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人与社会 > 改变,从阅读开始

改变,从阅读开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69K 次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的阅读息息相关。
  
  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的历史阶段。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集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的思想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很多人说,我们不是天天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乳,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
  
  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但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
  
  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面目可憎,这正是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在这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予刺激,只要一学习就能够掌握。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量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但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表明,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的大学是怎么上课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的大学首先是重视阅读,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对话。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
  
  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

改变,从阅读开始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