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以爸爸去哪儿为题的随笔散文

以爸爸去哪儿为题的随笔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8K 次

湖南卫视全新父子亲情互动秀《爸爸去哪儿》首播收视率不俗。该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是湖南卫视继《变形记》之后又一档真人秀亲子互动节目,并由《变形记》制作人谢涤葵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联合操刀打造。

以爸爸去哪儿为题的随笔散文

林志颖家的Kimi,就像是从偶像剧里走出来的;郭涛家的石头,有着小小男子汉的担当,如果说Kimi是小正太,他就是小爷们;王岳伦家的王诗龄,人小嘴甜情商高;张亮家的天天,是个小小的暖心男;田亮家的Cindy,开场还是个娇气爱哭的小公主,越往后看越发现,原来人家有着一颗女汉子的心。

在节目中,五位大明星还原到爸爸的角色,每期五位明星爸爸都跟子女一起体验72小时的乡村生活,爸爸们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这次节目并没有刻意的秀苦难、秀悲惨,更没有事先写好台词,让他们去照本宣科,有的只是平平实实地让爸爸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体验一下原生态的农村生活。结果可想而知:在大城市里待惯了的小伙伴们瞬间就被完全陌生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吓到了。矛盾也随之拉开序幕,不肯接受现实的孩子们直接与爸爸发生了冲突。

之后是孩子们不得不接受现实,逐渐学会适应这里的环境,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潜力的过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特别具有启发性的,以孩子为中心,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自己学会成长,爸爸们只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由爸爸们来代替他们成长。

影响人得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

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田亮家的Cindy,本来是一个娇气爱哭的小姑娘,田亮并没有像林志颖一样有比较好的办法,只是一直说“你别哭了好吗”,完全没有效果。但是在后面的挑战任务中,慢慢表现出对冠军父亲运动天赋的继承,无论是从适应力、体力、耐力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超人的潜质。我想,这个转变对于田亮来说应该是一份以外的惊喜!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作为主体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主体自身发展的;教育则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张亮家的天天,因怕爸爸知道“神奇的鸡蛋”被叔叔打碎而难过,便撒谎说是自己不小心打碎的,最后在爸爸的逼问下小心翼翼的说出了真相,之后爸爸并没有因为他撒谎而骂他、打他,而是耐心的教育他。那一幕小小的天天让人觉得很暖心。其实,在看到这一期的时候,我还在猜天天能够为自己撒的谎圆谎吗。只因曾经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说,看一个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程度,就看他能否为自己圆谎。不过,做个诚实的孩子也是非常值得表扬的!

教育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子”经验,都值得借鉴。林志颖家的Kimi,刚开始参加活动时候不爱说话,不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耍,总是很依赖爸爸。在爸爸们去挖莲藕那一期,小伙伴们都已经自己去执行任务了,而Kimi呢,不管爸爸怎么耐心说教,他都赖着爸爸不肯自己去执行任务。最后,林志颖带着他一起执行任务,在半路上林志颖偷偷的走掉了。临走时他对着镜头很担心的说:“不知道他会怎么样?”出人意外的是小Kimi从院子里出来没看到爸爸,就急急忙忙的跑到外面找爸爸,东张西望的也没找到爸爸,然后就自己站在那自言自语,没有哭鼻子也没有大吵大闹,反而是看到小伙伴们后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任务了。晚上爸爸回来,大大的表扬了他,并鼓励他以后自己单独完成任务。独自完成任务对于其他小伙伴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相对于小Kimi却很难。我想,这一次对于Kimi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长,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自己单独完成任务。成长,有时候就是当你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勇敢的向前跨出的那一步,只是这一步对于很多人来说很艰难。当你迈出那一步之后,再回首过往,便觉得也不过如此尔尔。对于父母来说,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实践,自身的实践对他们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们的说教。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爱,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爱;缺乏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刁难、苛求,只要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西北汉子郭涛和儿子郭子睿的相处,明显看出对儿子的散养状态。散养的石头,完全按照西北纯爷们的路数成长,还会和爸爸讲平等,“你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而且很有担当,自己一个人完成取锅的任务时非常骄傲。但在被教育要重视团队作用后,石头也接受了,很懂事。仔细观看也不难发现五位爸爸中,郭涛是个很严厉的爸爸。在交换爸爸那一期,石头对新爸爸王岳伦说,希望自己的爸爸对自己不要太严厉了。其实,郭涛很爱他家的石头,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罢了。他也希望石头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处处严格要求他。凡事都应有度,过了这个度,反而会适得其反。

