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教师教育随笔汇编15篇

教师教育随笔汇编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3K 次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教育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教育随笔汇编15篇

教师教育随笔1

春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聚在一齐,一副兴高采烈的样貌,今日他们都带来了自我的沙水玩具,在我的带领下来到沙池玩沙,孩子们边玩边谈论着自我的发现与感受。梓阳指着自我的大车说:“我的大车能够翻斗,用力一翻沙就都没了,好轻便!”金航推起自我的小推车说:“我的车能够推很多土,玩起来也很好!”……看到这几个孩子对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思考:各种车能否成为我们的主题活动呢?于是,我让这孩子们开始收集有关有关车的图片,放在班内的图书区,每一天区角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齐看看书,和他们说说有关车的故事,孩子们都很高兴,,我还故意提出一些问题:“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车”“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和我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收集资料:有的带来制作的自行车,有的画下了各种汽车,有的带来挖土车、小轿车、消防车。。。。。。顿时,我们的教室顿时成了车的世界,车辆成了大家的关注点。

经过这次对“各种各样的车”主题活动观察与分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孩子们就像各种车,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宽阔的跑道上,自由的奔跑!

教师教育随笔2

我出生在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当教师的时候,收入很低,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差,常常累得生病住院,还经常带病坚持工作。父亲57岁那年,在工作中突发脑溢血而病逝,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亲的学生无一不尊重和爱戴他,父亲的去世对我震动很大。父亲一身清平,除了精神上感到满足以外,晚年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如果父亲活着,退休工资也可以领三千多元,遗憾的是,他还差三年退休就不幸病逝了。

母亲想念父亲的时候,总是念叨:“要是你爸爸还活着,那该多好呀!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你调到了主城区工作,还在主城区买了房。你爸爸辛苦了一辈子,没有能享福呀!”

父亲是为工作而累死的,明知自己有高血压,还常常早出晚归,从不轻易请假,并且经常演算数学题到深夜。如果父亲多想想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他一定还活着。父亲病逝以后,我常常追问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当老师?

我从教十多年了,当教师十多年来,我也像父亲那样废寝忘食地工作,并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我40岁那年,长了声带息肉,为了不耽误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一直拖延了半年,用沙哑的声音坚持上课,直到高考结束才去做了切除声带息肉的手术。

我做完声带息肉手术出院后,在卫生间洗澡时,不慎跌倒,右手骨折。当时,学校安排我接高二某班的班主任以及文科重点班的课,为了不辜负学校的信任,我打着绷带就离开了医院,我用左手写字备课,用左手在黑板上板书,我的行为深得学生的敬佩和领导同事的好评。

我有胃病和严重的咽喉炎。知识分子过劳死的事例常常见诸报端,过去,我为了学生,为了班级,经常不按时吃饭,或者用开水泡一包方便面吃就算一顿。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教师的健康。

在学校,教师最大的压力是班级评比。无数的教师为了在评比中获胜被压垮,例如,20xx年10月,石柱中学的一名女教师,才走上教坛一年,不堪重负,就在寝室自缢身亡。教师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近在网上疯转的一篇文章是《我只是一个教师》,尽管其观点有些偏激,可是,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生存状态。

我当过县级的优秀班主任,省级的骨干教师,也当过学校的中层干部,这些只是学校对我工作成绩的肯定。我们教学生要淡泊名利,身为教师就应该身体力行;我们教学生要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首先我们自己就应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教育是光辉的事业,教师只是一个职业。

我不希望看到老师们像我的父亲那样病逝于工作中。父亲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学校给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但是,他英年早逝给自己的亲人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和遗憾。

我刚走上教师岗位时,父亲说,教师应该教好书,做好人。父亲是数学老师,说话时,没有华丽的词藻,他朴实的话语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好教师,我一直对父亲的话坚信不疑。当我跨入中年教师行列,才开始认识到,教师不仅应该教好书,做好人,而且应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希望千千万万的教师,不仅要好好教书育人,而且要热爱生命和健康,不要用牺牲生命和健康去换取所谓的成绩和荣誉。

教师教育随笔3

第一,给孩子创设自主阅读的氛围。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独立个性,他们喜欢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纯真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家长应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体差异,在家里给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孩子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经验。鼓励孩子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教孩子学会观察图画进行阅读。

因为很多绘本故事以图画为主,文字少,这就给孩子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恰好,孩子的思维直观性强,没有局限性,不受外部干扰。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对图画中的人物、动物的表情、对话、心理活动进行猜想,尽情的想象图中的内容和情节发展,然后进行讲述。随着孩子认字量的增加,家长可以借助文字帮助孩子解读故事。

第三,在情感互动中进行亲子阅读。

图画书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很多图画书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色彩,给人留有想象、思维的空间。一本书,就连大人一眼看上去有时都看不出什么意思,多看几遍才能品味出其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蕴含的教育意义,这就是绘本书的特点。也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以身示范,为了孩子,让我们自己首先喜欢图画书,与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因为很多孩子都有喜欢缠着妈妈讲故事的习惯。对孩子来说,妈妈给他们讲故事听,是一种情感享受。近距离的听父母讲故事,相互间传递着美好的情感,在温馨的气氛中共同讲述,一起感受图画书给人带来的人生启迪和震撼。仔细想想,我们每个做妈妈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妈妈讲的故事中安静的入睡,妈妈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蛋,轻轻的给他(她)盖好被子,这种感受和意境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四,建立阅读档案。

