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元宵节随笔15篇

元宵节随笔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4W 次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元宵节随笔15篇

元宵节随笔1

厉山镇,这座有着千年文明的古镇,这座最美丽的人文城市,在今天元宵佳节的日子里,分外热闹,由随州市市政府、随县县政府支持,由炎帝故里风景区管委会出面组织,由随州市几十家著名商家赞助的厉山元宵节欢庆活动正在这里如期举行。

风景区各个景点如功德柱旁、神农殿前,神农石像前、神农湖边、神农桥上、撞钟廊里、九曲桥上、百草园内,神农洞里、万法寺内、神农泉边都挤满身着节日盛装的人群,用张灯结彩、红红火火,欢歌笑语、钟鼓锵锵、古乐悠悠、欢声如潮、旗幡飘飘,,人头攒动、香雾袅绕、灯光摇曳、花团锦簇、千姿百态、热热闹闹等词语来形容炎帝风景区里的热闹场面,都不能足以说明今日的盛况,省内外四万余游客与当地民众齐聚这里,或朝圣、或拜佛、或游玩、或猜谜,或演出、或观节目、或做买卖、或作推销、或展示特色小吃,使厉山镇一下变得空前热闹。

整个欢庆活动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神农殿前献贡品、烧高香敬炎帝(也有部分善男信女到邻近的万法寺烧香拜佛),祈福、祈平安、祈风调雨顺、祈国泰民安活动。上午九时九分,炎帝大殿前的谒祖广场内,拜祖祈福活动在庄严肃穆的音乐与钟鼓声中正式开始,随州多地精英代表、省内外游客代表、虔诚地向摆有贡品的神坛前走去,烧香、鞠躬敬礼、祈福,整个拜祖祈福活动大约持续了四十余分钟。

接下来第二部分活动是今天的元宵欢庆活动的重头戏----民俗表演部分,大部分游客是围绕新搭的戏台看表演,用锣鼓震天,歌声嘹亮,舞步翩翩,精彩纷呈来形容这些表演也不能完全表述今日会演之精彩,其中尤以各乡镇派来的知名演出队表演的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摇花船、舞龙灯,大头和尚戏柳翠、猪八戒背媳妇、秧歌扇舞等节目,与随州特有的((独人轿))、((独轮车))、((独角兽))((义阳大鼓))等民俗表演,深受大家欢迎,赢得阵阵掌声或喝彩声,还有一些歌舞与曲艺、杂技类节目,也非常精彩,引得观众一方面鼓掌欢呼,一方面拿出手机或照相机拍照留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场舞((中华鼓魂)),鼓响、舞美,气势宏大;情景剧((炎帝赞歌)),充分展现了炎帝功绩,也是炎帝故里各次大型活动保留节目与随州独特节目。许多外地游客都翘起大拇指随州的民间戏真好看!河南南阳的一位姓张的女游客说:她已连续两年元宵节,从南阳赶到这里看热闹,买价廉物美的货物。

第三部分是在年俗文化区内,万份猜灯谜、吃汤圆竞奖活动。猜灯谜是几千年元宵节留下的年俗文化之一,今年元宵节,由炎帝风景区管委会组织,由众商家赞助的猜灯谜,赢奖品如纯金福狗(大奖,价值一千多元)、中国邮政集邮册、银杏酒、农商行现金红包等数千件奖品活动,也深受人们欢迎,摆放在谒祖广场周围的带谜语红灯笼,一字排开,引来很多人观看与竞猜,数千件奖品不一会就被精明的猜谜人笑眯眯地领走了,有一位当老师的女士,一人就猜对几个灯谜,领得几件礼品。真正达到了猜谜人高兴、商家高兴、风景区增添热闹气氛的效果。

第四部分是随州特色展示,随州特产如厉山腐乳、华宝金黄蜜枣、李广廷麻饼、洪山葛粉、万福老窑酒、炎帝神曲、银杏酒、裕国菇业公司系列产品等知名商品的商家,齐聚广场,以超低的价格促销,许多有车的外地游客,都是提几件名酒或其他名优商品往回捎带,用于送礼或自用。

值得一提的是,精明的生意人与特色小吃手艺人,也前来助热闹,如随州特有的拐子饭,汽水馍、烙制千层饼、打糍粑,粘糖瓜等手艺,与全国多地都有的糖葫芦、顶顶糕、米子炮等手艺,现场做,现场免费尝吃,尤其是新炒爆米花泡米子茶,深得许多年轻人好奇并前来品尝,既增加热闹气氛,也体现了民间版的庆祝活动。

厉山元宵欢庆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此活动已成为“随州第一,湖北前五、全国都有名” 的文化活动品牌,随着炎帝故里旅游条件不断改善,随着随州旅游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全国游客与世界华人朝圣活动越来越多,随州人有信心把厉山元宵节欢庆活动,办成为与“泼水节”、“火把节”等著名民间节日活动齐名的节日欢庆活动。