五个小朋友中,我最喜欢的是王岳伦家的王诗龄。她具有王岳伦那种呆萌乐天与憨厚随性,遇到困难能乐呵呵的面对,同时又具有李湘诸多优点:聪明怜俐、具有语言天赋、嘴甜会交际、喜欢小动物,甚至天真的以为与动物可以交流……悉心回顾整个节目发现王诗龄其实是最有笑点的小盆友,而且金句不断:在换爸爸的那一期,她跟在老爸王岳伦旁边哭的张牙舞爪,不住的说:“为什么要换爸爸啊,我不要村长,把村长撞到篮子里去。”笑倒众人,之后我的很多同学都在翻用她这句话。跟着爸爸去菜市场买菜的路上被几个小朋友认出来,听到别人喊她“大明星”的时候,她很自信的回复大家“我不是大明星,我是小公主”。其实,每个女生心里都有一个小公主梦,才不要当什么大明星、小童星呢,宁愿画地为牢,去做自己的小公主。在天天闹情绪后她又小心翼翼走到天天身边,扬起小脸,很认真地问:“天天,你刚才是疯了吗?”更不用说那句拉着爸爸发自肺腑的呐喊“我太瘦了”简直笑翻了……

身边一些同学说:“不太喜欢王诗龄。她太懂事了,拥有与她年龄不符合的成熟,没有那份应有的天真。”在我看来,王诗龄的那份“成熟”是因为她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认知能力发展的比较早、比较好,再加上家庭教育,所以表现的很懂事;虽然她偶尔有小孩儿成人化的表现,但是也不缺乏天真可爱的一面。是的,她并不完美,有真实的喜怒哀乐和小脾气。误推Cindy,自己发了半晌呆,小心翼翼的主动和好。脱下自己的外套求和,青萝卜分一半求和,一直眼巴巴的围绕在Cindy周围直到和好。在沙漠里跟Kimi因为小鸡发生口角,主动道歉,还拿出海绵宝宝试图和好,后面两个小伙伴又哈哈哈哈的和好了。看到这些,不禁觉得小孩子们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美好。她对世界充满好奇,关心小孩、老人和一切动物。在节目中跟一位村民爷爷说的那句“你要好好的呀”让人温馨到骨头里。去村子里要蔬菜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轻妈妈抱着孩子就拉着Cindy进去,还奶声奶气的说“你家宝宝这么可爱呀。”在沙漠睡帐篷的晚上,担心小鸡“没穿衣服”会冻着,坚持要抱着一起睡……

对爸爸和男神也分得很清楚。换爸爸的那期,张亮成了他的新爸爸,王岳伦老爸就成了她口中的“王叔叔”。没有人教她这么喊,但她似乎天生就具有洞察游戏规则的能力。但她又不世故。自己爸爸不会梳头发不会辫花辫子做饭不好吃,但是只要是爸爸做的饭,每一次都能得到他的夸奖……写到这,突然间觉得同样作为女儿,我做的还不如她。每次我老爸做好饭之后问我“怎么样,老爸做的好吃吧?我总是很是认真的回答他“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辣了,还有点麻。”唉,想来我老爸也真够可怜了。

