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成长 > 口嗨式的努力,逃避式的成长,是你吗

口嗨式的努力,逃避式的成长,是你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4W 次

“口嗨式努力”的毛病,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这年头,谁还没公开立过几个Flag?
  
  21天精读英语,30天跑步减肥,60天早起……越来越多人沉迷“打卡”,无法自拔。点开一看,才发现很多人只打过一次,就再也没出现过。
  
  微博“生活中的伪自律”话题中,网友分享了自己身边的例子。有人想节食减肥,微信换上了“不瘦20斤不换头像”的图片。给自己开了个好头,没过几个小时,就已经“消夜走起”,心里想着“明天再重新开始,今天先放一马”。
  
  假装努力,似乎成了一针镇定剂,抚慰这届成年人的心。
  
  决定努力之前,先说一些漂亮话,然后信心满满地投入行动。结果,没等几天,发现根本执行不下来。而当时的豪言壮语,早已被抛之脑后。
  
  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的确重要,但光有勇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生活中太多人,一次次过足了“嘴瘾”后,遇到困难时,就立马打脸,选择逃避。
  
  日本心理學家冈田尊司在《把不安当作朋友》中指出:由于社会结构、个人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剧变,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间选择了一种消极的生存策略,成为具有“回避型”倾向的人。
  
  比起努力克服困难赢得什么,他们宁愿不抱希望,不战而逃。然而,逃避了困难,也注定错过了成长。
  
  纪录片《奇异的腐烂科学》里有一句话:多数人不喜欢第一时间处理掉发霉的面包,以为只要挖去发霉的部分就可以继续食用。殊不知,腐烂已经深入内部,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可能藏着致命毒素。
  
  成功的人,需要战胜的只有自己。
  
  生活中的强者,不是“口嗨”冠军,而是沉下心来做事的人。毕竟,成功的路上,需要战胜的只有自己。
  
  真有本事的人,用专业和努力证明自己。
  
  今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爆了,跃居中国影史票房总榜top2。导演杨宇,却并非科班出身。先是从医学院转行动画制作,后来又投身创作,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无业生涯。生活三点一线,卧室、客厅、厕所,除此之外只有创作。
  
  亲戚朋友都觉得他不务正业,走了歪路子:“那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你有病啊?放着好好的前途不要,来做这个,你是不是有病?”
  
  三年零八个月,杨宇宅在家里,一声不响。直到2008年,杨宇一人制作完成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面世。他火了,后来的成功,也在这段时间埋下了伏笔。每个人或许都会面对质疑,而拿出自己的实力,就是最好的反击。
  
  别人的认可,比不上“龟速”前行。
  
  今年10月,凭借在锂电池方面的卓越贡献,97岁的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回首前半生,他遇到的障碍真的不要太多。
  
  他早先学数学,大学毕业后不巧赶上战争,被派到海岛上研究气象;退伍后,想要投身物理,还被教授嘲笑:“你年纪太大,很难在这一行取得成功了。”
  
  因为热爱,他始终相信自己“足够好”,一步步稳扎稳打地努力,结果就是,58岁发明“钴酸锂”,75岁更新为“磷酸铁锂”;94岁为世界带来“全固态电池”,为电动汽车的新时代指明方向。直到97岁拿诺奖,他用自己的“龟速”证明:人最需要战胜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这世上不乏鼓吹自己努力的人,也不缺渴望被认可的人。但真正的“成功体质”,从来都是结结实实自信,踏踏实实做事。
  
  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却永远在关键时刻绽放光芒。言语再华丽,也比不上行动更有力量。

口嗨式的努力,逃避式的成长,是你吗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