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成长视窗 > 趣说“避讳”

趣说“避讳”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11K 次

“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以示我们对父亲和老师的尊重。这种避讳,在我国古代要比今天严格得多。
  
  在我国古代,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对君王、对尊者更要避讳。大家都知道的为避秦始皇赢政的讳,把农历正月改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还有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的故事:有一个州官叫田登,为避他的“登”字,正月十五放灯夜,通告上一律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为避讳,司马迁写的《史记》,像是错别字连篇,因其父名曰“谈”,所以凡是“谈”字,一律改成了“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当然,也有为避讳而闹笑话的。南宋有个钱良臣,聪明的儿子为避他的讳,每在经史上见到“良臣”二字,一律改成“爹爹”。有一次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他竟读成了“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成了千古笑柄。
  
  对于帝王的讳,那更是高压线,能找字避掉的一律找字避掉,不能找字避掉的,写成缺胳膊少腿的错字,也要避掉。不然就是大逆不道,轻者免职流放,重则灭九族。清代吕留良触犯讳禁,死49年后,又被开棺戮尸,并且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牵连,无一幸免。
  
  《礼记·内则》云:“凡名字,不以匿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二子二同名。”这是避讳的理论根据。所以,我国历朝历代,对于名字的避讳,特别是对于长辈名字的避讳还是得到老百姓认知、认可的。
  
  大家都熟悉的戏剧《打金枝》,唐朝驸马爷郭暖打妻子升平公主的原因,就是升平公主在吵架时直呼了郭暧父亲郭子仪的名讳。这不但在那时是大逆不道的,在当今社会也是没礼貌、没教养的。所以郭暖才冒着杀头甚至灭族的危险教训了升平公主。当今社会,如果我们没大没小,对长辈对尊者直呼其名,那也是不成体统的。

趣说“避讳”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