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一曲红尘肠堪断随笔散文

一曲红尘肠堪断随笔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1K 次

一曲红尘肠堪断

一曲红尘肠堪断随笔散文

一曲红尘拨断弦,多少尘缘化云烟。

渺渺旧梦多少事,痴痴苦恋为哪般。

昨日残杯映苍颜,今朝花落夜清寒。

依依惜别风雨后,点墨成殇情三千。

摇曳的旧时光,洒落了一地细碎的思绪,生命的风雨韵律,也有着太多的前生记忆。幽深的夜幕里,我站在来时的路,以苍凉的姿势,用一点点拼凑的时光,固守着千年的执着。轻音袅袅,曲曲心声。梦里千年,指尖的温暖,将荒芜的故城低低的呼唤。夜色阑珊,一幕幕欢愉,一页页离殇,你的影子,在我盈盈的泪光中。

斑驳的流年,随风絮语追随着时间的脚步,一把古琴的幽怨风尘,一世红颜的暮然回首,斟满一杯婉约的酒,醉倒在伤感的怀中。追忆的美好,卑微的尘埃,拥抱着柔情,仰望着苍白的潮湿。一盏灯火的尽头,无法割断的一线情缘,那些红尘往事在词章断诗中泛滥。萦绕在心底的落寞与孤寂,一段落花的岁月,泛起了莫名的惆怅,纯净的想念飞跃过万重山水。

今夜,我守着一份唯美的梦想你,抒一阕刻骨柔情,将我如斯的心揉进夜色,好想化作秋风伴在你的左右,每一丝温暖都是我朝朝暮暮的思念,每一缕情怀都是我如痴如醉的眷恋。夜太静,心太伤,一曲唯美与凄凉交织的曲,让我不禁默默的忧伤;一只寂寞与伤情交织的歌,让我无悔静静的执着。

今生与你相遇,我不再问何人伴我醉天明;今生对你倾心,我不再叹高山流水无知音;今生不能相伴,我亦不会怨恨前生今世不了情。为了你,在繁华喧闹的人群中,为你守一座城池;为了你,我拒绝了身边所有的温暖;为了你,等你在红尘最深处。守一座空城,只为等一个人,流一滴泪,只想奠一段情。

流年似水,浮生若梦,倦卧红尘,想你的心情永不宁静。搁浅的往事,凄美而又伤情。人事聚散,枕夜不眠的日子,永久铭记在心。涟漪内心的时光,琴瑟弦心,一路的落英缤纷,回忆的逝去美丽,笔尖的缱绻感伤,冷冷的泪水终于灼伤了眼眸。你可知道离别的滋味,你可知道多少寒霜多少心碎多少无奈,我都在慢慢体会。飘飘的落花如流水在眼前飞过,你可知道花期的珍贵,多少寻觅多少负累多少风景,在我心里你却是唯一的完美。你可明白,那一份无怨无悔的真实情意;你可懂得,那一份凄婉而断肠的悲欢离合;你又知晓,那是一份怎样的爱,那又是一份怎样的情。

往事如烟,落下的总是最深处的思念;一抹擦肩,乱的总是自己的寸心。不管时间用怎样的姿势游走,也挥不去积在心头的尘封记忆!碎了心的年华染尽了红尘,却不知红尘伤有多重,一个人数落着残缘,消瘦了韶华里流失的容颜。

浮华一生,望穿秋水。此生红尘,无你何欢?

隔世的想念,今生的夙愿。

人生如若初见,我是否还能在那段时光中多看你一眼;

人生如若初见,我是否还能在幸福梦境中再爱你一遍。

一程山水,你我终是无法到达的彼岸。

此生,我在天涯凝望海角的你,捻一岸心弦,吻馨香一瓣,放逐红尘,每一片落花都有我的祈盼;花瓣和花蕊都是我的痴念,愿你一世安暖,待到繁华都看透,再用那一世秋水长天换彼此一生眷恋。

看细水长流,此情永不换!

