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生活 >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4W 次

今年春节前,一篇《留学生拉黑父母六年发万字长文,控诉十二年不回家讲述过去》的文章引爆网络,其热度持续不减,使得一起个案上升为现象级话题,家事因此具有了社会学意义。
  
  化名王猛的儿子在“万字长文”中,控诉了父母给自己造成的种种伤害,字字锥心,发人深省:母亲一直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置办,对奥数感兴趣却得不到母亲的支持,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遭到父亲的打骂,高中想要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也被拒绝……全文写满王猛年少时的压抑和对父母的怨恨。一方面,王猛受伤之深导致其和父母决裂;另一方面,无微不至的父母冤枉至极。孩子这边等待着父母的道歉,父母却盼着孩子对他们说声谢谢。如此激烈的亲子冲突,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毫无疑问,这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后果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亲母亲。所谓“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很多人以为自己给予孩子生命的同时,也天然地拥有了做家长的资格。殊不知,孩子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他们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同时又是独立的权利主体,拥有完整的人格,有想法有需求,有表达需要的权利。而家长往往以“你不懂”“为你好”等名义,剥夺了儿童发声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弱势中的弱势群体,以至于类似王猛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引起舆论的共鸣,让很多父母陷入沉思。
  
  从社会大环境角度看,家长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地帮助孩子成龙成鳳,长大的孩子却丁点儿不领情,很大的原因在于人们把教育窄化为学知识。在物质上无限满足要求,学业上百般苛责,生活上极度照拂,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第一名、“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单成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虽然王猛的父母辛辛苦苦把他送进北大,之后又在美国排名前五十的大学读研究生,但他们的劳苦功高却在儿子面前一文不值,“无微不至”的父母变成了仇人,孩子伤痕不断堆积的过程,父母却浑然不知。
  
  的确,每个孩子和家庭情况都有不同,不可能用统一模式规训他们,但父母的爱应该是一样的。父母的作用是在孩子伤心的时候,拂去他的泪水;无助的时候,张开怀抱;在出现错误时,循循善诱。然而,王猛的父母在他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言语羞辱,晚自习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种种无助并寻求父母伸出援手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教训和训斥。让王猛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被推得越来越远,以至于提出“三不政策”——不回家、不见面、不交往。
  
  家庭教育不是父母个人的私事,而如何做父母又是门大学问,比如,如何在“过于关爱”和“放手”之间找到平衡,怎样廓清“爱孩子”与“害孩子”间的界限。在这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别把孩子当作自己和他人的工具,不用暴力逼迫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未竟之梦,不把他当成向别人炫耀的机器。因为无论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是不是优秀,能不能考第一,父母对孩子都必须秉持着理解、指导、解放的原则,这既是美妙的天伦之乐,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愿,王猛的父母能够珍惜孩子以“控诉”的方式抛出的橄榄枝,用真诚的沟通迎接儿子回家,而更多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父母则要以此为鉴,学会用平视的姿势和孩子对话,不要在绝望之下祈求“苍天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