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感悟 > 围城的阅读感悟读书心得600字

围城的阅读感悟读书心得600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99K 次

《围城》作为一本名著,已经被翻拍成电视剧。《围城》这本小说的写作手法让很多人都很喜欢它。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围城的阅读感悟,一起来看一看吧。

围城的阅读感悟读书心得600字
  围城的阅读感悟篇一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来).

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

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书,并怀疑这书是否印错了,是不是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别的作家的什么别的著作给印过来了.但事实证明,书是对的,and I was wrong.

我无奈,小憩后,继续看下去.

我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书看到一半,就总想知道结尾.一番内心中的激战后,良心逐渐败下阵来,好奇心渐渐占了上风.以是余便翻经至其末,以观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所望——这书的末尾不是结尾,而是什么钱夫人写的"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

我看了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道:"Damn杨绛这个家伙,没事写这个干甚 !这下可好,文章不用读了,内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头了!"

但是,冤大头还是几乎一口气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它的内容太精彩了!

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

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

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

其实,"围城"所讲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鸿渐(即作者本人)身陷"围城"的情况.杨绛在写"钱钟书与《围城》"时,曾提到了"方鸿渐结婚后处境如身陷围城".

的确,方鸿渐在订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孙柔嘉的关系还算比较好(不能说是十分亲密——也许柔嘉说的没错,鸿渐根本就没真正爱过她).但婚后二人动不动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开始吃了她以前说过不会吃的"陈醋"(即苏文纨与唐晓芙).而且,用人李妈,柔嘉的Auntie,鸿渐家的两个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乱,帮他们添油加醋.但在最后的争吵后,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们虽不可能永远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收敛,使身陷得状况好转一些.

  围城的阅读感悟篇二

《围城》里有一句话:恋爱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书中主人公方鸿渐认为他生活也是一座城池。他的人生坎坎坷坷,处处充满了不如意。他留洋回来,却一事无成,连学历也是假的。首先面对的便是事业上的低谷,然后是爱情上的不如意,之后的事业也很不如人意,与孙柔嘉女士结婚后,更是受尽凌辱。被困在生活这座城池中的他,总想走出来。

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如同一座城池,外面的人在瞻仰,里面的人却想一览外面的风光。之所以有这种城池效应,是因为部分人看事情总看不到实质处,而只观察到很表面的东西。大学又何尝不是一座城池呢。面对大学这座城池,想进来的有两类,想出来的亦有两类。

第一类想进来和出去的,是比较令教育界无奈的,这大抵与中国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类想要进来的人,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学是轻松的,好玩的;想要出去的,是因为觉得大学生活很无聊,并没有想象中的自由。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特别是在中考、高考期间,老师们总是那样激励学努力学习的。他们总是说:“你们要好好地努力学习,加把劲,才能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然后还为学生们勾勒出一幅既轻松又自由的大学蓝图,学生们再利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着大学是无比的民主的。在大学,学生是很自由的,恋爱是自由的.,上什么课是自己选的,上不上课也是自己决定的···这些都为某些思想比较浅显的学生在脑子里对大学定了个快乐天堂般的世界的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想要进入大学中去的。而等他们真的上了大学以后,他们就会发现,现实中的大学跟他们脑子里的大学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现实中的大学,需要忙这忙那,要赶一大堆的论文,而且老师还经常点名,这样想逃课的人也无法逃得安心了,因为无论如何,他们是要混出个毕业证的。这确实是个令人难堪的事实呢!

第二类想进来和出去的,是比较让人头疼的,这是社会上比较普遍的情况。这类想要进来的人,是因为他们认为上大学不但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想要出去的,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大学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特别是刚进大学而又没有开始上专业课的学生。的确,大学是供人学习专业知识的好去处,而且还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知识面。但上大学并非一件易事,如果你想学到真学识的话。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兴趣爱好也不确定的话,那么他就很容易处于一种对学业的迷茫状态中,不清楚自己专业能学到些什么,学到以后有什么用。对于快要毕业的学生,如果对工作尚无尝试的话,那么他也很容易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中,对事业迷茫,对前途迷茫。

这两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大学就是这样一座既让人向往也让人想法逃窜的城池,适应者则向往,不适应者则想法逃窜。其实,大学这座城市并不是全封闭的,人们不必去神往,也不必想法去逃窜。在这个信息时代,大学不再是远古时代那种被城墙高高遮挡、牢牢阻隔的城池,而是一座全方位开放的城池。只要我们不封闭自己的视线,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把大学里里外外地看个通透的。开放我们的视线去看大学这座全方位开放的城池,我们就不会再神往,就不会再想法逃窜了。

  围城的阅读感悟篇三

“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

钱钟书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句构造了《围城》。《围城》获得了超越年龄、性别和时间的认同,带着悲叹、惋惜、失落的心情看完通篇小说,怜悯之情也伴随而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要求思想开放,提倡自求恋爱,但人们心中的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就拿主人公方鸿渐来说吧!他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婚姻方面,都是失败者,他成为任人摆布的工具,自己毫无主见。从1978年开始,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已深入人心,并得到较好效果,但在大部分人们的思想中,封建思想仍有残余,处于现阶段的中国青年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父命难违”成为他们的“座佑铭,”根本不管父母的话是对与否,自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孝”。还有的青少年出身家庭背景不同,就以为这就是上天赐予的命运,无法改变,由此一味的沉迷现状,而不知用知识和智慧去改变他们所谓的“命运”,难道这与方鸿渐的人生悲剧无区别吗?

在当时,人们也提倡自由恋爱,方鸿渐对此似懂非懂,碰到真爱却害怕逃避,在迷迷糊糊中却与一个自己搞不清到底爱与不爱的女人结成夫妻,到头来,落得孤独一人,流露街头,独度余生,这现象不仅在过去,在现在,甚至在未来也存在。父母离婚,为爱丧命,断送青春,就连现在不处于这年龄的年青人也走向了“恋爱生涯”对于婚姻,人们的盲目、任性、自私、冲动而使这些例子重蹈覆辙,使现今的婚姻生活非常的混乱。从《围城》里看到《围城》外,这不得不使大家敲响警钟,对于一切一切,我们应慎重加慎重,提高自身素质。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正是神州大地祸深寇亟,中华民族危急的年代吗。日侵华七年,成千上万的难民还在死亡线上挣扎,抗战军民还在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可《围城》却只字未提。被名利、地位、势力所蒙敝的人们,追求物质,忽视精神,在国家危难关头还如此的沉迷、自私,那时的人啊,难道你们真不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吗?过去已无法从历史上删除,为了弥补过失,不使历史重演,这一重担就落在了我们青年人身上,我们应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振兴中华,做四有新人。

这说是我从《围城》里看到“围城”外,从古“围城”看往今“围城”,总而言之,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与经验,使中国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使中国成为独具一格的社会主义国家。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