城市的树篱,甚至是野地里一棵歪脖子的槐树,沾着城市的尘埃、油烟,顶着一天一地的车声、人声,到处都被撞出伤痕—也许粗糙,但更加真实。
  
  我听过很多“80后”的感慨,多半跟钱有关:“当爱情遇到金钱,就没有爱情了。”“谁生了二胎还敢离婚呀,别扯那些房贷、车贷,孩子就是‘二胎贷’,没还清之前,别想自由。”直白、粗糙,以最直观的方式向我们表达。
  
  但他们不曾经代表新锐、卓尔不群吗?他们热情奔放,他们反抗主流教育,他们开风气之先,是第一批网民,因此合该他们离经叛道。他们对爱情的态度如何?有一个妙人儿答:30岁之前不相信爱情,是没心没肺;30岁之后还相信爱情,是没脑子。我莞尔,“80后”都直奔40而去了。
  
  四
  
  让我意外的,其实是“90后”。
  
  一个小朋友坚定地说:“我是那种肯定要把性生活留在婚后解决的女生。”—近30年前,还不知道性生活是什么的我与我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但她是“90后”,与我们隔了一代人。
  
  我听了觉得有趣,逗她:“目前很多中国女性都是在结婚前完成第一次性生活的。”
  
  她很固执:“她们是她们,我是我。”
  
  啊,这仍然是30年前我的同学们以及我会说的话。如何跟幼儿园小朋友讲陨石与星星呢?我笑了笑,心中却突然一阵感动。
  
  我做感情咨询已经很多年了,我越来越老,求问者的年纪却越来越小。这是肯定的,择偶恋爱期是永恒的“二十已过、三十未满”。我因此微微惊异地发现:“90后”的婚恋观,比我们想象的保守很多。
  
  而“90后”,曾经被嘲笑与鄙夷,说他们非主流,说他们用“火星文”,尤其是“80后”,说的时候大有“我们当年可不这样”之感—记性真差,忘了“70后”当年怎么说他们的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正好是“90后”的父母,我听过他们如何引导孩子的恋爱观:隔壁刘叔叔聪明,成绩好,情商高,有上进心还顾家,而且他在培养孩子上面多下功夫呀,小刘托福考了115分!刘阿姨真有眼光,找了这样的男人,让自己享了半辈子福。妈妈呢,不鼓励也不反对你早恋,只希望你多认识一些优秀的人,多交朋友,才能懂得海纳百川……
  
  春风化雨,无非如此。可以说他们势利,但在儿女终身大事上还能保持絕对平等态度者,我平生未见。
  
  为人父母者大抵如此,既盼望儿女成功也希望他们圆满,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父母有足够的经济条件、眼界及能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囿于成长环境,许多连基本常识都匮乏,他们生下的“80后”又恰恰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全世界都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80后”跌跌撞撞长大后,正在学习如何对待下一代。这样一比,我觉得“70后”身为父母还是很不错的,他们赶上开放搞活的年代,他们有机会把自认最珍贵的价值观给予“90后”,于是,返璞归真。
  
  “90后”没有太多的经济压力,不必像我们一样为了分房子而结婚,又有机会走南闯北,接受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物,他们还相信爱情吗?
  
  他:信。
  
  她:我不信,但我信过日子。
  
  另一个她:我信,但我的爱情不是你们说的爱情。
  
  “00后”如何?我静静地等,等第一个“00后”的婚姻咨询。而关于恋爱的,已经来太多太多了。

时间的河呀,慢慢地流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