1、以文字记录为主,家长用写日记的方式记载今天与孩子共同阅读了什么内容,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及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和对故事的感受。记录下幼儿的想法和需求等信息,能够让家长了解幼儿的个别需求,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幼儿反馈。

2、影像资料主要是指照片、录音带和摄像带。它们能提供幼儿语言发展的丰富信息,如一份有幼儿复述故事、大声朗读自己的故事、练习儿歌的录音带,对幼儿、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非常有力的语言发展证据。家长因经常为幼儿阅读活动照相或摄像,拍摄的时候,要简短记录所拍的内容或物体,包括日期、场所、幼儿的姓名以及每一个场景的特殊地方。

教师教育随笔4

一天上午,孩子们陆续在喝水、送水杯,这时,从教室前面传来“当当当”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孙宇仑和马增凯一边喝水一边碰杯,他俩碰得正开心。旁边一些小朋友见他俩敲得好玩,也跟着相互碰杯,还有几名幼儿用水杯敲桌子玩。大热的天,小小的屋子被这乱糟糟的碰击声吵得更加燥热。于是,我大步走到孩子们身边,看到老师严肃的表情,他们停止了敲击,连忙低下头喝水。我一边看着孩子们喝水送水杯,一边思索着该如何解决刚才的问题,很快孩子们都喝完水坐回位子上。

接着,我用拟人的口吻说:“刚才小水杯悄悄地对我说,它今天非常不开心,小朋友都把它撞疼了。它想和那些爱护它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小水杯的好朋友?”孩子们高高地举起小手,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这个朋友呀?”“轻轻拿,轻轻放。”“不碰撞水杯。”“两只手拿住水杯,不往地上掉。”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我满意地点点头。我想,教师在面对和解决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实施教育,避免说教,不仅易于幼儿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更好。

正当我为自己刚才巧妙的教育策略感到得意的时侯,我听到孙宇仑小声说:“小水杯一起唱歌为什么不开心呀?”难道是我错怪了孩子,是不是孩子们还有其他想法?此时,我意识到教育幼儿爱惜水杯、养成良好习惯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虽然自己没有指责幼儿,也采取了适宜幼儿理解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意愿,自己还缺少倾听的教育环节,应该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我又问:“哪个小朋友还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孙宇仑说:“刘老师,我听到小水杯碰在一起,像小铃铛一样好听。”马增凯也紧跟着说:“对,对,我也很喜欢。”曹诗玉说:“我用手指弹它能发出小撞钟的声音。”……

其实,很多时候幼儿独特的、有创意的想法,常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忽略了。细想起来,在他们大胆、童真、稚气的想法背后,岂不隐藏着智慧的火花?就像今日,我差点错过孩子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乐器的新奇想法。或许,我们不能接受幼儿喝水时相互撞杯的行为,但是,若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怎会有若干个发现?怎会有音乐家们用厨房餐具、废旧物品演奏出的精彩?

身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善于发现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并适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和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我提议在班中找一找,除了小水杯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做乐器,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下孩子都积极地开始寻找,不一会儿,有的拿来饮料瓶,里面还放了几颗串珠,有的拿来积木、塑料玩具,有的找来纸盒、铁桶等等,每个幼儿都找到自己的“乐器”,而后大家一边敲打着自己的“乐器”,一边齐声唱起熟悉的歌曲。此时,我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教室里也回响着生活中最美妙的乐章。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成人眼中美好的事物,孩子不一定觉得美好,而成人觉得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宝。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用你的眼光来替孩子做决定,应该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为孩子提供选择。这需要我们教师多一点爱心,多一些理解与接纳,多一些赏识,才能与幼儿共同碰撞出快乐的音符。

教师教育随笔5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在不知不觉中我以度过了半年的特岗生活。回味往事,有喜有悲,有欢有笑,但现在想想还是笑容远远大于哭泣,收获远远大于失去……

20xx年9月,带着几分憧憬和希望,我带着行李来到了息县小茴镇中心校,在这里经过在分配,我被分配到陈伍庄小学,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特岗,这个光荣而神圣的名称,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的师范生来说,有了特殊的意义。它是我们半年辛勤复习准备的成果。人们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我为自己终能成为一名教师而庆幸不已。的确,从事这一职业,让我如同穿行于春天的百花园中,快乐着,憧憬着,收获着,陶醉着。教育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当学生用甜美的声音喊我们“老师好”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会有一种甜美的感觉,当下课后学生们围绕在我身边给我们讲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又会勾起我们儿时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他人不能体会的。我想这也是当初我为什么选择上师范学院最终选择成为一名老师的原因吧。步入教师队伍伊始,我对这个职业了解颇浅,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完父母及社会现实的影响,他们让我觉得有一份稳定伟大而相对轻松的职业是多么的不容易。作为教师,教书是我们的天职,怎样做才不至于误人子弟,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学到东西。对我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毕竟不能代替教学的经验,于是我抓住机会听学校几位老教师的课,同时每当中心校来听公开课的时候,也请各位教师加以指导。在每一堂课上都做到有备而来,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帮助自己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在课后做到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总结。另外,做到虚心好学,不断进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要自信,又要自省。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特别是今天,我们面临知识剧增的时代,大量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如潮水般涌来。加之信息传播速度、广度的加快,学生接触这些知识非常容易,这需要我们老师及时、自觉、自主地顺应时代的潮流,增加和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理论结构,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充满信心,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