元宵节随笔2

一、元宵节的伤心事

十五圆月元宵节,我虽然各自忙碌着,不把它当作节日一样过,一年又一年,时间它匆匆的过,过得了初一,还有十五,不知道为什么,日子消逝的这么快,我忽然间就迷茫了。

春运路上,许多游子已离开了故乡,奔向了另一个发展梦想的城市,打工的艰辛,日夜汗水的浇灌,吃了不少悲惨苦头。

多才多艺的自己,也会有迷茫的时候,多感多慨的自己,也会有伤心的时候,多梦多想的自己,也会有彷徨的时候,然而,自己却不能诉求自己,自己为自己找许多不必要的理由。

我以为是风,吹动着狂乱的心事,把悲伤写成了想你时的歌;我以为是雨,浇灌着迷茫的心情,把故事描绘成了一段永不难忘的悲伤;我以为听歌,可以抚慰美好的心情,但是听着听着,却为愉悦的心情奏出了一段永不言说的悲伤。

让人伤心的元宵节,别人都在过着自己的节日,而我却把这节日过的烦腻了,我就像平常一样,日子还是像普通的一样过,任何一个节日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为什么今天我如此的烦心呢!

多么希望一年中没有节日最好,一旦有了节日,真不知道人类到底是在追求什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忙忙碌碌,无所不为,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自由。

如果时光可以重聚,我不愿在孤单的红尘里独醉;如果流年不再依旧,我宁愿在孤独的海洋里沉睡。

二、孤寂冷漠的元宵节

乡村的月光照不到繁忙的大都市,城里的霓虹灯光照不亮大山的夜空,寒星点点,与漂浮的云朵嬉戏,孤独的月圆一跃一跃地爬过了山头。

最是浓情充满喜庆的元宵节,却在大山区里变得一片寂静与冷淡,多少高兴又变得孤寂的人脸上黯然挂着忧伤,那是今年的春节,多少回乡已久的人给家人带来了多少喜悦与盼头,因为这才得以全家团聚,欢乐度过每个时光,到最后目睹着一个一个亲近而挂念的身影逐渐消失在眼光中,默默不得语。

一个人始终习惯了流浪,似乎过惯了悠闲自在,没有羁绊束缚的生活,圆月光透过云层,照得深邃的夜空高得还要高,似乎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在这孤城里,好像心里欠着一个远远不够到的回报,游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无言的结局落下无言的忧伤。

远游的孩子是否心挂在家里,父亲的严肃,母亲的温柔,岁月的影子正悄悄地爬在他们的脸上,我们却没有发现,我们在一步步成长,他们在慢慢变老,心中的泪滴罩不住划痕的忧伤,唯有这一刻,月光在眼前,家就在眼前。

元宵节随笔3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早早的起了床,因为今天是元宵节,而且每年我都要和妹妹一起去泽雅玩。

过了一会儿,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我看见泽雅的龙井山上皑皑白雪,美丽极了!我们激动地跳下车,我们在那堆雪人,打雪仗……我们玩累了,就躺在车上,过了不久,就睡着了,等我们醒了,已经到了。

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一点,马路旁到处张灯结彩,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妹妹拿了一些钱去买吃的,我们吃了冰激凌,臭豆腐,烤鱿鱼等等

终于到了晚上,我们吃这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有炒年糕,鸭舌,鸡肉等等,吃完以后,我们就去看闹花灯了!

闹花灯真漂亮!有十二生肖,还有人在跳舞等,我们都被挤出来了!

今天真好玩!

元宵节随笔4

在元宵佳节那一天,老妈带我来到了中山公园观灯,一进门,我信就发现这时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有手挽手的情侣,有手牵手的你子或母女,还有坐着轮椅的老人。这里什么灯都有:树上挂着的灯,地上摆着的灯,水中漂着的灯。每一盏灯都栩栩如生。

刚进公园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金狗拜年,两只可爱的小狗正相互做拜年姿势。好象调皮的对我们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这里,每盏灯有每盏灯的架势,每盏灯有每盏灯气魄。每个灯都有它的可爱之处。最引人生目的还是那条“中国龙“。它长30米,宽2米,高6米。青色的龙鳞描着金色的花纹。我订真一看,嗬!原来是用一盆盆绿叶金花的菊花装扮成的。“中国龙“的嘴里衔着一个银白色的钢珠,眼眼突兀,光彩照人。“中国龙“的两只前爪向前跃,后腿直向后蹬,像在天空中腾云驾雾。“中国龙“大气磅礴,楞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它盛气凌人,它的嘴角看上去像是在微笑,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面对着这一条和蔼可亲的巨龙,我真想问它: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阵风吹了过去,龙须抖动了一下,好像在说,我从远古来,要把和平带到末来去。

