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父母的盼望随笔:一年一度想过年

父母的盼望随笔:一年一度想过年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5K 次

腊月二十三,今天是农历小年,新年的气息越来越近了。我的心潮开始激荡,开始澎湃,儿时过年的情景又映出我的记忆中。

父母的盼望随笔:一年一度想过年

年,年年过,年过的却不是年。不曾忘记小时候,因为父母长年累月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每到年底总捎个口信:“不回家过年了!”而我们姐弟几个就在亲戚家过着一个个寄人篱下的年。时光荏苒,现在父母已告老还乡,虽然年味没以前那么浓了,对物欲的企盼也淡化,但总也盼望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过年,献上佳肴,推杯换盏,共享天伦之乐。然而,生活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生命的本质并不能事事尽人意,也没有那么多如愿以偿的眷顾。

有句古话叫:“衣锦还乡”,现在衣锦是有了,但却依然还不了乡。自从开办老年护理院来,每到过年的时候,我都是同院里的老人一起度过。而留在院里的大多是行动不便、卧床病重的老人,这个时候正是护理员最紧缺,工作量最大,也是我最不放心,最离不开老人的时候,总害怕老人会遭遇什么样的意外状况,而难以面对家属,难以做到心无愧疚。

小年刚临,满目大红灯笼已高挂,满街买年货的人头攒动,性急的孩子已拿着各种爆竹随处放了,空气中到处洋溢着喜庆的年味。而这些却让我的心脆弱起来,让我的眼泛起湿来。“丫丫,今年回家过年吗?”母亲在电话那头催问着。“留在院里过年的老人太多,今年可能......又不能回家过年......”我不忍心说出来,但还是如实地说了。“哦,没事,把院里老人照顾好!”此时此刻,心里酸酸的,我能想像母亲放下电话后的那种无奈和落寞。

农村是我的根,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命运的厚爱,让我在几个姐弟中成了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唯一离家最近的孩子,虽然不能说事业有成,但生活颇也滋润。自从年迈的父母从北方打工回来后,他们不愿拖累儿女,不愿跟着任何一个子女生活,仍在乡下坚持下地劳作。 每当想起,我自责的心会一阵阵地痛。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工作的缠身,生活的琐累,不可能三天两头地跑乡下探望二老,最多也只是电话的问候,或是捎点吃的穿的回去。即便这样,父母也极力反对,说城里的东西什么都贵,家里什么都不缺,还叮嘱我不要耽误院里的工作,不要常挂念家里的一切。这就是我的父母,质朴、厚实,带着浓浓泥土味的爱。试想,其实我何尝不想去看看那道山梁,那间瓦房,还有门前的那棵枣树,再听听母亲那老腔老调的叮咛和唠叨...... 随着年岁的增长,乡情依旧,眷恋依旧,记忆留存,永远芬芳。

再遥远的距离,再拥挤的人潮,也无法抵挡在外游子回家的脚步。每到年关,姐弟几个无论在天涯海角打工,还是隔着千山万水,总会如期赶回父母的身边。每每母亲看着姐弟几个相聚甚欢,饱经风霜的脸有了一丝的笑意,“有你们几个回家过年,我心足矣!”然后把我捎回来好吃的东西,喜滋滋地拿出来招待他们,还不忘说:“这是丫丫捎回来的.....”时不时还唠我的长,唠我的短,高兴得就像个孩子。而我与父母近在咫尺,却尽不了多少孝心,因为我把那份亲情,那份温馨,给了我的护理院,给了院里的老人。

当创办了老年护理院,我深知已不是我父母的女儿,而是院里所有老人的女儿。每到年关,总要组织医生再给老人作一次健康体检,让老人健健康康地过年;总要提醒护理员加强老人的个人卫生,如洗澡、洗头、剃须、修剪指甲等,让老人干干净净地过年;总和炊事员一起精心制订可口的美食餐,让老人吃上丰富的年夜饭,高高兴兴地过年;还陪伴老人一起唠嗑,让老人转移想家的注意力,安安心心地过年。记得去年除夕夜,卧床多年的邵大妈在院里度过了90岁的大寿,我们为她准备了寿馒头,还准备了一些自娱自乐的节目。邵大妈感动得直抹眼泪,一个劲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啊!......”其实老人就像孩子,要哄着他们,乐着他们,让他们在护理院就像自己的家,感受如春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这是我作为他们“儿女”的一片孝心。

“今年我又不能回家过年!”我说得一年比一年内疚,母亲应的声音一年比一年苍老。虽说平时闲余可以常回家看看,但平时回家替代不了过年时的回家,平时回家过的是日子,并不是年啊!真心希望圆了父母所盼望的年,也真希望过一个合家欢聚喜悦的年,过一个亲情滋补的年!

本文作者:马苏亚(公众号:南粤作家)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