陈伍庄小学不仅是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锻炼年轻人的地方,在这里不仅有着一群诲人不倦,孜孜辛勤的老师们,还有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在工作上,我向他们学习教学经验,在生活上,他们也很照顾我,我很感谢学校的老师们。身边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不仅有那些资历颇深的老教师,更有一些年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班级工作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对他们非常崇敬,我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三年的特岗教师考核期内,必须要快速的成长起来,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技能都要有很大的提高。但生活中,也遇到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刚来得时候我很不适应这的生活,习惯了在大学里面排队打饭的生活,来到这里什么也都得靠自己,心里确实有些失落,但是感谢学校的老师们,刚来的时候,学校的李会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慢慢的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自己做饭,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好歹使自己辛勤动手的成果,很有一番成就感。每当星期天休息的时候,闲来无事的我也开始种植学校分配给我的一块小菜地,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也学会了种下一些时下的蔬菜,既经济又卫生,同时也能享受一番农活的乐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为特岗教师中的一份子,我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们应该把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激励我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上。努力拼搏,在自己的特岗生活中谱写精彩的人生。

教师教育随笔6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小学基础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最容易被少年儿童所接受,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说过:“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的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蹩角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扼杀三十批儿童的音乐天才。”小学音乐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它的内容包括歌唱、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欣赏四部分,如何搞好音乐教学,调动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17年来在小学音乐教学道路上的摸索、探讨,我认为要上好音乐课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首先要有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质的音乐教师,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教师如何运用各种技能、采取什么方法将音乐教学中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欣赏等几方面灵活、巧妙地让学生弄懂、学会,在加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将一些枯燥、抽象、难记、易忘的理论形象化。

一、好的“范唱”是提高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的关键

音乐教师的范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唱歌学习的积极性。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音响器材如何先进,这些电声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正确范唱。因为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又有互相感情交流的因素,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的演唱他们最爱听,通过范唱,师生间的感情就更接近,更容易取得共鸣。

要完成好的“范唱”,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能够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歌曲的结构、感情与速度的关系。要表现好这首歌曲,应用什么情绪、速度,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2。要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能运用正确感人的声乐技巧,要具有弹跳、强弱、渐强、渐弱,音色变换演唱方法。

3。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乐感。感情表达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它发挥的好,可以弥补演唱技巧的不足,技巧稍差但唱的很有乐感,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多听多实践,欣赏多类艺术品种的表演,扩大艺术视野,丰富艺术感情,绘声绘色地完成范唱这一环节,达到启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趣味中学到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是一种枯燥、难记、易忘的知识,在小学阶段更为突出。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文化知识比较单一,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求知欲强烈,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的年龄特点,在加深感情认识的基础上,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一步:将枯燥、抽象、难记、易忘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根据各种音乐知识的不同特点,编制一系列的小故事、顺口流,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四分音符(5)时:在奇妙的音乐王国里,一个名字叫四分音符的小姑娘唱歌最好听,大家都夸她,于是她骄傲了,也瞧不起小伙伴,后来大家因为她的骄傲都不理她了,于是她一个人一拍一拍的唱着单调的音。小伙伴给她编了一段顺口流:“四分音符太骄傲,伙伴朋友全不要,光杆司令一个音,唱完一拍哈哈笑。”这样学生通过故事和顺口流能容易的记住四分音符的形状是光杆司令,时值是一拍。

再如:顿音记号可编顺口流:“头戴三角帽,活泼又灵巧,唱得快而轻,短促又跳跃。”学生就可以记住顿音记号是在一个音符头上顶着一个三角,演唱时短而又跳跃。

渐强:渐强像只小喇叭,嘴巴越张口越大。

渐弱:渐弱喇叭倒着拿,声音越来越小了。

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讲述,加上老师在黑板上简单的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入准确的音乐术语,学生便理解得快,掌握得牢,从而加强了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三、在游戏中加强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

技能技巧的训练包括:唱歌技巧、视听技巧、视唱练耳、节奏训练。这要求教师把这相互联系的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发展听觉能力和增强节奏感及记忆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1。唱歌技巧包括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和清晰的咬字、吐字。唱歌技巧应贯穿于整个唱歌教学过程之中,发声练习也要有机结合,并且做到有目的地进行。

2。视唱听音。在音乐教材中一般都比较系统地编写了一部分,在每节课上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多练常做,这是训练学生音准、识谱能力的基础。

3。节奏训练。节奏是一首歌曲或乐曲的支干,如果节奏掌握不好,那将无法组成优美的旋律,表达不出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低年级简单的节奏训练入手,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