乱妄秋去秋不返。

秋天,梦的季节,昔风袭袭,吹绕了你那三千墨绿发丝,迎柳飘扬,绝色姿容,梨花泪,自柒染往哀。

妄称蓝颜,薄命灾,叶凋零,枯黄遍地,慵懒迷人,眸涟漪满是情殇。

古筝声悠悠,拨动谁家女子芳心,玉笛清清,与伊人谱乱那天籁之音。

唱一首夜的协奏曲,忘一世琉璃空悲。

忆千万年发纷飞如雪,倾颜却无丝毫改变,微抚了俏容白莲泪,想起那千年前的那一切,那个缘。

缘,无人来问,尘,碎了一地。

秋水也似乎在怜意,为君洒落了满天妄雨。

宁河山珍话蕨菜

宁河山珍话蕨菜,

深山幽谷遍地采;

宴席桌上数佳肴,

鲜脆味美受青睐。

甘肃和政,故称“宁河”,这里生长的蕨菜陇上闻名。宁河蕨菜,主要生长在和政南部太子山沿山一带的吊滩、新庄、关滩沟、新营、罗家集等地。自古以来就是民间食用野菜,其特点是茎粗肉嫩、色正味美,食用价值很高,颇受外商青睐,被誉为"山菜之王"。

蕨菜,属凤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土层较厚的山坡上。每年阳春五月,从丛丛深褐色枯蕨叶中发出一根根酷似蒜苔样的蕨芽,其色青中透紫,灰白色茸毛梢,形似"拳头",故又称"佛手菜"。

相传,早在"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之时,便有以蕨菜为食的习俗,两千五百多年前《诗经》上多处提到采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有"日日思归饱蕨薇"的著名诗句。更有人为蕨菜题下"味压珍馐鱼肉"之评语。

"蕨菜处处有,极品在河州"。由于宁河南部海拔高,地貌高低错落,形成了春夏温热,秋冬寒冷的高寒阴湿气候。这里四季分明,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这里的蕨菜资源丰富,生长繁盛,其产量、质量、味道在各地蕨菜中独占鳌头,成为加工创汇的名优土特产品。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蕨,处处山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集,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蕨菜用鸡肉汤,或煨或炒,自别有风味"。蕨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

据中医鉴定:蕨菜还可以入药,其味甘性寒,有清热利湿、消肿安神、活血止痛之效,补五脏之不足,又是治疗发热、痢疾、黄疸、防治癌症等多种疾病的良药。

宁河人食蕨菜,吃法有多种多样,可炒着吃,也可在开水锅中煮一下拌上清油,泼点油辣子调上醋吃,鲜脆味美,清香可口。如果在缸里腌数月,逢年过节吃,沁香浓郁,味道更美。尤其是鲜蕨炒肉,既赏心悦目,又清香脆嫩,润滑适口,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人们吃法变了样,娶媳妇,盖新房,款待亲友,少不了还摆上一大碟蕨菜呢!

水寒烟翠 等一场春暖花开

花未开,却在心中想像着一树的姹紫嫣红,于是,撑上一支翠绿的竹篙,去捡拾生命中遗落的花香;时未到,微笑却已悄悄地爬上唇角,染指流年,于是,用微笑的姿态倾听人生,那些细碎的情愫也随之盎然,在水寒烟翠的这个二月天,让我们共同等一场春暖花开。——题记

昨日,依然小雨,于是撑着雨伞漫步在熟悉的时空里,看着细雨如丝的天空,总感觉这才是简单洒脱的人生。远处那几棵最熟悉的蔷薇映入眼帘,加快脚步来到跟前,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和风细雨中摇曳。哦,又是二月时节了,生命在尘世中,有时真会忘记“今日是何年”。于是赶紧翻翻那泛黄的照片,何奈,照片总有一天会发黄模糊,有些人总有一天会离我而去,那些笑靥如花的青春总有一天会老去,那些美好的记忆总有一天会慢慢淡忘。二月的江南,水寒烟翠,但我知道很快就是姹紫嫣红,不知那久寒的北方,是否亦有了一丝久违的芬芳?是否也在孕育着春天的满园花香?

我知道,人生中那些美丽的邂逅,那些温暖的话语,那些的所念所思所想,最后都会成为红尘里模糊的印记……于是,我用那浅浅的文字来记忆经年,记忆你我淡淡的岁月,浓浓的情愫。记忆曾在文字里踏寻雪梅之恋,记忆曾一起共听震撼心灵的婉转之音,记忆与你一起共忆散落在青春年华里的柔情与刻骨,记忆与你一起安静的看一段段尘香暗远。我相信,不管季节变迁,不管流年而远,我们永远触摸着心底的荒凉与盛暖。

还记得,也是春暖花开之时,风从指间滑过,握在对方手中的,是一段最柔软的时光!还记得,也是春雨飘摇之日,春水无痕,只有蔷薇花瓣洒落的音符;还记得,耳边是你柔柔的呢喃,那样的温暖;还记得,西风里的一帘幽梦,把那些厚重的情愫,在春天的阳光里,一点点风干,然后挂满枝条,如一串串风铃在梦中悬挂,在梦中,陪你去看海!

