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成长 > 口德是人品的窗口

口德是人品的窗口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89K 次

与人交流,开口即可见人品。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口德。“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都是口德。
  
  一是不说之德:张学良对当年往事守口如瓶。
  
  1936年12月12日,因深感大敵入侵,国家危难,军人守土有责,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断然发起“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张、杨二位将军的命运。杨虎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张学良失去自由达半个多世纪。
  
  蒋经国过世后,张学良虽仍被软禁,但行动已相当自由,可以接受媒体访问。来访的媒体最好奇的、最想得到答案的,便是西安事变的内幕秘闻。然而,张学良几十年如一日,绝口不谈内情。即使在张学良赴美定居后,哥伦比亚大学与他做口述历史时,也没有谈到什么西安事变的“惊人内幕”,而且明确表示:“有也不能告诉你们,现在我绝不说。”为何不说,张学良说:“我与蒋介石、周恩来在西安的谈判往事,现在他们二位都过世了,只剩我活着,不管说什么,他们两位都不能反驳,这对他们不公平。”
  
  张学良绝不利用自己活到最后所拥有的话语权优势,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言说。张学良的“不说之德”,既是口德,也是人品。
  
  二是不应之德:郭嵩焘坦然面对诘难和谩骂。
  
  郭嵩焘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鸦片战争之后,朝廷和士大夫阶层普遍感觉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开启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之利,意图“师夷长技以制夷”。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派驻英法的外交使臣,在深入接触西方社会后,郭嵩焘深刻认识到,与当时的清廷相比,西方的强大,器物之利只是其表,文化、政治的先进才是其里,才是根本。郭嵩焘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撰成《使西纪程》一书上奏朝廷。此书一经刊刻发行,立即受到保守派的大力攻击。他们诘难、甚至谩骂郭嵩焘是“汉奸”“洋奴”,“长洋人志气,灭华夏威风”。有人甚至编出一副对联嘲讽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华夏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对于这些诘难与谩骂,郭嵩焘一概不予理会。因为郭嵩焘深知,要通过辩论让这些愚顽的保守派改变立场接受新知,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郭嵩焘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非常坚定的自信。他在一首自题诗中写道:流芳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在自握真理又面对谩骂时保持定力,不予计较而坚定自守,反映出郭嵩焘品德的高洁。曾国藩是历史上著名的有识人之明的人,曾国藩对郭嵩焘品行的评价是“芬芳悱恻”。
  
  三是不较之德:梅兰芳周济谩骂过自己的小报记者。
  
  当年,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艺术已至炉火纯青、有口皆碑的至高境界,国人一致好评。然而,有家小报的记者,却故意挑衅梅先生,以此抬高自己的知名度。对此,梅先生不予理睬。小报记者变本加厉,对梅先生进行谩骂、羞辱。梅先生还是一言不发,小报记者自讨没趣,事情也就烟消云散。忽一日,有人敲响梅先生家的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个谩骂过梅先生的小报记者。梅先生见他,他开始虔诚地检讨自己,梅先生打断了他,说:“别讲了,你有什么事吗?”小报记者说了自己没钱、借钱无门的遭遇。梅先生掏出200块钱给他,说:“请走吧。”这位记者感动得扑通一下跪倒在梅先生跟前。
  
  事后,梅先生以此为例教导自己的家人,一定要注意“口德”,嘴巴让人,一生平安。
  
  和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到处都是言论的场所,微博、微信、QQ、博客、论坛等,人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你的言论,转瞬即可传遍天地之间。如果你的言论缺乏真实性,你就成了谣言的传播者;如果你的言论缺乏文明和修养,你就成了言说之地的污染者……因此,言论越自由,口德越重要。

口德是人品的窗口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