如:“走与跑”的对比,。当学生学会了四分音符的节奏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即可通过游戏来巩固这两种节奏。当教师弹出四分音符的节奏时(X),学生摆动双臂原地踏步,当教师弹出八分音符的节奏(XX)时,学生原地跑步,教师时常交换节奏,学生在走和跑的游戏中愉快的学到了知识。

四、提高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优美动听的音乐,会令人产生美感和愉悦感。然而,对于尚未完全具备听辨音律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安静地坐着欣赏没有歌词的器乐曲,是很难办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方面的诱导启发,使他们逐渐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求知欲高,只教师教法得当,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欣赏《彼得与狼》这首管乐曲时,我采取做游戏的方式,先让学生分析记住少先队员彼得、老爷爷、小鸟、鸭子、猫和凶恶的狼的音乐主题,他们各自用什么乐器表现的音色特点,然后老师把故事的概况讲讲,再分别找出他们的表演者,并告诉学生听到自己扮演音乐时才能表演,这样让他们随着音乐情绪变化来发挥,来尽情地表演。学生在浓郁的音乐气氛中既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表演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

音乐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师在掌握好唱歌、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欣赏四方面教学技能后,并不等于就能上好一节音乐课,还需要教师做到:一要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二要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有的放矢;三要对愉悦感形成客观机制(如时间、地点、场合等)掌握恰当;四要注意愉悦形成的其它因素,如教法的灵活性,教具的新颖性,教态的亲切感,语音的诱发力等等。

教师教育随笔7

教师引导起大作用

有两个小班的孩子,她们用手纸擦鼻涕时余留一小块,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放到嘴里嚼一嚼,老师会告诉她们,吃卫生纸是不卫生的,吃了会生病,不能随便乱尝东西。在孩子的观念里,没有“不卫生”的概念,所以他们当然是要“尝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他们会这样反复好几次,直到确认不好吃才没了兴趣。老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指导者,在一开始就指导学生,有许多东西是不能乱吃的,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这种意识,然后,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才会慢慢养成。如此说来,老师的指导在幼儿的生活中起着的是多么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随笔8

两个月的假期眼看就要结束了,为了好好放松一下自身,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疯玩一天。我们确定了路线,先去这里的市民广场,然后到寺院里吃斋饭。快乐的一天,就这样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运而生了。

七点半不到,同学们就陆续来到这里。还有一个人没来,也没等了。而是叫他妈妈直接开车送到我们要去玩的地方。刚下车,太阳有点大,热得小朋友们哇哇直叫。原本以为池塘里的荷 花还会有的,然而当我们满怀希望地去到荷花池边,却只能看到眼前残败的荷叶和已经变黑了的莲蓬。也许因为太阳有点大的原因,也许因为看不到美丽的荷 花的原因。

小朋友们背着那可口的零食已经变得有点繁重,不能负荷了。穿过不算太长的走廊,来到池塘的对岸。那里是鸽子群居的地方,这里也是人们与鸽子和睦相处的天堂。我想:假如来到鸽子林,不喂鸽子,那么就真的算是一种遗憾了吧。把小朋友们叫到身边,和他们说清楚之后,我们便到铺子上去买来鸽食。

看到小朋友们又怕又爱的表情,那摊着鸽食的手伸出去又缩了回来,我在一边心里着急。终于我放下手中的相机,自身也去买来鸽食,然后教他们喂。“你们看,这样先把鸽食当着鸽子的面倒在手心里,当有鸽子发现了你手中的食物,你再慢慢把手抬高,这样鸽子为了吃到你手中的美食,会不怕危险,飞到你的手上,肩上。”我一边做着动作,一边为小朋友们解说着。而那一群白鸽好像也能听懂我的话一样,很配合地为我们做着示范。就这样,我们在与鸽子的亲密接触中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美丽又让人难忘的照片!

离开鸽子林,我们转身来到桥上,当时有小朋友叫起来说:“老师,你看,这就像我们将要学的赵州桥!”我不紧不慢地问:“你确定吗?想想它们之间的区别哦!”“哦,不对,赵州桥只有一个大的拱桥洞,而且上面各边还有两个小桥洞,可是这座桥却不是,因为它的每个桥洞都是靠着桥墩来分隔开的。”小朋友们的话就像开了匣的水,一发不可收拾。我并不打算打断他们,只默许地点点头,示意他们说得很好!我们一路走着,一路笑着,在这一路上没有老师,没有同学。有的只是一种称谓和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我们像一群自由飞翔的小鸟在广场上飞来飞去。我们一会儿选择池边的柳树做为背景,一会儿选择塑在沙滩中间的海狮、河马……做背景,拍了好多好多照片。因为我们都毫不怀疑地相信:有了这个小小的动作,就能够把那一个瞬间凝聚成永恒。

广场被我们跑了个遍,周围的人群投来不知是赞许还是羡慕的目光。我们所到之处,除了留下过脚印,还留下了最真的快乐!我们来到广场后方的草坪里,在那里我们拍着各种姿式的照片。完后,我们又来到一条小溪边,一个环卫叔叔正在小溪里打捞着什么。瑶瑶跑去一看,嘿!水不深,赶紧跳了下去。随行的几个小朋友都跟着在溪边玩了起来,这时志敏从后面冲了出来。他迫不和待地放下书包,冲下了水去。可是这一去,只听扑通一声,人被水完全淹没了。我们所有的人都吓住了,只见他又从水里冒了出来,可是不等他站稳,又是扑通一声,消失在水面上。我们在场的人都尖叫了起来……

