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人与社会 > 不做沾沾自喜的人

不做沾沾自喜的人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8W 次

《昨日的世界》其实是一本不错的书,可惜个人感觉翻译不够好,影响了阅读,但总体说,内容不错。
  
  《昨日的世界》并不是怀旧的书,总体来说,更像一部自传,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茨威格是奥地利人,出生在犹太家庭,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说自己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凡是能想象的一切灾难,从头至尾一一饱尝过……最好的,最坏的,都经历过。
  
  书可以多角度读。
  
  捡一个不起眼的角度说说,茨威格“识”人。
  
  茨威格在巴黎旅居了一段时间,遇到一些低调朴实的“大师”,对他影响很大。
  
  他注意到了一群人,他们不会出现在这些场合,身居中心区,但每人都生活在自己创造的静谧中,埋头创作。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工作不多的小职位,比如某部的图书馆员,薪俸不多,工作不多,那些身兼“小职员”的诗人或画家,工作室窗外是卢森堡公园,他们有时间写诗,没有野心,不必为稿费奔忙,不虚荣,不多的收入对他们来说足够。他提到尊重的诗人维尔哈伦,“第一次见,他走进来,就好像有满心高兴事要倾吐,或刚去过美术馆,脸上还带着兴奋……”始终有余笑挂在脸上,这种表情,自然亲切,发自内心,笑容没有凝固。“他不管到哪里,哪怕遇到一件偶然小事,都会感到不亦乐乎,这已经成为他不可改变的习惯。在他的禀性中有一种从不沾沾自喜的稳健。”
  
  心地纯良,不沾沾自喜,低调的品格如珍宝;从事小职业,安静做喜欢的事,不抛头露面,这一群人,是有大聪明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时代要什么。
  
  除了这一群人,印象深的还有,茨威格写到诗人里尔克和雕塑家罗丹。
  
  里尔克是德国人,他们在巴黎旅居时遇见。他对里尔克印象极佳。发现里尔克总是静静地听,从不装腔作势或慷慨激昂,表情自然。最一般的话到里尔克嘴里,能讲得生动,但是,一旦意识到自己成了许多人注意中心时,立刻中止,重新坐下来,耐心听别人讲话。
  
  人的品格是静悄悄散发的,如青草香,自然而然,令人舒适。
  
  有些人像礼物,遇见即是馈赠。
  
  因朋友引见,他去见罗丹,茨威格说自己像不自信的年轻人,站在各种雕塑之间,变得像一具雕塑。没想到,他的窘态博得了罗丹的喜欢,发出邀请,可以去工作室参观,并一起用餐。
  
  茨威格感慨,真正伟大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中是最最朴实的。他们的饭菜往往简单,只是中等水平的农民伙食。
  
  最有趣的是写到罗丹进工作室后的状态。罗丹随机修改一件雕塑作品,一会儿向前,一会儿退后,兩眼发出奇异的光,已经没注意到身后那个激动万分的年轻人,“我是不存在的”……半小时过去,左退右进,思前想后,涂涂抹抹,罗丹深深松了一口气,他脱下工作服,准备走了,要关上门时才发现了茨威格,有些恼怒,随即又想起来了,说声对不起。茨威格有幸看到了大师的工作状态,终身受用:任何一种创作,需要的是全神贯注。
  
  这个过程,借茨威格的眼旁观了一次,也真是历历在目。那些人,不带骄矜情绪,生活朴素,随时喜悦,内心有真正的大自由。
  
  对人,也需要保持一种警惕,在如今“大师”膨胀的年代,更需要一种分辨力和判断力。不要盲目跟随或崇拜,有些虚华像泡沫,不值得浪费精力。
  
  茨威格说一生中记得住的日子要比平常的日子亮度更强。这个倒是有感触,自己有记流水笔记的习惯,这个笔记也是用色彩分开的,平淡的“流水”用黑色,心情不好时用“红色”,而那些心情很好的日子用的是绿色。那些“绿色”的日子,像树梢上的新叶,跳跃,光影流转。回头看,一目了然。

不做沾沾自喜的人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