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成长视窗 > 走西口的晋商

走西口的晋商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5W 次

走西口,是与闯关东、下南洋一道,被列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
  
  山西人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左右。
  
  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于是人口外迁。另一种情况是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应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走西口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
  
  最初的西口,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在明代时,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南下,这里曾驻扎了大量军队。如果我们站在整个中国的角度打量山西,就会发现,山西北邻蒙古草原,南边紧挨着中原腹地,是连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之间最短的一条通道。清朝皇室入关之前,在制定他们的战略时,就把山西作为必须控制的地区之一。
  
  清兵一入关,顺治皇帝马上召见了当时最有名的八位山西商人,又是请客,又是送礼,最终还把这些商人编入了由内务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顺治皇帝超规格的礼遇,为清朝后几任的统治者换来了极大的回报。雍正十五年,朝廷调集九省大军,平定青海叛乱。清军进入草原深处之后,由于补给线过长,军粮供应发生困难。正当朝廷上上下下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叫范毓宾的山西商人站出来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做吧!”范毓宾的爷爷,恰恰就是参加过顺治皇帝赐宴的八位商人之一。
  
  一个国家都很难做成的事,一个商人做起来可能就更加艰难。有一次,范毓宾运往前线的13万担军粮被叛军劫走,他几乎变卖所有家产,凑足144万两白银,买粮补运。范家以“毁家纾难”的做法,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和赏识,作为回报,朝廷慷慨地把与西北游牧民族贸易的特权交给了范家。这一下对范毓宾家族来说,称得上是天大的商机获取,因为在此之前,朝廷是严禁汉人进入草原和牧民进行贸易的。走西口的路就这样被打通了。
  
  山西人走西口发财之后就为自己修造房子,现在它们被作为晋商财富的象征。其实这些院落的第一代主人,在走西口之前,几乎全是一些在家乡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乔家大院,这里过去曾住着山西最有名的一户大商人。他们的商号主要开在内蒙古的包头市。鼎盛时期,他们几乎垄断了包头的一切贸易经营活动。而乔家由寒酸贫困通往大财大富的发展道路,就是由先祖乔贵发走西口开始的。在当时,山西有很多像乔贵发这样的穷汉,他们穷困的原因并非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山西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山西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全省性的灾害就达一百多次,平均三年一次。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  

走西口的晋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