从一首诗走进一座城,从一首诗走进一个人。于是,我学着堆砌文字,总想让那你我最明媚的时光刻在诗中,让指尖缠绕着花开的声音,不管多久,只要你用心,你一定会听到那一丝真切的期待与真情!纵使隔世离空,浅淡入眸,也要拈紫韵入帘,织一件梦的羽衣!纵使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也要浓缩成简单而最真的思念!

似水流年,剪一段素锦年华,纵然只是一个世俗的童话,或者,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要让文字不再忧伤,让生命变得洒脱和简单。那么,当水寒烟翠的二月天在指尖轻轻滑落,就让我们共同等一场春暖花开!

天若有情,一往而深

北方的天空格外湛蓝,仰望蓝天,清爽的感觉。作为这座城市的过客,心中有一种无言的怅然。或许因为流浪,或许因为爱情。

你终归放弃了,我无法弥补的过错。有人说,相爱的人像两只刺猬互相取暖,靠的越近,了解的越深便伤得越重。没有结果时,也就没有明确的对错。

走在繁华的城市,耳边总会想起一个声音,将灵魂深处某些伤感驱逐出来。孤独很简单,简单的来,简单的去。总喜欢在洁白的纸上写下孤独的声音,总是希望两个人的默契温暖孤独的寒。

其实迈过青春的门槛,世界上的很多东西本已看过,可轮到自己时,依然乱了方寸。一如我不知道是你的世界我来过,还是我的世界你未走

曾经素年锦时,我们于千里之外邂逅,你从对岸浅笑而来,我在如歌的梦里沉醉不醒。说好了,不离不弃,死生契阔,这样的誓言犹在耳畔,我们却早已背向而行。

冬天婀娜的雪花袅袅地温存着梦中的童话,一个人慢慢的走,清冷的风轻轻的吹过,像流过的岁月,只是在想起时,才会觉得曾经有风吹过。

有一只孤鸟飞过,低鸣的声音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就这样静静的走,走过四季的风景,如烟,你远去的背影,刺痛了我凝望的双眸。是谁记不起,昔日的种种柔情?你说把曾经的欢乐还给我,可是没有了你,我的欢颜就如飘落的雪,片片成泪,再也难回芳菲世界。

一瓣梅花落入我的眼眸,馨香了沁入心脾的切切思念。可知?在我寥落的心房,永远有一个角落,装满你的世界以及我们一同走过的日子。

飘飘白雪,洞穿着我旷世的寂寥。我们的情,是否也如这般,零落一地?呼吸着冬日气息,无眠的长夜,捧起过往的点滴,折折叠叠,试图寻找,昔日你遗留下的欢颜。

历经世事沧桑,我一遍遍地回想,你关切的细语叮咛;两情相悦的欢歌笑语;临别时匆匆而过的沉默。说到底,自有一份爱恋留在心底。

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你是否也在想我?耳畔萦绕的是你最后留两个字:等我。可知这两个字在我心里重若千钧?在失去联络的天涯海角,我把这两个字,搁在一片雪花里,洁白了我的梦,绵长我的守候。

情思悠悠挥洒不尽前生的承诺,一行清泪穿不过一张岁月的纸。天涯相望,山水相隔,我们还要饮尽多少沧海,多少悲欢才能折回当年的旧日时光。欲问红尘多少事,轻吟恪守明月中。

一切终是缘,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遇见,是飞着的梦想,五百次的回眸,五百年前的约定,你带着唐宋诗词的光影,早已相知入骨,尘梦不醒,相思几许。蓦然回首,一声轻轻的呼唤,一句细细的叮咛,一篇款款的文字,让我把未来的日子装点成一个冬日的暖阳。

多想就这样静静的走,简单的看雪飘过,不问岁月。多想在渺渺的云端,摘一瓣素云,化作相思的泪,落在你的眉间,去回温梦中的流年。

三苏坟

早先就听说,离我工作不远的地方有一处人文古迹。竟为苏轼,苏辙,苏洵葬衣冠的地方,工作繁忙,请假颇为不易,虽然心窃慕之,却去不成。有点怅然失落之感。

二十九号,刚升井,交班的潘师傅说,学生,书记让你去救护大队学习呢。这次安排的确显得太匆匆,这样的事,事先应该先通知我,征询一下我的意见,霸王硬上弓,让我心中不快。按计划,第二天上午就要去安检科报道,随后矿上发车送我们去国家陆地收寻与救援基地。我情绪有点央央,也没心思准备东西。

