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成长 > 没有谁不可以被打败

没有谁不可以被打败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84K 次

在比武或者是背靠背的对抗演习中,如果出现一边倒的结果,可以说都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在训练场上,一定要搞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
  
  所有的实战化训练,如果不是以寻求制胜机理为目的,都是在“盲人摸象”。
  
  生死关vs输赢关狭路相逢勇者胜
  
  要想打败对手,先要闯过输赢关,还是先要闯过生死关?
  
  记者在采访中问过好几个空军飞行员:“失速螺旋”等一些高风险动作,在自由空战中能用上么?回答是几乎用不上。
  
  但为什么又要去飞呢?记者得到了这样的回答:狭路相逢勇者胜!有过生死考验的飞行员心理素质肯定要强一些,飞过高难险技术动作的飞行员在空战对抗中表现得更为从容。
  
  有这样一个在“金头盔”比武中广为流传的故事。那年,飞行员郝井文与搭档六战全胜,夺得“金头盔”。事后,对手虚心请教,问他是如何从眼皮子底下钻出来的,有何秘密。郝井文一五一十道出当时情形:战机连续大过载机动,均在对手导弹边界,有的甚至被导弹猛追一阵,机舱内的指示灯持续告警……“你这是玩命!”对方大吃一惊。“我这是打仗!”郝井文斩钉截铁。
  
  很多飞行员参加完“金头盔”比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不参加自由空战不知道,参加了才知道和别人差距咋这么大啊!就以这个水平去参加实战的话,被击落是正常的,能活着回来是幸运。更可怕的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一位飞行员在采访中这样说。
  
  空军某部原大队长郭晓峰参加完自由空战,在体会中写道:说实话,对一个飞行了10年的战斗员来讲,后怕之后是欣慰。后怕的是曾经的我们居然还敢高喊“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欣慰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差距,终于找到了实实在在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敲门砖。
  
  近些年来,不仅仅是空军,我军的其它军兵种与外军联演联训变得频繁起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外军对我军评价用得最多的三个词是:聪明、刻苦、勤奋。但有一个词鲜有用来评价我军官兵,这个词就是“血性”。不管是交流沟通也好,组织指挥也罢,有的指挥员一上来就习惯于把“安全”摆在第一位。而对外军来说,是否贴近实战才是他们考虑的第一个要素。
  
  对一支军队而言,过度地强调自身的安全,那么国家就不会安全。某空军强国曾经做过统计,战斗机飞行员前10次出动的战损率最高,达85%以上。也就是说,新飞行员出动参战的话,有近九成是回不来的。那么,你是把这前10次的出战机会交给实战,还是交给贴近实战的自由空战。结论不辩自明。
  
  勇者无惧,智者无忧,仁者无敌。“金头盔”比武已经举办了七届。在空军的精心组织下,这项高风险贴近实战的比武,迄今没有发生一起飞行事故。经过多年的比武实践,广大的参赛飞行员用实际行动证明:安全是打出来的,胜利是拼出来的。
  
  巧实力vs笨功夫把偶然练成必然
  
  蒋佳冀连续三次夺得“金头盔”,无疑是一个很难逾越的纪录。很多人想知道,蒋佳冀三夺“金头盔”的诀窍在哪?对此,已是航空兵某旅旅长的蒋佳冀坦言,第一次夺冠,在对手对“电子干扰”技术还研究不多的情况下,他先人一步使用上了。第二次夺魁,他使用了精算和精练的招数,把技术动作都练到极致,把飞机性能飞到极限,做到每一个动作都快人一步。第三次夺魁,他又采用了一项不常见的新打法,令对手一时无所适从。
  
  被空军授予“矢志打赢先锋飞行员”荣誉称号的王立,是一个夺得“金头盔”和“金飞镖”的双料冠军。比武之前,王立把能搜集到的比武视频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把许多比武场景固化到自己的脑海里。针对电磁干扰条件下某型导弹命中率不高的难题,王立对海量视频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一帧一帧看画面、一秒一秒算数据,这么看视频不是看一两天,而是一看就是连着好几个月。所以,在空中格斗时,王立的态势感知非常好,对导弹的掌控非常精准。
  
  很多飞行员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也深化了這一说法:苦练是一个飞行员成才的基础,能不能蜕变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则要看你会不会巧练了。聪明的飞行员都会下笨功夫,能在“金头盔”比武中技压群雄的,都是既能苦练、又会巧练的飞行员。
  
  在能把心提到嗓子眼的自由空战中,飞行员都羡慕别人什么?大家谈得最多的,是这么两个词:“感觉”和“下意识”。而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大量的苦练和巧练积累养成的。一个飞行员能把偶然练成了必然,那真是没有谁是不可以战胜的。
  
  利剑vs剑法所有的秘诀都是公开的
  
  很多“金头盔”夺魁之后,都说最想感谢的人是他的领航员,是他的僚机,是他的机械师……没有一个王牌的团队,就不能产生王牌的飞行员。
  
  现任北部战区空军某旅旅长的许利强,一次不落参加了7次“金头盔”比武,两次夺得“金头盔”。如此经历和荣耀,全空军少见。相比这些,7年的“金头盔”征战路上,许利强对另一些成果更为看重:在空军某师任职期间,他参与总结出了地面协同准备1小时、空中对抗1小时、检讨评估4小时的“114”空战训练法,在这一训练法的牵引下,团队里年轻的“金头盔”不断涌现;担任旅长后,他带头探索对抗空战训练推进路径,在去年的“金头盔”比武中,摘得象征空军三代机团体最高荣誉的“天鹰杯”。
  
  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个团队保持的胜率应该会比一个飞行员保持得更长久。
  
  采访了许多“金头盔”获得者,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脑子好使。所谓的王牌飞行员,都是深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在别人前面的人。
  
  陈鸿程是“金头盔”获得者中最年轻的飞行员,夺魁那年他才28岁,飞行时间也只有800个小时。陈鸿程总结自己的夺魁经验:一是自己所处的团队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有着较高的训练水平作保障;二是自己的战法理念突破了训练固有的禁区。简单地说,陈鸿程在“金头盔”比武中一招制胜的,就是一个三代机很少用的打法。这个打法一直是一个被认为不可突破的禁区。但陈鸿程偏偏不信邪,想到了,也练到了,最后在比武中也赢到了。
  
  7年,N场自由空战,无不在坐实这么一个制胜法则:创新是比武夺魁的秘诀,制胜机理则是未来战场取胜的秘方。

没有谁不可以被打败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