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感悟 > 历练后的飞翔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历练后的飞翔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37K 次

你有看过《历练后的飞翔》这个故事吗?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吗?《历练后的飞翔》读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练后的飞翔》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历练后的飞翔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历练后的飞翔》读后感篇一

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和曲折,就像大海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掀起浪滔,我们该如何面对挫折呢?

今天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拿起《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打开书本,一丝不苟地读了起来,我一下被其中的《历练后的飞翔》吸引住了……

似乎没有一种鸟儿敢跟雕鹰一较高低,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从幼鹰成长为雄鹰,需要经历成千上万次残酷的训练。如果没有这些历练,雄鹰们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母鹰用血淋淋的训练构筑了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你看,那些生活窘迫的孩子,那些家遇不幸背起父亲上学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成功、成材、成名,是因为在压力、挫折面前不低头。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磨练了他们的意志,而那些在过分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因为缺少压力,因此也非常脆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浪,经不起考验,遇到困难就退缩。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坎坷,我们也要告诉自己:“没有谁能帮助我们挡灾解难,除了我们自己!”

没有压力的生活似乎轻松随意,但它就像没有风的帆一样空虚。不堪一击。没有压力,生命就会暗淡无光。不要害怕压力,负重才不会跌倒,压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压力是我们实现理想的铺路石。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有一双为翱翔蓝天做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同样也常会被折断,也同样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一定要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

  《历练后的飞翔》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历练后的飞翔》。我读后非常的感动,我差一点哭了出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辽阔的亚马孙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们,一般都难以逃脱它的捕捉。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涵着滴血的悲壮。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到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特别是母鹰会把幼鹰翅膀上大部分的骨骼残忍地折断,然后把小鹰从恐怖的悬崖上摔下去,让它们奋力飞翔。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会与蓝天无缘。

读完了全文,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的爸爸妈妈平时对我也非常的严格:遇到问题总是让我自己解决,从来都不帮我解决任何的问题;如果自己还是不会解决,就让我去查书本或字典和电脑;还让我自己洗衣服、洗碗、扫地······因为爸爸常常对我讲:“只有这样从小锻炼,长大了才能飞向自己的蓝天。”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做准备的翅膀,那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的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历练后的飞翔》读后感篇三

读罢《历练后的飞翔》,久久地,我沉浸在了一种深深地震撼里。为了孩子的生存,雕鹰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那训练的三步看上去的确有些“魔鬼式训练”的味道。但是鹰妈妈知道“没有谁能帮助小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人类自己。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家长的普遍心愿。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们更强烈地意识到,未来社会,优胜劣汰,竞争会更加激烈。小家庭的重心,便自然集中到孩子身上。于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过度的“保护”,使得孩子冷不得暖不得;饮食粗不得精不得;语调重不得轻不得,略有闪失便出走自杀(这样的消息报导层出不穷),难怪人们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但幸福得叫人忧虑!”

另一个动物驯养幼子的故事这样说道:母虎抚养幼虎也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他就大吼一声,不让他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可见,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可是正是由于此,才有了“鹰翔长空”、“虎啸山林”的壮丽。

也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是富人的儿子,另一个是穷人家的儿子。富人的儿子整天吃好的,穿好的,仗着父亲的宠爱,到处欺负人,乱结识朋友,最后,走上了不归路。而那个穷孩子,从小就生活有理,帮父亲打理事情,虽然年纪小,但遇事却很有主见。最后,成为一个成功者,旁边的人都称赞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撇开穷与富之间的差别,决定两个孩子不同命运的关键在于——这两个家庭的父母所给予孩子的不同教育。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这样的情形实在是见得太多了:有那么一些父母,在他们的眼中永远见不着自己孩子的缺点。孩子做错的事,这些父母总有办法为他们找到一个又一个的借口。娇生惯养、溺爱放纵,有求必应,惟恐孩子受“屈”。就对女儿关怀“无微不至”,就连装书包,穿衣服,叠被子、喂饭之类也统统“代劳”了,看来的确有些热情“过度”了。

其实,我们家长也许真的未曾注意到,正是种种无穷无尽的爱在悄悄折断孩子们搏击风云的翅膀,而且,正是这种“爱”的程度越是无以复加,这种“断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正如勇敢的小鹰,如果它的父母总是让它养尊处优,总是让它呆在温暖的窝里坐享其成,而从不引导它去经经风雨,见见世面,它怎么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展翅高飞,翱翔千里?

说实在的,普天下父母哪有不疼爱孩子的。然而,明智的父母深知,“宠杀”究竟意味着什么。近日读报,见到这样几则新闻。一是美国有位百万富翁夫妇一起来中国旅游。有一天,正在上中学的女儿打来越洋电话,说父母临走时给的零花钱用完了,能不能到银行支取些。这位“吝啬”的富翁当即答复:“超支的零用钱靠自己做钟点工或投递报纸解决。” 二是发达而富有的日本人深感年轻一代的创业精神远不及老一辈,便想方设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有一所学校,为了教育学生不忘记过去最困难的日子,给孩子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面对大人们当年吃过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三天。校方豪不动遥第四天,孩子们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也有日本近800家幼儿园,为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和御寒能力,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孩子进行“挨冻磨练”。在“寒校”的小朋友,要在寒冷的天气赤裸上身跑步,上课和健身训练,即使气温低于零度也照样坚持。日本家长还将孩子送到孤岛和森林里,让他们在无教师的情况下,面对既无干粮又无水源的可怕境地,安营扎寨,自己“营救”自己。在美国,做父母的也尽可能地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孩子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自谋生路。如果孩子又回来与父母住在一起,会被认为是事业上的失败者,通常还要付房租给父母,在家吃饭也要付费。

这些做法,从表面上看来有些不近“人情”太“残酷”了点儿,但生女不娇,养儿不惯,让孩子花自己挣的钱,吃自己挣的饭,流自己淌的汗,自己的事儿自己去干,可谓明达事理有远。

优胜劣汰,这不仅是自然的法则,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法则。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明白:溺爱不是爱,而是对孩子的一种甜蜜的摧残。不管是“富门”还是“寒门”,都要让孩子少享点福多吃些苦头。一个孩子只有从小就学会自食其力,长大后才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也正是 “吃苦磨练法”可以让孩子多动手、多流汗、多吃苦,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激发吃苦耐劳的进取精神,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如果孩子具备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立自强的意识,学业上达到了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将来必定会在事业上大有作为。爱孩子,关心孩子,要爱得适度,关心得法,放眼未来。该爱时就爱,该放手时就应该学会放手。不要“心太软”,而要硬起心肠,收藏起一半爱。试想,一个连熟鸡蛋都不会剥的孩子,将来自能干什么?缺乏独立性,没有自理、自立能力,如何适应未来竞争的社会?有时“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