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励志人物榜 > 化石猎人刘建:用热情寻找冻结的生命

化石猎人刘建:用热情寻找冻结的生命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3W 次

2015年7月,中、美、德等国古生物学者宣布,他们在中国四川古蔺县椒园乡下侏罗统地层中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这些足迹不仅是新发现的物种,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记录蜥脚类足迹的新属。为了临摹悬崖上这些足迹的形状,刘建和队友们在40℃的高温下,“挂”在悬崖上50多个小时,他还曾从20米高处滑坠下来。为感谢刘建为考察做出的贡献,科学家们将新发现的足迹命名为“蜀南刘建足迹”。
  
  在中国,专门研究古生物的专家屈指可数,如果仅靠几位专家用脚步去丈量大地,从而获得大量野外发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遍布全国的“化石猎人”就变得尤为重要。“化石獵人”泛指“半专业化”的地质考古爱好者。近年来,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不断有所发现,这给中国古生物研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刘建还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时,他和小伙伴在沙河边玩耍,看到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纯净的黄颜色,油光水滑,像玉一样。
  
  心生好奇的他,把石头带到地质学院古生物馆的老师那里,求验证和答疑。老师告诉他,这是一颗马的牙齿,来自几万年前,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了化石。自此,这颗马的牙齿成为刘建开启化石世界的一把钥匙。后来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古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地质学知识,并向中科院的科学家、博物馆的专家请教学习。
  
  刘建是成都人,曾服役于黄继光部队,是世界上第一位完成7+2(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极和北极极点)极限探险的记者。工作之余,刘建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化石。
  
  2009年,刘建到斯瓦尔巴群岛探险,在宾馆的楼梯旁,堆着一堆石头。一眼看见,刘建就知道肯定是化石。“从颜色上说,符合沉积岩特征,而且楼梯口不会莫名堆着一些石头。”后来证明,这些正是虫迹化石。
  
  在圈子里,能找到化石,不算高手。一块精美的化石,重在修理。化石圈子有这样一句俗语:“3分找,7分修。”走进刘建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茶几上的两架显微镜。各种规格的刻刀,充电的、普通的,甚至还有辅助工具——吸尘器。在他跃层的楼上和楼顶的储藏室,摆放着上千件化石。
  
  遇到一块复杂的化石,修起来那可是几个月的事了,常常修到手发软。先用地质锤把外围的石头敲掉,然后用电刻刀,顺着化石的形状修理。再往细致处修,就要放到显微镜下,怕被修坏(这是常有的事),需要无比的谨小慎微。
  
  在外行看来,眼前就是一块笨重的石头,但在猎人们的眼里,那可是宝贝。慢慢修,露出眼睛、鳞片、尾巴……在一双巧手下,一万年前,那鲜活生命就跃然眼前。
  
  在成都,化石猎人们会一起找化石。2011年,他和3个朋友去广元。到了之后,发现是一个刚被炸药开采过的地方,他们爬上去后,险些摔下。其实每一次找化石,他都会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然后搬着重重的石头下山。虽然负伤,但是他很开心。
  
  一份爱好若融入血液,便成了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离了它,生活便如嚼蜡,食而无味。这是一份旁人不能理解的浪漫,只有当你触摸到远古生物的肌肤,甚至能感知它的呼吸和脉搏,才能深切懂得,“化石猎人”们的坚持。

化石猎人刘建:用热情寻找冻结的生命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