来这儿观赏的人们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有个母亲抱着自已的孩子说:“看,那么多漂亮的菊花做的。“有的小朋友手拉手,说“好气派的巨龙啊!真大!”有的也许是在这里看不够,也许是想把这珍贵的镜头带给亲朋好友观赏,连话都没来得急说,就开始拍照了。嘿嘿,还有人连三角架都带来了。没相机的就用手机,反正大家都想记录下这美丽的“中国龙“,连老外也不例外。

在春寒料峭的元宵节,怎么满池的荷花都开了?哦!原来是荷花灯呀!还伴着荷叶呢。风一吹,荷花就像穿着粉色纱裙的漂亮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如果把荧光闪烁的湖面比做一个舞台的话。几十朵荷花边和一群小鸭们游了过来,看着天空和星星玩耍,与月亮聊天,我仿佛也加入了这荷花灯的`行列。看花灯的人们仿佛也加入进去一起舞蹈起来……

这明亮的荷花、荷叶,让我感到像一个新生命,我地法想象它是一个花灯。这荷花,荷叶就像把我带回上天似的,就算在这寒冷的元宵节里也倍感温暖。

时候不早了,我往大门的方向走去。今天可算是让我大饱眼福,看完了这个又看那个,看完那个又看不够这个,搞得我连个路都认不清了。好不容易走出公园大门,我还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呢!

是啊,元宵佳节每年只有一次,元宵灯展每年也只办一次,真希望这灯展一年办得比一年好,待来年,我还要来这里看灯展!

元宵节随笔5

大沙漠驼铃摇响的月;杨柳梢清风拂笑的月;《峨眉山月歌》声里的月;《春江花月夜》里的月;天空的月;水里的月;山顶的月;竹篱笆院落的月;草浪间的月;马背上疾驰的月;旗帜上漫卷的月;故乡的月;客舍的月;琴声里的月;舞袖里的月;心中的月;梦中的月;正月十五元宵节冰灯晚会的月;霓虹灯影里的月;香槟美洒里飘荡的月……

晶晶的酒杯里,婉婉的话语里,盈盈的泪花里,依依的笑影里,皆是月,皆是情……

远古的月。现代的月。超越时空的轻纱之一掠,永远的美的精魂。

游弋在鬓发间,吟咏在诗词里。

中国的月。外国的月。都是这个世界的月,这个地球的月,这个天空的月,这个宇宙的月。

只有一个月亮,属于所有的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看到这个月亮了么?

也不!且不说圆满残缺的变化,那左右高低,纵欢侧看,岂是一般?

晴朗是这一边,而谁会想到与此同时那一角却风雨纵横,阴云弥漫?或者在迷雾里朦胧,或者在流沙里埋没……

还是那个月么?也是也不是。

商人的月,是金币;诗人的月,是缪斯;水手的月,是航标;歌手的月,是嫦娥……

欢乐时的月,和美;幽怨时的月,淒清……

水里磨亮的孤高;琴弦上弹响的晶玉……

月,在媚眼中荡出波光;月,在愁鬓上霜着秋色……

闲适者窗前的月,恬淡;饥寒者肩上的月,凛冽……

是否永恒?

同是那一轮明月么?

月,掠过头顶的孤雁。

月,摆在窗前的花瓶。

月,在船桅上升起。

月,在马鞍桥跌落。

走在洒满月光的路上,趟起幻想。

接上思绪的线头,抽出来往事与今朝,摘来那一缕缠绕的月光,各自编织些什么?

元宵节随笔6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闹元宵,去坟、烧火、看湖南卫视一年一度的闹元宵,丰富而开心!

快到傍晚的时候,我们踏起轻松的脚步,迈起快乐的步伐,去坟给祖先和老婆婆烧纸,插小蜡烛,回去的时候,再看看一大块坟,格外漂亮,一片金色的海洋。回家的路上,家家户户的房屋上都挂有红灯笼,家门口还有小蜡烛,像是在装饰自己的城堡一样,格外好看。回家以后我们就开吃饺子了,一家人坐沙发上,看看新闻吃着饺子,心里都很兴奋和幸福。吃过饺子后,舅舅带上我们在房外点火,放炮,格外开心,玩过以后,我们去姥爷家看湖南卫视的闹元宵,因为我们都快开学了,所以妈妈8:30喊我们回家睡觉。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快乐、开心、幸福中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次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次了,因为我舅舅这里的闹元宵很热闹,而我老家哪里都是冷清清的,最重要的就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快乐、开心、幸福!

