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散文随笔

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W 次

5月20日,我有幸参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采风活动,一行20余人一起去郾城区李集镇陈东村,了解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陈东村位于李集镇东北部,辖桥东和陈湾两个自然村。同时,这个村又是临颍、西华、郾城三个县的交界处,俗称“三不管”,印象中这样的地方都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穷乡僻壤之地。

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散文随笔

从李集镇政府出发,驱车前往,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站在陈东村村委会门前,举目四望,乡村道路全然不是我所想象的样子,虽不宽敞,倒也整洁,无论主干道还是小巷都是水泥铺就。路旁,门口空地被勤劳的村人们利用起来,有的种菜,有的种上各色小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花开得灿烂、热烈。

听村干部介绍,这些道路都是区、镇驻村干部来到后,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整村推进”的成果。所谓“整村推进”,就是要求驻村干部到村后必须达到“三通”,即水通、电通、路通。现在,陈东村不仅路通了,街道两旁还安装了节能又环保的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说完这些,村支书还指着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自豪地说,每到夜晚,干完农活,大家也和城里人一样在这里跳广场舞,先派人去城里学,学会后再教大家,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郾城区发改委的驻村干部告诉我们,2016年,他们共帮助陈东村45户、172人脱贫,剩余贫困户25户54人。为了更好地了解该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我们随机拜访了村里的一户贫困户。来到这户人家后,淳朴的老两口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映入眼帘的主屋是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瓦房,院子西边是两间老旧的平房,东边是一间简陋的厨房。进主屋之后,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两块花布作遮挡,把屋子分割成三个空间,东边老两口住,西边一间12岁的孙子住。屋子正中放着一张老式条柜,柜子正中的玻璃碎了,家里的两张床和仅有的几件家具看上去都还是二十多年前的.,屋里由于不通透,光线昏暗。

眼前的老人拄着单拐,穿一件蓝色短袖衬衣,胸口印有一行小字,就是那种常见的广告衫,下穿一件深蓝色的裤子,身上沾着些许泥土。一只脚穿着棕色圆口布鞋,另一只脚肿着,穿了一只棉拖鞋。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陈俊峰,妻子叫潘莲英。十多年前,他干农活时电动三轮车出现意外侧翻,把他的腿砸断了,脚踝处粉碎性骨折。因为看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欠了不少外债,还落下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儿媳妇身体有缺陷,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只能依靠儿子打工挣钱,生活捉襟见肘。

驻村干部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后,想尽办法帮他们脱贫。陈老伯告诉我们,他们家虽说还有三亩多地,但是老的老,小的小,儿子常年外出打工,无法耕种,去年通过土地流转,一亩地每年可以拿到400元的承包费。驻村干部潘华杰对我们说:“村里流转的土地,在村委会牵头下,利用当地做粉条的传统手艺,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种红薯,合作社对红薯种植统一管理、销售,统一生产环节,统一原料供应,通过出售红薯和“三粉”产品实现经济效益,采取入股分红、提供就业等形式助推贫困户脱贫。像他们这样的贫困户每人每年入股500元,年底每人可以分红1290元。此外,潘莲英大婶还可以去地里打零工,比如拔草、松土这样的农活,一天可以挣50元钱。”陈老伯有些遗憾地说:“要不是我的腿,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说啥我也不能在家闲着。你们看,家里的冰箱、电视,还有这电饭煲,都是扶贫组来到后,我们这两年买的!”

听着陈老伯爽朗的笑声,我不禁有些好奇地问同行的驻村干部:“你们这个村脱贫的标准是什么?”驻村干部介绍说,2016年国家规定是家庭纯收入超过3026元,且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算完全脱贫。我又问:“那贫困户是怎么统计出来的?”驻村干部说,我们是根据全镇推行的“阳光三权”(厘权:职权清单化;履权:用权程序化;监权:结果透明化)来运作的,一户一户当面计算他们家的纯收入,根据国家制订的标准来进行统计,然后公示,不合理的地方整改,争取让大家心服口服。

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李集镇被评为“三无乡镇”(连续三年无上访)。正是因为权力的阳光、透明,才能让人人信服。

人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公平公正,党的政策自然会贯彻得畅通无阻。李集镇的“阳光三权”让党的阳光洒满了每一个角落。

今天,陈东村的贫困户脱贫了;相信不久的将来,奔小康的路上一定会有他们的身影!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