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赶会散文随笔

赶会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8W 次

冬日,农闲。临近年关,是到乡里镇上赶会的好时候。

赶会散文随笔

自家养的鸡、漏的细粉条,小姑娘系的艳丽丝巾,老婆婆穿的花棉袄,老头儿戴的各式帽子……作为定期贸易日的“会”,就是最纯粹最淳朴的乡村脸谱。

小时候,对于赶会,我很向往,曾问母亲:要拿鞭子吗?像我放羊时,拿着鞭子赶羊群上山坡下河沟那样赶吗?那个“赶”字,我所知道的只有赶猪赶羊赶鸭子赶鸡。

在儿时的记忆里,镇上每年只有一次的“小麦会”,父亲必是要去的,要收麦了,需要买些农具。年关的会,倒是记不得买了什么,可能那时人们手里都缺钱,只记得父亲说,红煤土(那时大家都烧散煤,需要这种黏性很大的红土来和煤)有了,胡萝卜也买了,柏枝插上,大红春联贴上就可以过年了。

进城后,许多年没有再去赶过会 ,也不习惯再去会上买东西了:衣服样式老土,其他物品质量太差。离我们比较近的谷水会,我偶尔还是会去买砧板、菜刀、漏勺之类的,但是会上人多拥挤,我一般也不挤进去从会头赶到会尾的。

孟津的麻屯镇,离市区也不远,趁着冬日阳光灿烂,三个闲人,相约去会上逛逛。

那些年赶会,会上吃食看什么都是美味,可以坐下来吃一盘热腾腾、香喷喷刚出锅的水煎包子,真是一种享受,一种奢侈。焦花生还在那里,一辆三轮车装得满满当当,车上还竖起广告牌:老香,老香,就是香。

会上人不多,到处是饭店酒肆,专赶会场的临时水煎包摊子却没见着。我们问一个商贩:这会上怎么如此冷清?商贩说,上午天冷,赶会的人少,要到下午人才会多起来。我恍然大悟,多年不赶会,怎么把这个也忘了,现在交通便利,老家的会,人们都是吃罢午饭才去,有的甚至专在快罢会时去。罢会时,天就要黑了,商家急着收摊,一些可以出手的商品,价格差不多就出手了,人们管专在罢会时买廉价物品,叫拾会尾巴儿。

服装区,多是老人和小孩的衣服。老年人的'衣服虽不时髦,但是实用舒适,又比商场便宜,所以在会上很有市场。还有小孩儿的绒线帽子,小姑娘的俏纱巾,那些乡亲,总嫌冬日色彩单调,要把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老布鞋没找到,农具市场、牲畜市场也没有,我们感叹会小了。人们告诉我们,布鞋做着麻烦,真有了,也是商家批量生产,很少有人手工制作了。周围的土地都建了工厂,再说现在也不是耕种的季节,自然没有农具的影子了。至于牲畜,都机械化种庄稼了,大牲畜没有了用武之地,养殖户都规模化养殖,也不在这里交易。

“会”这个专门用来进行乡村贸易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消失了。然而,可以怀念,无须遗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风景不会一成不变,只会越来越美好。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