元宵节随笔7

每到元宵节,都会想起小时候的那些趣事儿,依然津津有味儿,那还有个顺口溜儿呢:年年有个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元宵节,也没听说过,只知道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的晚上,每个小孩儿手里都拎个花灯笼,走村串户,是一件很高兴的美事儿。

我们小时候过正月十五,可没有现在这么热闹,我们家住在中原农村,比较闭塞,在五六十年代物质贫乏,生活贫穷,农民靠天吃饭,所以对于过年非常重视,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能有一个好收成,人们都小心翼翼,敬奉天神,大人们叮嘱孩子只能说吉利的话,不能说丧气的话,生怕得罪了老天爷。

大人们看正月十五和大年初一同等重要,据说大年初一代表着前半年,正月十五代表着后半年。

我们那个地方全部都是旱地,只能种小麦和杂粮,从来不种稻谷,从小到大也没听说过汤圆, 正月十五的晚上,不吃汤圆只吃饺子,

我们那里没人做烟花,附近只有一两家鞭炮房,没有舞龙打狮子的,最有钱的人,也只能买几挂长鞭炮和大雷子以显富足,小孩儿们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花炮放放就高兴的屁颠屁颠儿的。

虽然穷困,农民也会想尽办法,把节日过得有声有色,每到正月十五,各家各户提前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做各式各样的彩纸灯笼,里边放上蜡烛,有鱼形的,龙形的,有方形的,圆形的等等,最拙笨的人也会在马灯的玻璃罩上贴上彩纸条儿,也算是花灯吧。

到了十五晚上,把花灯挂在正门两边上方,和院里的树枝上,整个村子灯火辉煌,和如水的月光遥相辉眏。

吃过晚饭以后,成群的人们站在村头观望,别有风味烟花盛宴,大孩子们手里拿着绳子,抱着攒了一年的刷子头儿,笤帚头儿,去村外放烟火,小一点的孩子们提着各种各样的彩色灯笼紧跟其后,去到田头路边,用绳子把笤帚头或者刷子头儿的把绑紧,大孩儿们一字排开,然后点火,甩开膀子,开始揉刷子骨朵儿,有揉八字形的,有揉圆形的,一朵朵火花绽放在夜空。有一村子开始,周围邻村也都跟着开始,此起彼伏,似乎大家在暗中较劲,看谁揉的花样多,看谁的持续时间久,最终胜利者在月光下欢呼雀跃,四外庄邻居都能听见。有时候只顾揉的带劲儿,火星子散落头上身上,烧的头发呲呲啦啦响,也顾不得管。

自己的刷子头和笤帚头都点燃完了,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站在寒风野地,眼馋者周围村庄继续燃放的烟火,一直等到各村全部结束,回家对着镜子看看,一脸的灰尘,头发也烧成了卷毛。衣服上也烧了小洞洞,这是一年孩子们玩儿的最开心的时候。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常讲一个流传的小故事儿:说古时候有个王姓人家,原本日子过得不错,村上的人给主人起个绰号叫王趴吽儿,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喊开了,王家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家里连连发生事情,几年后穷得叮铛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后来有人给他出主意,在正月初一和正月十六,抢放头一挂鞭。

这样王趴吽儿大年初一,正月十六抢了头挂鞭,大家都说:咦!趴吽儿起来了!应此口气,趴吽儿家的日子慢慢好起来,并且越过越好。

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在正月初一和十六早上看谁起的最早,抢放头挂鞭,祭拜神灵,迎春纳福,把过去一年的不快、晦气全部赶走,迎接新一年的福运。

我们家乡有个传统,说是,十六儿十七骡马闲逸儿,传说,在这两天再忙也得把手中的活儿放下,否则,会得一种叫忙病,象神经病一样,两只手昼夜不停的这儿抓抓那儿挠挠。

十六早上吃完饺子后,人们开始了一年少有的悠闲,老年人开始正月十六儿悠百病,老太太和老汉们分别三五成群消闲的游走在田边地头,塘岸河边,看着一望无际油嫩碧绿的麦田和清清流淌的河水,相互谈着家长里短,好不惬意。

年轻的男人们则是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占方(农村人一种玩儿法),撂架(摔跤),这天谁撂倒谁都不准生气。

男孩子们有的成群凑在一起,把捡到的哑炮缼折堆在一起呲花,有的大炮缼折了,炮念儿还在,点着后,象地老鼠儿一样,呲呲溜溜转几圈后发出最后的威力,崩的小孩儿们一个个小脸儿象张飞似的。

小女孩儿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服,聚在一起比赛踢毽子,跳大绳,几个女孩儿排成队,在大绳下扭来扭去,像一朵朵儿盛开的山野菊花,

有些调皮的小女孩儿混在妇女群儿里,手里拿些短书秸秆,把秫秸杆儿劈开一小半儿,悄悄地夹在别人的衣服后边,象尾巴一样,提溜来提溜去,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的仰天和地,笑够了别人,摸摸自己屁股后也有个长尾巴。

过完正月十七,算是年毕节罢,人们开始一年的辛勤劳动,有一句形容懒女人的话:过了十五没啥巴,噘着驴嘴去纺花,忽生想起个二月二,一下笑个仰摆叉。

元宵节随笔8

元宵节。下雨。一周最后一个工作日。读书群里的小朋友感慨,过完元宵,新年就真的过去了。

好友在群里直播汤圆制作的整个过程。看着非常诱人,现在自己能包汤圆的人很少了。大多去超市或者饮食店里买。这两天上海的几家老字号都排着长队。多半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一买就是几盒,回家分给孩子和家人。

