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社会感悟 > 《中国社会转型:转型心理学的路径》读后有感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转型心理学的路径》读后有感论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31K 次

《中国社会转型:转型心理学的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系“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文库的一种。该书汇集了方文教授与他的几个已经毕业的和仍在读的学生的若干篇有关中国社会转型的论文,社会转型语境中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是该书关注的焦点。阅读这本书可以使读者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学方兴未艾,此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中国社会转型:转型心理学的路径》读后有感论文

该书的第一篇讨论转型心理学的理论脉络和相关的理论问题。作者把中国社会转型置于国外当代社会理论家有关现代性论辩的语境中,重点介绍了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指出这是一套探索和理解现代性的全新的理论话语和一个崭新的视角。该篇通过简要梳理和评论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范式,特别是其典范的主宰理论模型,提出了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心理学所面对的问题,认为这既是中国社会心理学面临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把身体社会学和话语分析结合起来探讨身体话语问题,沟通群体实体性这一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前沿热点,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作者指出,感知线索视角和感知主体视角是研究实体性的感知过程的两种不同的视角,由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过程容易被忽视,因此必须从结构层面深入到心理层面。由此看来,研究实体性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语境下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是转型心理学理论视野下的具体群体研究,这一部分与当前中国现实紧密相关。该书把文化特异性路径和稳态社会路径当做主宰性的理论视角。

文化特异性路径意在考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差异。中国文化特异性取向是文化特异性路径的中国化,本书力图探讨中国人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中国文化的特定面向形塑的。该书认为转型心理学的核心构念是群体资格。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摆脱当前的社会转型,中国的社会转型必然会影响所有置身于其中的中国人,而这种影响是以群体资格为核心的,群体资格使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从结构层面进入人心层面。

该书的着述特色鲜明

第一,该书论题集中,转型心理学理论贯穿始终,并没有类似论文汇编类着作的支离破碎之感,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像是一个人的专着。这是一本师生合着的着作,作者群的特殊性决定了全书的统一性。该书的作者除了方文,其他都是他的学生,有的仍然在校读书,研究方向的一致和方文的领衔作用及其统筹、协调全书风格决定了该书的这一特点。方文的这些学生属于学界的新生力量、后起之秀,通过这本高层次的精品之作的出版,补充了社会学学科的新鲜血液,这种能够提携后进的出书方式值得提倡。

第二,该书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该书的第一篇属于理论研究,第二篇属于实证研究,对当前中国社会具体群体进行了研究,触及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全书很多章节包含有定量研究,这一方面凸显了本学科研究的特色,另一方面表明了本书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三,该书具有理论创新性。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着作、论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鲜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切入这一课题,本书独辟蹊径,采用转型心理学这一全新的视角研究社会转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该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提出了全新的转型心理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性。该书以当代最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作为资源,立足于当前中国现实,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语境下,构建转型心理学,对中国的社会建设这一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