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成长 > 一见钟情为什么终身难忘

一见钟情为什么终身难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37K 次

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电影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他和她在一个特定的场合相遇,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萍水相逢的这两个人刹那间多巴胺爆表,从此眼里只剩下彼此。这就是“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墨浪子的《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这种奇妙的激情会让人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狂喜和欢悦,整个世界都仿佛突然变得美妙无比。
  
  《西厢记》中“多愁多病”的张生爱上了“倾国倾城”的崔莺莺,《白蛇传》中修炼成仙的白娘子西湖偶遇小中医许仙便踩着“千年等一回”的节奏私定终身。这些都是一见钟情的典型案例,而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更可谓是“一见钟情引发的血案”!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一见钟情呢?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中和爱情相关的区域主要有三块,一块是腹侧被盖区(又称多巴胺的精炼厂,愉悦系统或反馈回路),一块是伏隔核(又名阿肯伯氏核,是次脑皮层中的反馈回路),还有一块是尾状核(主导行为模式和乏味习惯形成的区域)。这是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的一条“爱情生产线”,当我们与心上人相遇时,腹侧被盖区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高浓度的多巴胺让人感到极度的快乐甚至心醉神迷。这条神经信息会经过下丘脑传递给伏隔核,并用多巴胺和血清素、催产素进行调制,写入尾状核。一见钟情的感受一旦写入尾状核,就很难消除。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情侣一见钟情的回忆是终身难忘且历历在目的。
  
  科学家揭示出了爱情在大脑中的位置,以及组成爱情的独特化学成分——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参与情爱过程,促进人对异性(或同性)情感的产生。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平时,多巴胺的释放是受抑制的,只有遇到大脑皮层“认可”的异性时,多巴胺才会大量分泌,使人产生“爱”的感觉。
  
  关于一见钟情,心理学大师们也有话要说:
  
  认知图式理论提出用“爱之图”解释一见钟情,即每个人的大脑深处早就有一幅相恋对象的图画,现实生活中若遇到跟这幅图像相似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相似度越高,爱恋的感觉越强烈、越真实。现实中碰到了自己的“爱之图”,快到只“一见”的工夫,就能爱到“钟情”的程度。
  
  那些不期而遇的爱情,是生命中绚烂的礼花,会让我们飘飘然甚至陷入疯狂。有道是“不疯魔不成活”,如果我们不相爱,那么人类将失去未来。
  
  祝愿大家都能在下一个转角遇到真爱!

一见钟情为什么终身难忘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