记得小时候,只有新年才有机会吃汤圆。过年去亲戚家拜访。一般端上来的点心就是汤圆和春卷。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汤圆,每家人的味道各不相同。即使是同样的馅料,吃到嘴里也不一样。朋友说奶奶家和外婆家的宁波汤圆虽然做法一样,但每次吃他还是觉得奶奶家的更香,更糯。开始不得其解,后来想明白了。因为每次他去,奶奶的汤圆都是现包的。所以比起外婆家包了一天放在那里,口感会更糯。

那时候,糯米粉都是自家磨的。包汤圆的黑洋酥也是自己家做的。最喜欢闻炒芝麻时的那股香味,文火轻轻地逼出芝麻的油,炒熟后细细捣碎,拌上绵白糖,用生板油捏好,慢慢和匀后,湿的细纱布盖在上面。等包的时候,把和匀馅子捏成一个个枣子大小球。水磨粉处理好,也做成一个个小团。我就等着爸爸妈妈把馅料包进去,负责把它们搓圆。有时候,馅料不够了,也会用做八宝饭剩下的豆沙代替。再不行就干脆来个实心圆子。如果吃到就是中了头彩,那一坨黏牙的糯米团子,实在不是我喜欢的。

还有一种特别的团子也是要元宵才吃得到。那天常会去逛庙会。最喜欢吃里边买的菜肉团子。一般是荠菜加上肉做的馅儿。真的软软糯糯,非常鲜美。当然还有鲜肉汤圆也是不错的选择。落座以后,点上一碗。有个尖尖头的是鲜肉,圆的就是黑洋酥。先咸后甜,吃完有说不出的满足。

小时候元宵节最喜欢去“轧闹猛”。城隍庙和大世界都会有灯会。小孩子们人手一个兔子灯。大家会比谁的大,谁的漂亮,爸爸妈妈手都很巧,每年我都会有新的兔子灯。各种颜色的,里面有一小节蜡烛。装上四个轱辘,拉着就能走。等到去参加灯会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漂亮的宫灯,巨型的红灯笼,还有看着稀奇的走马灯。灯上的装饰画多半有吉祥的寓意,或者是各种故事。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猜灯谜。灯下的纸条上写着谜面,如果猜对了就可以把纸条摘下来,去兑奖处,答案正确可以换到礼品。记得自己得到过一个小皮球。那大概是陪了我很长时间的一个玩具。

已经好多年没有去灯会了,孩子小的时候过节还买个兔子灯什么的,不过已经是塑料的,里面一个小灯泡。满大街都是,没什么新鲜的。慢慢的元宵节最多就是大家吃顿饭,尝几个汤圆应应景。实在没有小时候,那种过节的味道。虽然这两年常常听到“仪式感”这个词。不过这些民俗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实在有些遥远。他们是数字时代成长的一群人。传统对他们来说繁文缛节太多,也没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也许以后,元宵节连汤圆都不吃了。

雨天没有办法赏月。元宵节就在平凡的日子里过了。不过想想家人可以吃顿团圆饭,生活平安顺利,衣食无忧。佳节有祝福,已经足够圆满。感恩!

元宵节随笔9

话说昨天正月十五,2月14日,元宵节和情人节巧妙的相遇了在同一天……

节日的气氛不言而喻,热闹非凡,灯笼,玫瑰,争相夺艳;汤圆,巧克力,各显神通。烟花,鞭炮,此起彼伏。不管你是哪路神仙,都能统统拿下。这是一个消费的节日!

是的,我也是这节日里的一员,过了元宵节,也过了情人节。简简单单,开开心心,仅此而已。生活是为了自己,又不是为别人而活。所以不需要奢侈消费,也不需要炫耀点缀,心情愉快就好,浮夸的东西都不重要,也没什么大不了。

有人说,元宵节和情人节重合是多年不遇,下一次不定等到什么时候了,要好好珍惜。我个人觉得,真正需要珍惜的应该是生活的每一天,因为当下的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只此一次的,过了今天,就再也没有另一个今天出现了。这一秒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总是以后还有N多个分分秒秒,也都是以后的,不再是当下了。珍惜眼前,做好每一天。立足当下,充实每一点。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会远吗?