教师教育随笔9

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还有的跳绳……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活跃在院子里。可伟伟小朋友却不同别的小伙伴,因为他身患残疾,不仅一只眼睛看不见,而且他的右腿先天性骨关节脱落,在入园前的几个月刚刚动过一次大手术,现在走路还不是很稳,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差。对于这样的孩子,身为小班班主任的我,在看好别的孩子的同时,还要百倍的去关心照顾他,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时带着他,牵着他的小手,生怕他出什么意外。可这一次,我却发现他的小手在往外挣脱,并不时的用另一只小手去掰我的手,用不清晰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去玩。”一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到对这种特别的呵护方法起了疑问,我一边说:“伟伟,一定要小心,不要摔倒。”一边轻轻地放开他的小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伟伟这样的孩子不是很多,身患残疾,是只“受伤的小鸟”。但他却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愿望,他也想跟同龄的小伙伴一样去玩耍、去游戏、去想像、去创造、去飞翔。如果老师一刻也不离他左右,百倍的去关心照顾他,从这一点虽然充分说明了老师从身体这方面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

顾,却忽略了他的个性发展,虽然他的身体患有残疾,而他的大脑发育却很正常,识字、数数都不差。小朋友想做的事情,他也想做;小朋友想玩的事情,他也想去玩。如果别的小朋友去游戏、去玩耍,让他例外,这样做是否会伤了他的自尊,心灵也能受到伤害。他会不满意老师对他的这种关心和照顾。因此,伟伟终于鼓起勇气,对老师说:“老师,我也要去玩”。老师应该在照顾他的同时,慢慢去锻炼他,让他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健康成长。不管哪些活动,哪些游戏,都应该让他去参加,让他加入到这个集体队伍中来。只是在活动时,老师随时倍加照顾,这样不仅保护了他的自尊,还让别的孩子,知道并学会照顾关心有残疾的小伙伴,知道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更能体现出一种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氛围。

教师教育随笔10

每天带着孩子们进行户外运动时,总担忧他们不小心磕着碰着,或是发生争执因而每次都得瞪起眼睛紧盯着这些欢蹦乱跳的孩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但今天,这个情形发生了变化。张一恒小朋友走到我的身边,单纯的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老站在这,反面我们一起玩呀?”“老师要看着你们啊!”“为什么要看着?”看着一脸疑惑的张一恒,我赶忙改了口:“滑梯那么小,老师这么大,装不下的啦。”“老师,你不知道滑梯可大了,不信你看,老师跟我们一起玩玩吧,我领着你。”他拉着我的手往滑梯上走。

其实,在看着孩子们嬉笑玩闹时,我不止一次的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可一想自己是老师,便无奈的望而却步了。“老师,快点走呀!”张一恒急切的敦促。

为什么不能去呢?自己不是一直想和孩子们成为好朋友的吗?孩子们信任老师,老师为什么不能信任一下孩子们呢?我的脚步情不自禁的加速了,来到滑梯旁,我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攥着张一恒的小手,便随着他爬上了攀登架,然后从滑梯上滑了下来,我的加入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骚动”,我马上便被孩子们拽的团团转,但我的心中却满是幸福。

是呀,孩子们更希望老师能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平等的同伴。而我们老师,却往往站着和孩子们说话,等你蹲下来,和他们平等的交流时,你会发现,幸福就在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中,要做到这一点,又是何等的简朴,何等的容易啊。

教师教育随笔11

有人说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是的;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琐碎的,是的;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细致的,是的。

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你会发现很多、也会得到很多、感悟很多。

“三、八妇女节”我开展了爱妈妈、爱奶奶、爱姥姥、阿姨的活动,延伸到爱所有的其他人。竟有幼儿不仅想到老师,还“蜂拥而上”给老师捶背、捏肩、一群小天使开心地笑着,扑过来、这时满身的疲惫化为幸福;

当孩子入睡时,看到他们熟睡的稚嫩的小脸,我的心里和他们一样洋溢着幸福。再多的辛苦疲惫已化为心底深深甜甜的爱。

昨天我们开展了“开汽车”的游戏:我当“交警”,幼儿当“司机”。当“交警”一声令下“绿灯”,汽车“嘀嘀”地叫着,向前开去,开到“交警”身边时,调皮的“小司机”竟撞我屁股,“有人撞交警屁股了!”更多的小调皮“嘀嘀”叫着,向我撞来、小调皮们哈哈大笑,洋溢着满脸的幸福快乐!“有人违反交通规则,我会把车扣下的!”“嘀嘀”叫着,又开走了。

想让幸福的阳光沐浴自己吗?那就去爱他们吧,爱他们让你走进他们的心灵,解读他们的童心,享受他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用自己的目标,学会安静体会生活,敏锐感悟幸福。热爱这份工作,在教学中感悟幸福、快乐!

爱孩子等于爱自己!

