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杂文随笔

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杂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5W 次

在日本待了一周之后,我感到很舒服。

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杂文随笔

刚开始出国的时候,我经常会在几天过后感到有些想家。直到最近几年,这种情绪才逐渐减弱。

只有这一次去日本,我丝毫没有那种特别想回家的感觉,更没有什么身体和精神上的不舒服。

时差的原因,固然是一方面。一个小时的时差,和没有时差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出过国的人都知道,倒时差是对身体的一种考验。对于大部分只能乘坐经济舱出行的人而言,即使是经常出国的人,也很难做到百分百不受时差影响。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上和社会氛围上的亲切感。在日本,我感受不到那种若隐若现的、精神上的隔阂。

我之前去过的十几个国家,除了泰国之外,全都是欧美国家,也就是以白人为社会主体的国家。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有些人认为,大部分欧美国家的社会氛围都很好,陌生人之间都会互相露出笑容,或者互相打招呼,而中国人则很少这样做。后来,通过观察,我发现,单就酒店服务员等服务业人员而言,大部分德国人、法国人和挪威人确实像网上所说,比较友善。其他国家相对而言就要差一些,感觉和中国差别不是很大。

而且,我能够感觉出,对于陌生人,尤其是外国人,西欧人和北欧人所表现出的善意,大都是一种有节制的善意,即仅仅对人友好,但却缺少几分热情。我只在巴黎的一家酒店里见过一位十分热情的女服务员。

然而,我在日本所住的几家酒店的服务员,基本都和那位巴黎的女服务员相差无几。每当我向他们询问某处景点的去处时,他们总是会仔仔细细地给我介绍去景点的路线,以及有关那些景点的历史和典故。

小时候,我总觉得日语是一种特别啰嗦的语言,听起来让我感到有些烦躁。这很可能也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有关。我能够感受到,在日本这几天,我原本对日语的那种轻微的反感,已经渐渐地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熟悉感。因为,日语中的汉字比重比我想象中要多一些。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在京都,地铁站里站牌上的大多数站名都完全以汉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像我这样几乎完全不会日语的中国人,根本不会在地铁站中迷路。

肤色同种,文化同源,我第一次认识到这两个原本很陌生的名词的确切含义。

对我这样的吃货来讲,更重要的`一点,是饮食上的同源。

我爸曾经告诉我,一个人最爱国的器官,是胃。大部分人在国外待过几天之后,都会忍不住想吃自己本国的饭。中国人尤其如此。

我对这一点深表赞同。每一次出国,无论是去出差还是去游玩,我们全家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寻找酒店或者目的地附近的中餐馆,以解决胃部的需求。

这次在日本,我只吃了一顿中餐。而且,不是专门去吃。

许多我爱吃的东西,日餐中都能找到。无论是面条,还是炒饭,或是火锅,应有尽有。

在名古屋,我真正吃到传说中特别有助于健康的日式火锅。

本来,日式火锅的传统是先上蔬菜,后上肉。请客的主人为了照顾包括我在内的食肉动物们,特意为我们加了盘松阪牛肉。

一双长筷子,夹起一片薄如蝉翼的松阪牛肉,轻轻放入汤锅中,连涮三下,随即夹出来,放入口中。肥瘦适中,鲜嫩可口,香气四溢。简直是一种享受。

我一共去了三座城市。名古屋、京都,还有东京。三座城市,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日本。

有人说,这三座城市都能在中国找到类似的影子。名古屋好比是青岛,京都好比是西安,而东京则相当于北京。

我反而觉得,东京不太像是北京,更像是上海。

它像北京的方面,可能只是同为首都的一些共性。这一点,上了年纪的人和在两个国家生活过好多年的人可能会体会得更深。

在我看来,它展示给我的,是日本最繁华、最先进的那一面。

[if !supportLists]一天[endif]夜晚,我坐在出租车上,沿着大桥回酒店。大桥上的光线很弱,来往的车也不算多,只有几道不算明亮的灯光来回闪烁。

当我抬起头,一眼看到前方的大桥尽头,大片高楼瞬间跃进我的眼中。我视线所及之处,每一座大楼上朝向我的窗口都亮起灯来,露出晃眼的亮白色光芒。无数窗口化为无数亮白色的正方形光斑,隐约映出大楼的轮廓。从远处看,无数光斑拼凑成一幅波浪状的画卷,由近及远缓缓铺开,由低到高逐渐铺满对面的天幕。灰黑色的大楼轮廓在光斑的照耀下若隐若现,黑白分明。此时此刻,天地间没有其他光源,甚至没有明显的其他色块,只剩下最简单的黑与白,最纯粹的光与暗。

同样的画面,我只在上海最繁华的一片商业区看到过。或者说,在某些以未来世界为主题的科幻电影中看到过。

当然,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东京的全貌。但我觉得,它很可能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

京都和东京刚好相反。

对于这座古城而言,现代社会的元素少之又少,几乎被压缩到最低。

从我住的酒店前往花见小路的路上,楼房的高度渐渐降低。房屋外表的装饰也越来越少,钢筋水泥逐渐变成木材和油漆。

正是冬季,樱花未开。但花见小路上的游人丝毫不少。其中很多都是像我一样的中国游客。他们当中有很多都穿上粉红色的和服,然后拿出自拍杆,聚在一起照合影。

花见小路确实是一条小路。小到几步就能走到尽头。很多人都说,这小路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有名的景点,完全是中国游客炒出来的。

在我看来,花见小路最好看的地方,就是看不到任何“假”的东西,没有任何违和感。

中国大陆的许多古镇,许多名胜古迹,有多少真正流传下来的东西?又有多少没有被铜臭气沾染的地方?

名古屋刚好介于东京和京都之间。

从这一点来看,它和青岛确实也有几分相似。不仅仅是在气候上,更是在风貌上。

名古屋有一座城堡,青岛有一座道观和一座教堂。

名古屋的雪不大,青岛也从未有过足以遮盖一切的大雪。

名古屋的都市区里藏着其貌不扬的风味小店,青岛也是。

两座城市,都是古典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融合的产物。

最重要的是,我在这里第一次尝到美味的松阪牛肉。

在日本,除了语言上的差异之外,只有一件事能让我明白,自己身处国外,那就是能够随意地用谷歌和维基百科。除此之外,一切几乎都是熟悉的,而又带着几分新奇。

我将来还会有很多次去日本的机会。我想,我应该会渐渐更加适应日本的社会氛围。这个发达而祥和的国家,给我留下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