元宵节随笔10

在2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举行了快乐的闹元宵的活动。小朋友们拿着考章卡,来到各个教室参加活动。活动内容有念童谣、画灯笼。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灯笼画得最漂亮;看看谁念出的童谣最最多;看看谁获得的奖章最最多。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积极的参与其中,走廊中充满着童谣声、欢笑声。同时,我们班的四位家长志愿者也来到班级中为小朋友们服务。他们是李定凌、李定洲的爸爸、吴君怡的妈妈、章博的妈妈、汪筱萱的爸爸。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活动变得更加精彩。

元宵节随笔11

又是一年元宵节,校园的角落挂满了火红的灯笼,不由自主的想起儿时的欢乐。

每当此佳节来临,早晨在家门口放一长串鞭炮,在噼里啪啦声中迎接她。当夜幕降临之际,我们开始拿出父辈们买的各式各样的灯笼,再给灯笼中点上一根小红蜡烛,这欢喜的时刻便开始了,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走街串巷,边走边喊:“走了,看社火去了!”我们家乡的习俗,正月十五是要耍社火的,先去庙堂拜神祈福,然后扮演关公等各种大神,去村里各家进行表演,顺便收些拜神礼,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玩玩……锣鼓喧天,各路大神挥舞着自己的神兵利器,在院子里来回耍把式,主人家又是放炮,又是发烟,又是端上美味佳肴,又是献上拜神礼品,可热闹呀!如今远在他乡,挺熟悉的调子,看一样的灯笼,心中却是兴奋不起来。都说:如今最好,别说来日方长。时光难留,只有一去不返。将所有都概括了。

在《金蛇狂舞》的曲调中,追忆熟悉的身影,寻觅童颜欢笑,探寻欢舞中那份淳朴与憨厚。呼呼的北风将雪花挑弄,片片雪花在北风中变身成一粒粒,扑到我们的脸庞,那份痛在此时已经变成了温暖,亲切,爱恋。一行行小脚丫的痕迹在白茫茫的路上,留下了太多的眷恋,太多的温馨,太多的甜蜜。此刻最幸福的便是几个伙伴一起滚铁环了,虽然手套露出了五根手指,指尖早已麻木,却不减弱我们奔跑的脚步,娴熟的铁环转弯,刹车,起步都在那一条条小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似水的流年里,往事成行行热泪,洗刷着蹉跎岁月带来的伤痛。在静寂的茫茫白雪尽头,留下了不曾停歇的脚步。天边的白云依旧,我在这头,你却在那头,共同遥望着这份静谧的纯洁,在这欢乐祥和的火红岁月里,我们都默默的为心点起灯,即使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但足以照亮眼前的路,足以。曾经的兄弟情深,曾经的海枯石烂,曾经的同甘共苦,都在这漫漫长河中淡然。炽热的烛光在灯笼中挥洒着汗水,将生命的最后一余温热赠予人间,在雪白的大地上显得格外耀眼。任岁月流淌,人去,茶凉;任时光变老,冬去,春来;任人情世故,微笑,变暖。儿时的欢乐中,尽头寻觅着父亲的憨笑,母亲在厨房翻炒的余温。门前的那棵树依然挺立,只是没有了往日的葱绿,光秃秃的树枝上蒙了一层白纱,树根处堆积的雪已经融化殆尽,唯有几只麻雀在枝头欢歌。忽然记起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也许都和我一样,今天都会想起曾今吧。

动听悦耳的铃声响起,哦,放学了。同学们今晚会不会跟我小时候一样,一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校园里欢快的音符伴随着回家的脚步,走起!

元宵节随笔12

一盏油灯,怎能表达我的哀思与悲戚?旋舞的黑蝴蝶,又怎能带去我对亲人的怀念与祭奠?

儿时,父亲亲手做的罐头灯伴我度过元宵之夜,提着灯笼奔跑在邻里村屯,百步祛病的说法是他们最质朴的心愿,井沿滚冰的笑声还在耳畔。

母亲亲手煮的浓浓汤圆是世界上最美的餐点。不能忘记,母亲点燃豆箕之火,我们拉长的身影跳跃在火苗之上,母亲欣慰含笑的叨念,烧掉霉运,一年平安。

笑声犹在,叮咛犹在,呵护犹在,慈爱犹在,音容笑貌犹在!

荒凉野地,这里却成了他们的家,天寒地冻,积雪茫茫,他们可有驱寒的衣,暖手的炉?撒手人寰,他们再不能享受天伦之乐,也带走了我的温暖与依赖。

曾几何时,更喜欢孤独与寂寞,更喜欢理智与自强,因为我知道,没有父母相伴,我再没有了撒娇的权利,再没有了风雨中赖以依靠的港湾,再没有了倾吐苦水的至爱亲人!