教师教育随笔12

时光飞逝,一晃之间,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本身的事情,真是有喜又忧,但我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宗旨,全身心的投入到保育工作。现将这学期的事情总结如下:

认真执行卫生保健制度,严格执行消毒工作。我坚持做好室内环境和玩具的消毒工作,把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卫生保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能够配合其他老师工作,为幼儿准备活动用品,户外活动时,为了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的活动时我先讲规则,并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 积极协助老师组织活动,做到眼疾手快,保证幼儿的安全。能做好班级的各项消毒,以防病毒感染。能搞好班级和包干区的卫生工作。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桌面、活动室的四角无杂物,以免蚊虫的滋生,让幼儿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能培养好幼儿的各种生活习惯,以防幼儿病从口入。

在活动中能注意幼儿的安全,多关注体弱幼儿,适当增加他们的活动量,并注意及时给他们抹汗和更换衣服。能做好幼儿活动的护理工作。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幼儿增减衣服,活动前注意提醒幼儿喝水,活动时注意给幼儿抹汗等等。 工作中,我服从领导分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并对照保育员职责逐条逐项地进行自查。按要求完成本职工作。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虽然我从事保育员岗位不久,但是我深知勤能补拙的,平时除了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外,有时也在家看点有关业务知识方面的书籍,慢慢地在保育员这个岗位上琢磨出了门道,那就是要"勤",比如:勤开窗户、勤打扫、勤消毒等等,除了手脚要勤快利落外,脑子也要勤快,要经常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今天这件事我做的对不对等等,常常反思一下的自己的工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改进,不断进步。

一年来我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的,但我想:只要自己多学习业务知识,多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多和孩子们沟通,心中装着孩子们,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断进步,对得起领导对我的信任,对得起孩子家长的期望,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岗位的。

教师教育随笔13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教师教育随笔14

“老师,你吵醒我了”

像往常一样,下午上班时,我提早二十来分钟到达班上,来到寝室。江老师正在帮几个小朋友盖好被子,我看到吴昊轩,突然想起了早上入园时他爷爷交待的事,说昊昊昨晚发烧,今天白天注意一下他。于是,我和江老师说起这件事,想了解一下昊昊午睡期间有什么情况。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岑老师,你们怎么讲话呀,吵醒我了。”我一听,才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平时,总在幼儿睡觉前重复叮嘱孩子们:“睡觉时,寝室要静悄悄,不能讲话,否则会吵醒别人睡觉。”现在,自己却打扰了幼儿午睡,实在是有损教师形象。在孩子率直的话面前,我连忙诚心地向孩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孩子们道歉。

是啊,平时我们总是教育孩子注意这样,注意那样,而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却比较随意。通过这件事,使我知道,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不能忘了全班有那么多双眼睛看着我们,关注我们一举一动,有时候一些细小的环节,孩子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甚至会模仿,所以,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约束自己,当好孩子的'榜样。

教师教育随笔15

我的最初理解是:“学习故事”是“鼓励孩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并敢于思考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结果,教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故事”,虽然是很个性化的表现,呈现了不一样的个体,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征——故事里都有有想法、敢行动、会学习的儿童。

成为实验班中一班的骨干教师后,我知道自己承载着期望。园里的安排让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区”,可以不写那么多文字材料。可是,虽然没有定数要求,但白纸黑字的“学习故事”文案是必须呈现的结果之一。

任何结果都事出有因,一个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支撑着,新西兰“学习故事”里所呈现的轻松、快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学、人本的做法去支持。

环境、材料、活动、空间、教师和家庭、家长,乃至幼儿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持因素。而我们一贯的做法中,教师的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因素,所以要想达到新西兰“学习故事”里的效果,我们还需要改变很多,与写故事相比,这些更难。

一,印象

“四好”是我对新西兰“学习故事”中体现出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的最初印象。

一好:环境好开放。新西兰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都非常开阔、开放,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和界线,甚至没有我们常见的标志、区域名称。但孩子们似乎都知道什么事情在哪里做,显得非常自主!在自然、丰富的环境里,孩子们独立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眼神非常专注。

二好:时间好充裕。幼儿的游戏时间相当充裕,因为很多游戏活动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园般的环境里,孩子们轻松、惬意、不紧张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会受到打扰。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们所关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门,有使用吸尘器、种树、搬木头、推土、运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树林、院子、工厂;会用很多工具,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动手。而加餐、牛奶、点心在干净的包里装着,摆在一个地方,孩子们想什么时候吃就自己拿着吃,没有统一的喝水、入厕、吃午点环节。

虽然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教”,但到处充斥着孩子的学。孩子们个个是那么鲜活、生动、主动,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时很专注,不用老师的陪伴和照顾,也不出现安全、打闹、争吵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动起来并得到实现!

四好:老师好轻松。孩子如此生动,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没有常见的老师组织幼儿上课的情景,视频里偶尔出现的老师在看着小朋友用电锯和电钻,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垫上和孩子一起看书,拿着夹子走来走去地写着什么……显然,这些视频、照片是老师拍摄的。所以,我的第一个困惑是,难道新西兰的老师除了拍照、摄像,“什么都不干”?

