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卷首语 > 童心如花

童心如花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7W 次

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听老师讲华盛顿小时候砍倒父亲心爱的樱桃树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老师说完故事后问: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华盛顿的父亲为什么会原谅他吗?这位小朋友立刻抢着回答:因为华盛顿手里还拿着斧头!班上的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老师也摇摇头,严肃地说:不对,不对!父亲会原谅他,是因为华盛顿是个诚实的小朋友。他搔搔头,不好意思地看了老师一眼,默默地坐下。
  
  “因为华盛顿手里还拿着斧头!”也应该算一个较好的答案吧,但是老师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多次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因为我们缺少一颗赏花的心,试想,没有赏花的心,怎会发现如花的童心之美?
  
  有了赏花的心,我们才能感受儿童充满天真童趣的想象。儿童的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他们的思想是未经“成人化”的本然,他们的想象往往是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如果问:冰化了会变成什么?成人当然很容易回答:会变成水。但是儿童也许会回答:变成春天。这样的答案充盈着天真的童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一次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请一个同学朗读,这个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学生读完以后,于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小建同学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了两次口水。”学生们先是一愣,很快回过味来,全都咯咯地笑了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如果读文章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我刚才都差点儿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于是学生再一次笑了。
  
  有了赏花的心,我们才能感受到儿童的稚态之美。稚态之美以其不加伪饰的纯真、自然流露的稚嫩、憨态可掬的本色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说到儿童的幼稚憨态之美,我们就会想到奶声奶气、清脆如小铃铛般地童声演唱,想到大巧若拙、憨态毕现的“娃娃体”,还会想到白雪公主、丑小鸭、白天鹅、哈利•波特……稚态之美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纯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稚嫩,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憨态。明代著名学者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并以“童心说”为核心构筑其美学理论。他强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可见,保持一颗童心,是文学家永葆艺术青春的不竭源泉。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饶有趣味地写道:“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里的无限趣味,正是儿童的稚态之美。
  
  童心如花,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正如人类无法再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然而儿童世界始终是成人世界最深的精神寄托。谚云:“宁为百岁童,不做三岁翁。”这正是天真无邪的“人之初”魅力所在。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95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季羡林,亲切地称其为“红衣少年”。垂暮之年童心依旧,仿佛夕阳对朝霞的怀恋。95岁高龄的季先生在病床上仍然穿着一身红衣,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审美需要吗?不,他追求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心态。
  
  在现代教育中,个人是重要的,童年是重要的,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具有同样的价值。千万不可泯灭了童心,也不可扼杀了他们的稚气和憨态。在教育过程中,放任他们的自由,放飞他们的天性,其教育效果要比那一本正经地限制和约束强百倍。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自己教育成功的经验归结为“童心母爱”,值得我们深思和体会。
  
  童心如花,面对天真烂漫的儿童,我们当老师的要用赏花的心做好一个欣赏者。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心田将铺满绿茵,我们的工作将充满幸福,我们的心中会充满阳光,我们的生命之花将常开不败!

童心如花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