无奈复无奈,悲伤复悲伤,可这就是人生。人生在世,谁又能长留亲人在自己的身边?谁又能让自己的一世永无分别与离散。

岁月峥嵘,曾有多少值得记忆的美好,曾有多少令心灵驿动的过往,又有多少人淹没于红尘中。亲人挚爱,或已杳离在时光的轨迹里;知音密友,为生存奔波劳碌而失去音讯;师长同事,因离职升迁而流离远方。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之处,那些朦胧的面孔,谁是旧知,谁是新交,再也无法细数,唯留这幽幽灯祭时的深沉思念,烟花璀璨时的感慨,那是永远无法淡漠的亲情与深藏在心中的友谊,任凭时间打磨,总是醇香如故。

人生如烟花,即使再美,也无法把它永久挽留,只有珍惜该珍惜的,记住该记住的,思念该思念的,牵挂该牵挂的,蕴情于心,悄悄的酝酿,让她发酵成醇香的酒,爱己所爱,此已足矣。

烟花散尽后,放飞了红色的许愿灯,灯影里写着我的心愿与诚挚的祝福。仰望红灯飞腾而去,祝愿随着那摇曳的灯盏飞起,直上星空,星在希望就在,就如我愿意用笔来描绘一切,虽然无法诠释所有的人生真谛,留下的却是心中的永恒。

漂泊的文字,清扬婉约,绚如烟花,随风飞舞,把一个个简单字符拼成动人的故事,放逐心灵之舟,用文字来堆砌最美的情感。在文字里微笑,在文字里幸福,在文字里酸楚,在文字里流泪,文字塑造的世界,不再是淤积与无奈,而是苦涩红尘中最真实的释放,让灵魂寻得一方安静。

元宵节随笔13

正月十五很快到了,元宵节就要开始了。

这天,妈妈开着车,我们很快就到了卖灯笼的地方,下了车,妈妈就去买一种小灯,碗边有许多的花瓣,但有的少,有的多。妈妈告诉我,这是代表人出生的月份。所以我便挑选了一个11个花瓣的,然后我又买了一个小灯笼,我们接上爷爷奶奶之后,便回家了。

进了家门,妈妈和奶奶在做饭,突然妈妈说,家里没有汤圆馅了,我便上超市去买,很快便递到妈妈的手中。

到了七点钟,爸爸回来了,妈妈这边的才也做好了,汤圆也刚好出锅,我们便迅速洗手坐下来吃饭。妈妈和奶奶做的汤圆真漂亮,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紫色的,配上香喷喷的饭菜,勾勒出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图,晚饭很快在热闹的笑声中度过了。

到了八点钟,元宵晚会开始了,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观看精彩的节目,很快我便耐不住性子,去外面看烟花。

刚到楼下,前脚落下,后脚还没落稳,外面便十分响亮的满都是放烟花的声音。什么样的都有,有的在高空中,有拿在手上的,还有在地上的,五彩缤纷的景象使人眼前一亮。这时,一个烟花刚刚点燃,很快便从中间喷出宝蓝的颜色,很快换成闪亮的金色,像魔术师一样,我的双眼都被停止在这烟花的面前,但很快魔术师的精彩表演便结束了。

烟花过后,只是漆黑的一片,但不同于平常,在半空中漂浮着一层薄雾,是硝烟的味道!这就是美丽的烟花过后留下的沉重的污染。我也从新闻中看到了现在为什么要限制放烟花的原因。古代,人口稀少,没有大工厂排放废气、污水,空气格外清新,而现在,人口剧增,大机器工厂占领耕地,一座座拔地而起,排放污水、废气,如果人们再放一点烟花,那依照这种已被污染的空气,再加上庞大的人口,环境会被更恶劣地污染下去,美丽的烟花有利有弊。少放点烟花,这样我们的环境就会慢慢变回从前的美好。

元宵节的快乐与温馨,至今的回忆和向往。

元宵节随笔14

看着微信朋友圈被刷屏的元宵节问候,才知道年已经过去,元宵节到来了。生活在20xx年的顾庄,有点尴尬:既没有南京夫子庙的大型灯会,让你领略一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没有乡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顶多早上吃个汤圆,晚上守着电视机看个元宵晚会。

我不禁想起我少年时,在管家庄所过的元宵节啦。为什么元宵节的记忆会从少年时开始?因为“烧糯米团”、“舞火把”、“请灰堆姑娘”这些元宵节活动,太小的孩子赶不上趟,大人不许,没有参加过,当然就没有印象了。

那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奶奶就会拿一些蚕豆黄豆出来,淘干净,倒进锅里炒。我的任务是坐在锅膛后烧火。听着锅里“噼里啪啦”的爆响,奶奶一边用铲子不停地翻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无非是说炸老鼠眼,让老鼠以后看不见偷吃家里的粮食。我不关心老鼠的眼睛会不会瞎,我惦记的是锅里的豆子,因为过年的作些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我忙着烧火,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要做:烧糯米团。

腊月里蒸熟的糯米团,养在放满水的缸里,平常都是放在稀饭里煮了当早饭,没有什么新奇的吃法。但正月十五这一天,孩子们可以捞几个糯米团上来,烧火的时候,可以放在长长的火钳上,伸进锅膛里,放在火上烤。技术好的,烤出来的糯米团金黄色的,外面的一层又脆又香。技术不过关的,火钳一抖,糯米团掉进了草灰里,手忙脚乱的搂出来,还好,有点黑,依稀还看得出原来的颜色。但如果再掉进灰里几回,等烤熟了,就是乌黑的糯米团,这乌黑的烤团,一点不影响我的味口,只不过吃完了,嘴上一圈黑,不小心用手一抹,唱花脸都不要化妆啦。

