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感悟 > 《教育童话》读书感悟

《教育童话》读书感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4W 次

无意中读了胡东方主编,陈炯著的《教育童话——另类眼光看教育》这本书,觉得其哲理性很强。它写的是动物王国里有关教育教学的故事,借动物之身演绎了一幕幕我们工作过程中亲眼目睹或听闻的事情。读完其中的《因?施教》这个故事令我思绪万千。

《教育童话》读书感悟

一、学 “因材施教”

《因?施教》,初看这个题目,觉得可笑,不是“因材施教”吗?作为教师,我从未怀疑过其正确性。因?施教——一块人类文明的遗留物,却引起了动物王国的激烈争议:财政部长金钱豹认为是“因财施教”;文化部长啄木鸟说是“因材施教”;食品公司主管小猪争论是“因菜施教”、智力竞赛大王猴子叫它为“因猜施教”……众说纷纭,且各有各的理,读完全文,甚为折服,却一下子想不起曾坚持的是哪一个“因cai施教”。

因财施教。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社会的发展令金钱的地位越来越高,受教育亦是如此,从幼儿园一路走到大学,道路似乎用金钱铺就,升学需要钱,择校更需要钱,面队1:X0000,分数与金钱的不平衡比例,让多少成绩优异的学子在高额学费前望而止步。无怪乎人们说:学校大门朝南开,有才没财难进来。

因才施教。“财”少了“贝”便是“才”,去了铜臭味,一切事物仿佛变得更加美好了,才气、才干、才思、才情……把一个人的聪明与美好的品德描绘得淋漓尽致,激励人积极上进,奋发进取,令每个人发挥出自己的巨大潜能,让每一个人都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如此美妙的描绘似乎只能在脑中虚构而已,殊不知,“蠢材”也是才,教师将如何因才施教?

二、悟“因材施教”

这使我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提倡对学生应该以表扬激励为主,如今在轰轰烈烈的表扬声中,学生是否能如我们预期想象那般健康、茁壮成长呢?在我们小学计算机课堂上,课堂评价激励语言可谓是丰富多彩,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不同层次的评价语让学生飘飘然,究竟哪个答案才是最准确、最合适的早就不知所谓了;更有甚者,为激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精心准备了一大堆的奖励品,小到贴纸、红星,大到水果、学习用品……不论对错,一概送上小礼品以示奖励或鼓励,于是,课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对学生好的言行给予奖励和表扬,那是理所当然的,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及兴趣的培养,能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本文_来源于_贵大。在线Www。GzU521。Com中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一味的表扬会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时间久了,更是听不得半句批评,产生一种自高自大的人生态度。特别是在我们这些农村学校,家庭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方式不一致,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校很听话,而在家里却是个调皮王。物质奖励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确实有很好的作用,正因为好,所以要用得少,用得巧。本来回答问题就是作为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经常性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形成习惯,不再是一种激励,而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心灵如此纯洁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物质利益的熏陶,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背道而驰?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表扬虽好,但不可乱用、滥用,批评不好,但却有表扬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教育中,综合地因人而异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效。

在我担任副班主任的班级里,有两个令人头痛的“实难调教”分子。由于基础差,在课堂上,他们无所事事,趁老师不注意就做小动作,学习成绩则刚好给班级垫底,这些学生,听不进老师的耐心劝说,更对表扬鼓励无动于衷。我的怒火因他们而起,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如此,没有老师的自学课更加是肆无忌惮。有一次自修课,我布置完早读任务,因为一点事情离开了一会儿,等我回来,教室里闹哄哄一片,不是朗朗读书声,而是热闹的聊天声,我的心情无法形容,追究责任了,竟然没有一个同学承认错误,真是太不像话了。回过头我仔细想想,问题究竟在哪里?六年级的学生了,为什么还那么不懂事,自制力那么差……为什么我的再三叮咛他们总是听过就忘,是不是我管得太多,太细了。于是,我确信应该相信学生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让他们两个做副班长和纪律委员,既管别人,也约束自己,班级纪律从此大有转机。

还有一次,在办公室听到一位老师在严厉地批评一个学生:“你也不对,他打你,你为什么要还手?”读完这本书,我无意地揣摩着这几句话,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古怪的想法:被人打了为什么不应该还手,难道就任由别人欺负吗?我十分纳闷自己为什么会突然这么想,作为小学班主任,经常要领教小学生那些无休止的“告状”,经常听到的就是“老师,XX打了我一下……”、“老师,是XX先打我的……”。这就要教育一些不懂事的小学生了,让他们领悟到打人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想来,也用刚才那位老师的话教育过小朋友:不应该还手,应该告诉老师。“打人还手”,这是一个人的天性,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似乎不应该对此大动干戈,用自己的`权威来压抑孩子的这一天性,而对“还手者”做出很严肃的处理,这样,会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长久的压抑更会让他形成懦弱、乖僻的性格。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孩子明辨是非,懂得“还手”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敌人,那么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反击”,那是非常正义而崇高的行为;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同学,是朋友,所以不应该用这么激烈的行为,而应该采用更加恰当的行为,比如:告诉老师,让老师来教育他,让他明白自己故意打人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改掉这个坏毛病。

三、用“因材施教”

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的头脑中已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好生、学困生的概念,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生命。作为教师,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更多了创造和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原动力不仅仅是法的规范,更源自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同样,这种爱也会有反馈、有回报。如我在上五年级两个班的第一节课时,我说,“五年级LOGO语言根本没有学困生,大家都是从零开始,很公正,只要大家从第一课开始认真听课、专心听课,用心做好练习题,我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取得优秀,而且从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优生参加顺德区举办LOGO语言程序设计比赛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谓的“学困生”竟然获得好的成绩,老师喜欢挑选一些认为不及格,比较调皮的学生参加培训”,接着我巧妙向他们介绍我校这几年来在计算机比赛中每届都取得良好的成绩,目的要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目标,并且向他们介绍有一位同学在原来的学校是“学困生”,如今转到我校竟然代表勒流街道参加顺德区的决赛,在比赛时遇到他原来学校的电脑老师说:“这个学生在我校成绩是不合格的,怎么在你校也能代表街道参加区的决赛呢?”成绩出来了,这个学生荣获区的二等奖,当同学们听到这件事后,特别是认为自己是“学困生”的学生,都打起了精神,个个信心百倍,五年(1)班潘贤华、谭柏华;五年(2)班潘伟能、潘培荣等学生连续几次向我提出申请参加学校的电脑培训班,我说:“没有问题,只要你现在努力,说不定下学期老师就将参加电脑培训名额落实到你们身上,你们要勇于挑起这个重担,不要辜负老师对你们的期望。”通过这一节课,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以后每上五年级的课,同学们都比较认真听课、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都主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快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

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在老师们的努力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长期精心地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一定会绽开灿烂之花!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