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我看《新教育之梦》散文随笔

我看《新教育之梦》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6W 次

我还欠朱永新先生一笔债,因为我答应他写一篇《新教育之梦》的书评的,可是从这本书出版一直到现在一年多了,我都没有能写得出。

我看《新教育之梦》散文随笔

不是没有冲动,也不是没有激情,我一直在读着这本书。每当捧起这本书时,我心里便涌起无边的感动与虔诚……

我与这本书其实可谓有缘。这本书出版之前,朱老师曾前去张家港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希望就他的新书题目谈点想法。我们几个人在张家港高级中学的行政会议室商定的结果,就是将这本书的书名定为《新教育之梦》。朱老师当时曾答应,如果用了这样的书名,便会给我们一笔奖赏。后来,这样的承诺是兑现了,他给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年轻教师都送上了一本《新教育之梦》,而他送给我的则是某一个中夜,将一个长兄般的教诲送到了我的心里。当时我正在《教育在线》上流连,电话铃响了起来,他说:“广平,我是朱永新……”

书出版后,很多人都写了书评,我也组织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写作书评。这里面被人们广为看好的一篇便是李斌的那一篇,他也正是从那个时候以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的身份而与一位市长有了萍水之缘。

我不是一个一定要与世相违的人,也绝没有用自己的特立独行的旷达与不羁去矫正世情的心理,但当时我没能写出一篇书评来。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发现我其实并不比别人更富有智慧。别的读者一下子找到了角度,而我却总似乎有一样感觉在心里涌动,却总是找不到最恰当的方式与途径。

一年多的时光过去了,时间是在2003年的岁末,我坐在从宁波回张家港的大巴上,再一次捧起了《新教育之梦》阅读。我与朱老师的一本对话正在进行,我必须从入微的阅读入手去寻找对话的感觉与对话的立场,这是我一贯的做法。如果没有最细腻的阅读与那种被阅读激起来的兴奋,我是绝不去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这是我的原则。

灵感再一次光临我。读图时代,朱老师也在用图像来表达自己!瞧,这一本精致的书里,收录了先生大量的照片。

我连忙打开电脑,迅速地将这些小火花记录下来。

这些照片,横穿了很多年的光阴,甚至还有一张是乡村少年朱永新的武术照片。

我非常认真地读完了全书中的图片,每一幅,我都认真地读着朱永新老师的表情,猜测着他当时的心情,用心阅读着下面的文字说明。我不得不承认,这些照片,绝不是朱老师无意收入书中的。

一开始,我对第150页上的那帧照片特别感兴趣,朱老师在英美人面前说日语,在日本人面前说英语,那是多么幽默啊。这份幽默,让我这个外语盲羡慕不已。当然,这幅照片还让我感慨丛生的是,1991年的朱永新是那么年轻英俊,还真的有着一种学生味儿,现在朱老师为教育奔走,脸上虽然有着学者与一个政府官员的'睿智,但同样掩不住的是那份岁月的刻痕。那份岁月的刻痕,时常让我在面对朱老师时觉出了自己的幼稚。

汽车在常熟至张家港段的路面上颠簸着,我的文思如泉涌一般地涌向指间。我承认,这次灵感的来临完全是因为第128页上那幅照片。照片上,朱老师与他的日本导师坐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日立公司总裁。年轻的朱老师满脸深沉眼睛深邃地看着远方。让我震惊的是,一个日本的经济学家在说着这样的话:“中国发展的关键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

刹那间我明白了朱老师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行走在教育之中,无怨无悔,他将自己的稿费捐献出来搞着新教育的实验。原来,朱老师心中的教育,朱老师魂牵梦绕的教育,是那种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的教育,是那种能够提升人、发展人的教育。

我曾对这本书中那么多的照片迷茫过,我无法找到这些照片的主题。可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这些照片其实有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她们完全可以用这样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人,发展,使命感,责任。

第232页上,朱老师在孙中山故居。他特意选择了别人很少留影的场所拍了一张照片,他的身后是孙文题写的“后来居上”四个大字。“后来居上”,同样寄寓了朱老师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希冀。

我不能说朱老师与我是两代人,但我说朱老师与我们是同一代人也是绝对错误的。朱老师出生于1958年,高中毕业后做过大队会计、翻砂工、搬运工……搭上我国高考的头班车而从苏北来到了古城苏州,随后,赴上海、日本求学,二十余年,孜孜以求,教育始终是他心头的至爱。而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相对而言,面对教育,则可能更多了些急功近利的浮躁。那么,这样看来,这些照片,多少是在给我们展示一个教育家的求索历程。这些平淡无奇的照片,无声地昭示着我们,我们同样可以像他那样,去为了教育奔走。即便是第20页上的照片,是他与美国妇女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的合影也似乎在昭示着教育的终极关怀的意义。这位妇女,从1981年8月1日起,便一直在白宫对面的草坪上宿营,宣传和平,反对战争。也许,这位妇女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朱老师,他在书中放上这张照片,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最终是要走向现代化、全球化,还是让我们从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身上汲取到一种执着的力量?或者,这张照片告诉我们的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消弥这个世界上一切不和谐的因素和一切有违人类基本情感的战争与动荡?

朱永新老师无疑是一个有梦的人,他在网上的签名栏里写着的就是:梦想成真。在那张与著名主持人陈铎的合影里,朱老师请他在方便的时候“话说苏州教育”,或者“话说教育”,朱老师祈愿这样的梦想成真。我至此才发现,作为网民的朱老师,他的梦仍然是在新教育之中。

但朱老师无疑又是一个最脚踏实地的人,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行走在最富有诗意的教育之梦中,行走在教育的最富有实践色彩的前沿阵地——基础教育领域。而付出就有回报,我觉得第181页上的那幅照片就是对朱老师的最好的褒奖:2001年8月30日,美国阿姆斯壮大学举行隆重仪式,将年度“杰出教育家奖”授予了我们尊敬的朱老师。我想,朱老师是无愧于这一称号的。从席卷全国的教育理想,到蔚蓝色的新教育之梦,朱老师提升了教育,也提升了教师和学生。

这些都是书中的照片告诉我的。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