我就这带着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开始借鉴“学习故事”开展探索。

二、模仿

感谢园长等管理者提出的四个打破,我决心从模仿开始,将环境、区域、材料都向孩子开放,逐渐减少界限和控制,鼓励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不去过多干预和询问。我开始学着新西兰幼儿园老师那样,挂着相机,拿着笔和本,跟在孩子后边,走走看看听听拍拍。但是,没有惊喜,没有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乱”!

第一种“乱”:频繁换区。有的孩子在每一个区都停留一会儿,玩一玩、弄一弄、摆一摆,但似乎都没有做出什么,然后把玩具收起来;又到另一个区看看、摆摆、搭搭,但仍然没有出现作品,就又放弃了……如此重复,每个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钟,但都没做出什么。

第二种“乱”:走来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卧室的区域间到处走动着,没有在哪里停留,只是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也没有伸手去摆弄什么,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

第三种“乱”:摆弄无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着,不离开坐位,拿着一筐玩具,把玩具逐个地拿出来,摆在桌子上,来回摆弄着,眼神并没有专注地看着玩具,但也不离开、不换区,可是拿到东西又不会玩,也没有求助老师或同伴的愿望,仿佛在“熬自己、熬时间”。

第四种“乱”: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看别人拿起什么,自己也拿起什么,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或者干脆等着老师过来教。当老师走到孩子身边时、主动问“你想做什么”“这个是这样玩的”,孩子才会动起手来,跟着老师一步步做。

当频繁换区、走来走去、摆弄无趣、模仿等待这几种“乱”出现后,我产生了很多困惑:孩子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班里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们吗?老师不教、不出声,孩子就不会玩吗?老师、孩子、环境、

材料、内容……人、事、物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三、反思

再仔细看孩子的种种“乱”。

“频繁换区”的现象若在以前,老师会给出“不能坚持、没有兴趣”这样的解释,但换个视角来看,其实孩子是在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哪个都试试玩玩,如果找到了,会停下来玩下去的。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操作、尝试、选择的过程,就像老师去商店买衣服一样,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较和试穿中找到自己喜爱的那一款。所以,“频繁换区”的“乱”其实是好事!而“走来走去”也可以用这样的视角来理解,允许孩子有一个观察、寻找的过程……这两种“乱”其实表现出孩子在努力寻找兴趣的“忙”!

另两种“乱”——默默等待、无趣摆弄,似乎幼儿是被老师“教”惯了,如果没有老师“教”就不知道自己怎么“学”,其实表现出孩子在等待。

原来对“乱”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这不就是孩子表达出的对环境、材料、内容和老师的具体可见的需要吗?

于是,我对老师的自身作用产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会玩吗?不组织行不行?区域环境怎么办?要按领域分区吗?区域要起名字吗?要定目标吗?要不要买玩具?买什么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么玩具?有游戏计划吗?必须讲评吗?幼儿能不能自己游戏、学习?一定要有作品吗?……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老师要为孩子做什么。

同时,我又发现,这些问号在过去都是叹号,都是必须做的。每年开学时,老师都会把区域布局规划好,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小范围,是一个相对独立、与其他区域隔离开的空间,然后把所有相关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并分类摆放整齐。

接下来,给这个区域做明显、突出、有指向性的标志。当幼儿进入区域游戏,老师会有目标地教会幼儿玩相应的玩具,如科学玩具、益智玩具,会按照说明、作品图教幼儿搭建、下棋、绘画、手工;在表演区会将幼儿本年龄段常用的乐曲录制好,相关服装准备好,供幼儿自选表演。

每年开学时,老师也会在园长的带领下,商量给班里买新玩具。一般幼儿园也会要求老师给孩子制作玩具,有时还有数量、比例的要求。

这些在过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师的意识里已经约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新西兰老师的“什么都不干”后,我对表象的简单模仿立刻导致种种“混乱”出现。

当我把对“乱”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问题重新梳理后,发现:有些事还是应该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环境是必须创建的,大量操作类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须提供的,而有些事是应该放手等待孩子的兴趣、关注、操作和发展,再共同建构的。

“四好”与“四乱”就这样建立了连接:“四好”的背后是有老师的作用和支持的,而“四乱”里恰恰没有体现人、事、物的协调作用。弄清楚后,我也明确了自己应该干些什么。

四、改变

经过和幼儿园管理者们的共同研究,我们又进一步对环境、材料进行了调整,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的同时,使其科学、合理、易操作,引导孩子们建立并形成自己认可并能主动遵守的规则与秩序。

物质环境的改变

一开始,为了不乱,我们又回到区域划分体现领域目标、游戏指导偏重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当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务似的,在区域中默默地游戏、简单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们到底要培养有知识的小大人、还是有想法的孩子?为什么孩子玩得没有效果?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时,我发现孩子对环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们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给他们适合、有序、安全的环境和材料,他们就会探索!于是,我们在园长指导后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变。

美工区,材料较明显地投放在一个开放的较大空间里,并且按纸类、工具类、辅助材料类、颜料类、作品区分开。每类物品的摆放位置都经过充分考虑,促进幼儿的选择和使用更准确、有目的,并且不再用柜子、桌子把区域明显地划分开,造成隔离感,没有了专属地盘的感觉,会满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阅读区也将幼儿最爱的图书分册摆放在书盒内,将很多分散幼儿阅读注意力、降低阅读品质的毛绒玩具收在角落,并且用“读一本书、玩一个玩具、讲一个故事”的提示语来引导幼儿在长时间游戏中自主安排内容。