后来我想到一个好主意:用菜刀把糯米团切成片,再放在火钳上烤,就不容易滚到灰里去,还增加了烤焦的面积,比烧整团好吃多啦!奶奶笑我,“馋猫主意多。”

吃过中午饭,孩子们就心里兴奋起来了,找铁丝木棍,还要旧棉花、柴油,做火把。热心这些的,大多是男孩子。女孩子有女孩子的事,大家谈论的时候,都压低声音,很神秘:晚上请灰堆姑娘。

请灰堆姑娘的,大多是十四五岁往上的大姑娘家。我那年才十一二岁,身体不好,瘦得像豆芽菜,一年到头没有几天舒坦的日子,做梦都想长点肉,因为肉肉的人身体好呀!我以后能不能长点肉呢?我带着这个问题,想找先知先觉的灰堆姑娘求个答案,死缠着小姑姑,让她带我去。

小姑姑大我三岁,属兔的,叫兔英。她被我央求不过,答应带我去,但跟我约法三章:只准许看,不许多说话。小孩子不懂事,万一说错话,冒犯了灰堆姑娘,大家就玩不成了。

我知道了利害关系,答应小姑姑:你不让我说话,我保证不开口。并且说服了奶奶,在我们家请,奶奶不但提供了场所:我们家堂屋,还提供了道具:一个大簸箕,一个新畚箕。

暮色降临,小姑姑和一个同伴来了,她们拿来一个红色的新方巾,熟练地把畚箕妆扮起来。把畚箕覆在火钳上,底部朝上,真有点像一个人趴着,前面插上一根筷子,盖着方巾,两个人搭着火钳,到后面的灰堆去约灰堆姑娘。奶奶追上小姑姑,递给她三支香,“不能找靠近毛缸的灰堆约,弄不好会请回来毛缸相公。”

我想跟去看看,小姑姑眼一瞪,我只好把好奇心收起来,跟着舞火把的小子们奔向村口,和看热闹的大人们一起站在村口,看田野里上下翻飞,四处游走的火把。老人们会从火把的颜色,得出对这一年年成的预测,麦子怎么样?水稻怎么样?棉花怎么样?我看不出什么名堂,心里惦记着灰堆姑娘,急急忙忙回家。

推开门,家里挤满了小河南的大姑娘小媳妇。方桌上的大簸箕里,铺了一层米,小姑姑和一个同伴,一人一边,搭着畚箕腰部,方桌前面有一个蒲团,提问的人跪在上面,磕一个头,有问家里庄稼的,有问生儿生女的,还有小姑娘不好意思,让别人代问婚姻的。开始畚箕前面的筷子,在大簸箕里平铺的米上画来画去,然后大家围着猜,写的什么字?有时候实在猜不出来,后来就改成了“点头”。比如问二嫂子今年怀孕了,生儿子就点一下,生女儿就点两下。这样一来,一目了然,不要瞎猜了。

等所有人的问题都得到了答案,我举手望着小姑姑。她说,你问吧。

我学着她们的样子,跪在蒲团上,很虔诚地磕了三个头,“请问一下姑娘,我以后能不能长点肉,我想做个胖子。如果能,你就点三下头,我也有个指望。”

祷祝完,我抬头担心地看着畚箕,动啦,动啦!一下,两下,……不动了,我心都揪起来了……正在我为不能长肉而沮丧是时候,畚箕又点了一下头,我终于如释重负:我只要好好活着,就一定会身体好起来,我会长肉的,做一个胖乎乎的女人。

三四十年以后,我果真达成了心愿。身上有肉,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在20xx年的元宵节,我想告诉你,活着要有所求,有愿望,理想一定要要,万一实现了呢!

元宵节随笔15

今天真是个高兴的日子!

20xx年暑假的时候,我开始学着上网,学着打字,那时候,还不懂开通空间和看空间里的文字 。后来,有热心的朋友帮我开通了空间,开始,也只是转载别人的日志,或是把书上自己喜欢的文章 放到空间日志里。再后来,自己也学着写日志,把自己的心情或是见闻放在空间日志里和好友们一起分享,每个朋友的点评都给我带来一份欣喜,也是对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此后,能用漂亮的信纸写日志又成了我小小的梦想。今天,儿子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将每天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每一天都成为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让每一天都生活的有意义,更愿能和好友们一起分享快乐。

现在,我有了很多喜欢文字的朋友,他们的文字真挚、朴实,风格各异,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也让我觉得很快乐很幸福。朋友们,感谢一路上有你们,愿和你们在空间里一起成长。

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我衷心的祝愿朋友们新年幸福!元宵节快乐!吉祥好运!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