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感悟 > 生活感悟散文:年老的人懂自爱,故为宝

生活感悟散文:年老的人懂自爱,故为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8W 次

后辈的尊敬与爱戴,是长辈生活的最好礼物。懂得自爱的老人,更能活出自我的风采。

生活感悟散文:年老的人懂自爱,故为宝

有很多事,不用解释,时间会让我们懂事;傻瓜才在年轻时候不做傻事,羡慕别人有故事。

——邵夷贝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似乎把所有的老人都并入了“可贵”之列。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够给予后辈智慧的启迪,或具有与人愉快相处的能力。就如不是所有经历过年代更迭的古物都具有收藏价值一样——若不是因为稀缺而弥足珍贵,定是它自身就一直存在被人愿意拥有的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能够被他人有所“利用”——或是为他人带去既得好处或思想收益;或是其言行能够让他人有所学,让人敬仰产生倾佩之处。这是人性因利而聚的本能社交反应,也是人情世故的真实本相。

处于弱势的老人不会因为年老力衰而被区别对待,反而会因“吃过的盐比后人走过的路都多”的时间优势而被后辈有所期待。

因为自古以来,长辈与晚辈之间情感维系的枢纽都是由上而下地传递——一个主动并心甘情愿地付出,一个被动而理所当然地接受。

这种行为模式经由几十年的固定训练,形成一种惯性之后,想要改变其传递方式和双方的心理状态其实并不容易。大多是长辈在感概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仍然力尽所能照顾着后辈的情况下,年富力强的子女却无法体会那种想把依靠寄托在后辈身上的心理。没有经过相同经历的过程就做不到感同身受,何况是把被动接受当成了习惯的后辈。

如果一个老人在年纪增大,身体、力量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不说还能为子女做些什么,若是还没有智慧为其加持,总处于时刻需要充值的状态;或对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任生活陋习让自己不再干净清爽,给人污秽不堪的印象,能够不被后人嫌弃就算是很不错了。

每当看到那些穿戴适宜、干净利落、精神矍铄,给人如沐春风之感的老人时,我就会想,一个能被后人尊敬和孝顺的老人并不是其子女的品性有多好,一定是老人本身就有着不同凡响之处,能够影响后人对待其态度,愿意与之相处。Ta们自身是带着光芒,后辈以拥有Ta们为荣、视Ta们为宝。就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原理一样,无法得到子女尊敬的老人,一定是自身就存在着各式问题。

不禁想起看到的一条评论:过年期间,一位带着孩子回家乡的女士去给一位长辈拜年。那位老人可能想要表达对孩子的亲昵,想拍一下孩子,结果是一张烤着炭火而乌黑的手抓在了孩子穿着浅色羽绒服的手臂上。她当时的心情不可描述,只能是尽力装作没看见。

这种装作没看见的行为是那位女士的修养,但作为一个老人,一定不能因为年龄增大而不再自觉和自知,随意在后辈的心里埋下一颗厌恶的种子。

就如这句话所说:

我们欣赏一个人,其实本质是欣赏了他的生命绽放力;我们讨厌一个人,也是讨厌了一个人的颓废。

处于弱势的老人需要后辈的理解和照顾,但更需要的还是后辈能够对自己有所欣赏。因欣赏而聚焦,才能产生一种自然的粘合力,毋须费力。

人都有年老力竭的那一天,但不能因此而找借口颓废,也不能因为年龄而束缚自己。只要是没有死去,就算没有力量绽放,也一定要让自己弱弱地开放着——照顾好自己,注意生活细节,仍像年轻时一样讲究个人卫生,不被人厌弃。如此,便是在开放自己的生命力。

一个老人的颓废正是从不自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开始。若是总以自己的标准去对待后辈,孰不知那些因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差异不同而导致的生活习惯不仅不被后辈接受,还容易形成隔阂,留下矛盾的隐患。

若想双方和平相处,少些纷争,除了子女能够自我要求,拥有把长辈当成需要照顾的孩子那般看待的自觉之外,长辈也要有着能够帮年轻一辈考虑事情更为周全的谋略,和力尽所能少干预后辈、自我照顾的能力。否则,就是双方搅成了一团乱麻,互相指责,各自埋怨,老无所尊,幼无所恐。

若是长辈总是倚老卖老,像一副枷锁般,用世俗的道德观念去绑架和约束后人的言行,那只会导致面和心不和的场面,无法得到后辈的尊敬与爱戴。

任何事情,一旦被强迫的要求,而不是出于自然而为之,都会适得其反。一个能够被他人尊重的老人,一定是先出于对自己有所约束和珍爱。

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年老的人懂自爱,故为宝。

作者:又耳

公众号:又耳夜读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