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成长 > 评价其他专业时不可带有歧视情绪

评价其他专业时不可带有歧视情绪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8W 次

文人相轻几千年都一样,广东人说:“人家老婆靓,自己文章好。”为什么文人会相轻呢?根本不是文人特别地较劲,特别自恋,特别私利,而是文化的特点造成的。像工艺品,像一件衣服,像一个炒菜的锅,这些都是有实际要求的,是要经受市场考验,是要通过消费者认可的。如果一个炒菜的菜锅,菜熟了后舀不起来,用锅铲拼命舀也不行,那就不是炒菜锅了,而是深坑锅了。文人不同,各花有主,各有所爱,你说你的好,他说他的好,又不能吃,又不能穿,要有较统一的评价标准十分困难。所以,这是形成“文人相轻”的一个原因。
  
  文人有时难免相轻,做事却要求你有大结构,要有各方知识的融合,要有不同的学科的集结,才能形成大势,形成力量,形成一种大气的格局。任何一种相轻,在一个大企业、大机构里,都可能是种极为愚昧、极为粗暴、极为狭隘的认识。笔者曾在几个单位当出版方面的负责人,有一件事深深刺痛了笔者,这就是我们的媒体、舆论界,当记者、编辑的人一般是以三个专业构成为主的,这就是“文、史、哲”,后来加上经济学专业。笔者看到他们常常对一些企业的污染、一些假冒伪劣食物的危害、一些教育中的错误、一些审美中的虚伪等无动于衷,十分漠然,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不懂”。不懂就必然不懂去策划选题,不懂就必然对“自来稿件”不敢定计划,不懂就势必说外行话。这一来,把社会上的一些明智人士与笔者弄得十分难受,日子十分煎熬。于是,笔者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大胆招收心理学专业、社会学专业、教育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的人进入编辑队伍。工作中很快有了回报,专业狭隘、机构单一的做法得到完善和修正。笔者后来当一个行政公务小头目时,也强调有些处室必须按分工招收相关专业的人,留意不同专业的人,不能光招文史哲专业的。这一些做法,改变了我们的知识面,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水平,使我们行政人员也有一种通识能力,不会瞎碰、瞎干、乱说、乱干。
  
  不少求职者、任职者很热爱自己的专业,有的甚至是学而有成的俊杰,但他们年轻,阅历浅,常常很看重自己的专业,敬重本专业的学者、专家、教授,对其他专业带有一种不屑、一种肤浅的认识,甚至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排斥。例如,学西医的人排斥中医;休闲装设计师排斥西装、中山装;电影人讥讽话剧,话剧演员瞧不起“二人转”,“二人转”演员瞧不起歌舞团,他们说,我俩做的事,别人要一支队伍才行。这类事,说也说不完,经常发生,在家里、在小区、在单位屡屡发生。笔者年轻时也曾犯此类偏见、毛病,后来看人看事多了,想事多了,才转了过来。
  
  不少求职者,往往夸大自己专业的地位,夸大本专业的作用、影响力等,这都可以原谅、理解。但绝不可在求职中、工作中,贬低别的专业,讥讽别的专业,这会给人留下一种极不严谨的印象,很不利于顺利求职。这种事时有发生,切望不可乱说。在职场上创业的人,更要知道不要有专业歧视、职业歧视、学术歧视,说得严重点,这可称作“小人之见”。
  
  广东珠三角有的大饭店、大酒楼,中厨看不起西厨,西厨也看不起中厨,不时会斗气,这很不理智,结果饭后糕点、点心变成小媳妇,中厨力量一边倒,生意便受影响。因为酒席中,现在不少知识女性,年轻的和中年的女士喜欢西点、糕点,喜欢咖啡,这是十分好的生意,你一斗,西厨只好全部抗议,斗争不止。有些地区,西医看不起中医,搞得中医十分不理解,西医的繁荣是以百年来计算,中医是以千年來计算的,怎么小学生看不起大学生?这种相互的不理解,十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于国学的普及,十分不利于攻克难关需要的团队配合。
  
  通识教育十分重要,想当年不少师范院校就是持这种办学理念的,后来不知道怎么个教改,越改越尖端,越改越不像师范生了,倒越来越像科研部门了。结果是优势变劣势,自找苦吃。有一段时间不少领导都喜欢找师范生当秘书,找教师当秘书,笔者不时问一些领导为什么?领导悄悄一笑:“这些人好用,万金油,什么都懂一点。”现在不是了,现在是另外一种选择了。
  
  我们要善于用人所长,善于挖掘别人的能力,善于打团体战,善于合作,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小家子气,不要瞧不起别人的专业。这一点,要向宋江学习,要向孔子大师学习。

评价其他专业时不可带有歧视情绪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