我调整了三次自然角,从挨着空调的窗台上的摆设型,到挨着门的观察型,到没有柜子挪出长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变都是遵循贴近孩子、易于操作、乐在其中的原则。

在表演区,我们将多达两个柜子的乐器、服装、道具做了精减,减少限制幼儿创造力的高结构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简捷的低结构物品,同时也随着游戏的深入帮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间环境和材料。

精神环境的改变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与随手能用的材料发生了更密切的互动,他们可以一转身就找到需要的东西,也可以按自己的游戏需要到专门的区域内去准备。同时,老师给予极大的精神支持,师幼互动特别频繁,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而发起的交往时时发生。

我将上下午打通,全面协调。如,当发现幼儿的阅读渐人佳境——从一开始的频繁换书、翻看,到有目的地取书、一页页仔细地看还有问题和发现,就将下午的游戏时间改为阅读时间。为了亲身调动幼儿的阅读积极性,我常常跟孩子说: “你们吃得香一点,大口咬水果啊,老师给小朋友梳完头也盼着拿一本书看呢!”“这套书只有我们班有啊,特别好!”“老师最喜欢晒着太阳看书了,特别幸福!”孩子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书的魅力,产生了向往。

五、惊喜

孩子们渐渐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调整空间、如何摆放材料,教师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动”的原则,保证游戏规则随孩子的游戏需要而随时建立、维护、打破。我们不再用“小脚印”“插卡”“写名字”等方式,来限制某个区域的游戏人数,而是会根据人多人少立刻调整空间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说明这里的游戏受欢迎,孩子感兴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满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满足,哪些由老师来补充?哪些放手给孩子想办法解决?如果“人少”,是不是说明内容、材料等方面没有调动出孩子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关注孩子的需要和激发游戏兴趣的好机会!

时间充裕了,孩子们有了思考、选择、行动的保障,纷纷行动起来。实验班里,孩子不再出现安静、无趣、涣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来、找寻自己的游戏。

20xx年9月18日,开学才两周多,北京市早教所、区教研室的老师来到园里,想看看实验班的游戏情况。我带孩子来到户外,习惯性地组织幼儿走队、锻炼、拉圈游戏……

当园长催促“不要总是组织,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看孩子们怎么玩”时,我的心里产生了矛盾:怎么拉个圈也不行呢?虽然我放手了,却又习惯性地在操场上摆阵:一排拱形门、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们能练习钻、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综合体能锻炼。

但是,当我退到一旁,孩子们成为场上的主人后,改变开始了……

孩子们把老师摆好的圈拿在手里,按着一个方向在拱形门下钻来钻去,没有碰撞。接着,又加入平衡墩,跨过墩再弯腰钻拱形门。

不一会儿,孩子们又在入口处摆放小梯子,码上球,挡上平衡墩,孩子们要跨过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迈过高平衡墩、然后再钻进拱形门!这是多么复杂的组合啊,而且很有难度!孩子们是会给自己设定有挑战的运动目标的。

接着,拱形门又搬了家,被摆成一个城堡或者是花园。孩子们还推着车、运着球,钻进钻出,好难啊!接着,拱形门被放倒,成了练习跨跳的样子?这不是比我给摆好的跳圈更难吗?更有创意的是,潇予居然把拱形门竖起来、练习套圈。这在过去不就是一节课“拱形门的一物多玩”吗?而今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上课了,甚至比我想到的还多。

在场地的一边,刚刚入园、早晨来园还大哭的浩宇也没闲着。体重8 2斤的他拿了4个平衡墩,自己在练习跨跳。另一边,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摆成左右两列,尝试站上高过膝盖的平衡墩。

同时,老师在场地一侧摆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开始往拐弯处运球、摆球,还要求每个弯道里放数量一样多的球。原来孩子们把这里当成了“粮仓”,球是大粮食,要运到这里储藏起来。孩子们分工合作,商量着每个弯道放5个大粮食,还要来回巡逻看着粮食……

我一边不停地拍照一边激烈地思考起来:一开始时觉得孩子们不会自主运动;放开后,急忙去摆阵,是因为我觉得孩子们没有东西就不会玩;而按我的意志摆成“综合体能锻炼”,是因为我认为孩子不会组合锻炼、不会均衡发展。我既然按园长要求不“组织”了,也要通过我摆的器械去“组织”!

但是,当我退到一旁,把主场让给孩子们后,我却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很会玩!这里面还有情节、空间设计、角色、建构,甚至有数学!长达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中,没有争吵,更没人闲着,只有激烈的讨论和组织,五大领域哪个没有发展?孩子们用行动告诉我:“我们会组织自己,我们会锻炼,我们会玩!”

对“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对“四乱”的困惑和反思,对过去的打破,对现在的重建,让我们逐渐看清真实、主动、有想法的孩子们,让我们彻底颠覆了多年以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这种观念,让我们坚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动学习、建构游戏、有个性地积极发展。这个信念将会继续推动我以后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陪伴他们不断成长。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