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成长视窗 > 不肯为,不忍为

不肯为,不忍为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1K 次

因学术不端,甚至造假,引发公众非议,或有学人为争不当名利而大打口水仗,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当下似乎并不鲜见。这使我想起了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黼,尤其是他写下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余不肯为,亦不忍为也。”
  
  金毓黼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学成后著有《东北通史》《宋辽金史》《中国史学史》等。《中国史学史》更被学术界视为这一领域的发轫之作。解放后金毓黼供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
  
  说起金毓黼的学术秉承,则显然和当时的学术风气有关。当年文献学者王重民致函金毓黼,向他请教一则有关东北史事的详情。金毓黼接函后,欣然提笔作答,倾自己所知,毫无保留地相告。一个学者能做到把自己所藏稀见资料及所学知识授予他人,视为将“宝剑赠壮士”。而这样的高品质、高境界彰显于金毓黼身上,其惠泽已远远超越了学问本身。
  
  金毓黼在编纂《太平天国史料》时,学者向达、王重民将他们在大英博物馆和剑桥大学抄录的相关文件提供给金毓黼编了进去。然而当该书再版时,向达、王重民已列名右派,右派的名字当然不能再在书中出现,所以他们的名字被要求去掉。这时候金毓黼毅然站出来,断然说“绝对不可”!
  
  我们今天也许已无从感受当年金毓黼说这声“不”,要拿出多大勇气,要冒多大风险。但他勇敢地说了。他说“不”的理由是:“此书材料之来源,悉出自(向、王)两君,若没其不言,几同于余攘为己有,余不肯为,亦不忍为也!”原来在金毓黼看来,该书再版如没有了向、王的名字,那他俩的成果就等于是被作为编纂者的自己“攘为己有”了。那是什么行为,那是窃取别人的成果,那就是学术不端……那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学者都不屑甚至鄙视的。接着金毓黼就堂堂正正道出:我决不做这样的事,也不忍心做这样的事。
  
  不肯为,道出的是一个正直学者应该坚守的学术良心;不忍为,道出的是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对其他学者的应有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其实也是尊重自己。我觉得,“余不肯为,亦不忍为也”是金毓黼出自慎独意识的剖白。

不肯为,不忍为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