《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萌娃星爸们带来全民娱乐的同时,也掀起一场反思的浪潮。“爸爸去哪了”这个困扰几代人的疑问,终于开始被正视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指出,该节目此前在韩国已大获成功,这源于韩国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土壤,以及共同面临的家庭责任分工困境。韩国和中国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即使进入当代社会,这种家庭关系的路径依赖依然明显,导致相当一部分父亲在履行家庭责任时,更注重通过工作赚钱等方式;至于直接关注、关心和关爱子女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多数父亲能做到的。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成年以后在性格上的种种不足,大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他的童年经历,已经为他长大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决定了他的走向。有关调查报告指出:爸爸付出越多,宝宝就越聪明。爸爸陪宝宝时间长短可影响宝宝数学方面能力;爸爸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越高,宝宝就越聪明,适应力更强,性格更宽容,更有责任感;父爱使男孩儿更独立,父爱奠定女儿一生对异性看法;父爱缺乏易致宝宝烦躁不安、睡眠不良、不讲道理!此外,还有一项针对0-9岁儿童家庭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儿童喜欢爸爸给自己读书,但调查同时发现,92.84%家庭经常是妈妈陪孩子阅读,65%以上家庭的父亲很少陪孩子阅读,且很少给孩子买书。父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提醒父亲们多抽时间,关注孩子的阅读和成长。

这个节目将“爸爸”推到了幼儿教育的中心,这是一个对中国人很有启发性的设置。虽然我们的古训说“养不教,父之过”,但在中国孩子的童年中,爸爸的影响远没有达到足够的强势。父亲在一个家庭中的缺位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在一个家庭中,男性大多都是家庭的顶梁柱,女性则后勤保障、相夫教子。尤其是在广大农地区,男人大都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相夫教子,这或许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抑或是家庭谋生的现实需求。男人外出打工,无非是为了让家庭过上好生活,但对家庭的关注越来越少,跟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感情也越来越淡。也许等孩子长大以后会理解父亲,但是,在童年时代父爱的缺失却是任何东西都永远弥补不了的。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束,没有父母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孩子成长中的情商、心理等等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家庭日常生活或者集体生活中,父亲缺席也不少见。前段时间,英国首相卡梅伦步行送女儿上学的照片曾引起一阵热议,原来堂堂英国总统私下场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她对女儿的爱感染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中国的父亲们感到脸红。在学校时候,同宿舍的同学往家里打电话,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跟妈妈聊。偶有那么几次,接电话的是父亲,也是说不了几句后就问:“爸,我妈呢?”记得有次开学后一个月,一天老爸突然间打电话给我说“你去学校一个月了也不往家里打个电话”,我很无辜的说“我打了,每星期都给我妈打得。”老爸就生气的说“你打给我了吗……”反思后发现不是心里没有父亲,是真的不知道能聊啥。我老爸清醒的时候很少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的,每次喝高的时候就给我打电话交代这叮嘱那的。以前经常在作文中写到“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这,就是中国式父爱。

情感专家苏芩在评某“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时曾提道,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表演、去隐藏。所以,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人,也许并不真正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爸爸去哪儿》中的爸爸们。不同的是,他们都是经常面对电视镜头的人,更了解如何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留痕迹。相对而言,五个小朋友在镜头面前的表现要比爸爸们更真实一些。

事实上,没有完美的父亲,也没有完美的亲子教育,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去平衡。某亲子教育专家也说,完美的父亲形象到哪里去找?《爸爸去哪儿》不该成为好的亲子教材,观众欣赏他们的可爱就够了。小孩子的成长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因为百家米养百样人。每个家庭有自己不同的环重点。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性格塑造好最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胸怀决定未来。小孩子身上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缺点,每个人在自己不同的时期克服。在沉甸甸的家庭责任面前,不是一个萌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节目风靡后,很多人呼吁中国的爸爸们回归。显然,让爸爸们放弃事业回家做“全职主夫”不现实也不应该,但唤起中国爸爸们对亲子教育的重视,却是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父亲生下了孩子,成为孩子生理上的父亲;父亲外出打工、谋生计,为了让孩子及家庭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成了物质上的父亲;父亲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则成为孩子精神上的父亲。只有实现了三位一体,一个父亲才能称得上称职的父亲。

一个父亲,不论有多少光环,“爸爸”才是最值得骄傲的称号。当你带着“让孩子过得更好”的信念出发,最终成为某个范围内的所谓成功人士,也是时候提醒自己:走的太远,莫忘了为什么出发!

文:青鸟

原创:1183551348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