同去的伙伴兴奋的对我说“你丫没去救护大队学习过吧,别愁眉苦脸的,你是不知道,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还双休”他这话的确划开了我紧蹙的眉头,“这么说,就是发着工资旅游呗?”我兴奋的回他话。“可不是”他乐呵呵的说。

这是这篇文章的由来,也是去三苏坟的缘起。

事前,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我应该在秋天的某个时候去三苏坟,因为,本质上,我还是觉得苏轼是属于“无边落木潇潇下”的秋天的,他的生命是悲凉的,他的灵魂也是悲凉的,所以,作为一个后辈崇拜者,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季节应该是秋天,那样的气候,那样的氛围更有助于我去感同身受的理解他。

八月二号,周末,我打车去郏县,拜谒三苏坟。三苏坟在郏县伏牛山脉的嵩山脚下一处叫小峨眉山的所在。

共和国六十五年夏,河南大旱,土地龟裂,地里的玉米百无聊赖的卷着叶子,似乎不愿意再肩负濡养百姓的职责,实际上,他们的确也无能为力了。有几个老农,拖着长长的水管灌溉田地,其实大可不必,鸡肋而已,即使灌溉了土地,收成也不会好。

六十三年不遇的奇旱,万物枯黄,生机勃勃的夏天宛如秋至。我本能的想,如果事先知道今年是几十年不遇的灾害年,是否还会有人去耕耘。旋既,我就得到了答案,“会!”,正像眼前这毫无作用的灌溉,他们播种,其实是在播种希望。播种了心里就踏实,不播种心里就空虚,至于收获那是另一件事情了。

我呢,我今天顶着毒辣的日头去拜谒三苏坟又是为何?也许也是在寻找一个希望,一个不同与金钱,不同与物质的希望!我心里清楚,此去未必真有所得,却非去不可!

“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我拾级进了三苏园。

三苏园,内容远远比我想象的要翔实的多。中间是介绍三苏父子的三间八角古房,三间房子构成“回”字型,中间为苏轼,左苏洵,右为苏辙。

中国人贬低读书人总是用那么几个贫瘠的词句,“手无缚鸡之力”,“百病书生”等等。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带头人之一,传统观念上他应该也是文弱的。事实上,我们再一次被自己的自以为是欺骗了,到了苏轼展厅,首先映入眼睑的是十八个透明玻璃罩,玻璃罩下,有一处是一抔土,其它的要么是沙砾,要么是从石头上敲打下来的残石块。

我正为此不解,看到下面的注释上写着,“此土皆来自苏轼所到之地”,我立刻陷入了沉思,是呀,就我读到的史学而言,苏轼一生被贬十八个地方之多。那最为柔软的一处应该是来自杭州的西湖吧“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时候的苏轼应该是柔软的,多情的;这样说来,那玻璃罩着的几块石头定是来自密州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何等的气魄雄混。

令人遗憾的是,苏轼柔软的一面,似乎只占他生命的十八分之一;令人欣喜的是,苏轼柔软的一面仅仅占了他生命的十八分之一,他一路唱着“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千古绝唱,手里柱着根竹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颓唐着却高歌猛进!

苏轼的才学单单用几句词赋是难以概括的。正如我在展厅里见到的,他还是一个佛学家,道学家,更是儒家的爱好者。里面讲述的有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也有苏轼读道藏的事迹。

当然,这些典故即使不在这里展现出来,我也知道,因为这些故事口头相传,妇乳皆知,津津乐道。我们的大学士,其实并不以此为然,他说,他觉得他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是自己着《论语传》,以及后来集三苏之力共同完成的《东坡易传》。

诚然,我们想起苏轼总是想起他“笔动千字落,词动九州倾”的才华,我们把他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财富,却不知道,他也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支撑。他太懂中国文化了,佛,道,儒,周易,他似乎都要逐一研究之后才满意,而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杂揉在一起,恰恰给苏轼塑造了一座精神上的丰碑,于是,苏轼又给我们塑造了一座丰碑,我们景仰苏轼的才华,却不知他也曾经是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僧”。

苏轼于美食,医学也很痴迷,在这些方面也有颇高造诣,展览馆里有药膳养生,也有各种美食的做法,于是我们读苏轼,时常被一个巨大的身影所笼罩。那是个巨人的身影!

苏洵与苏辙的展厅决然赶不上苏轼!他们“术业有专攻”学问上也是无可挑剔的杰出者,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学问做的好,仕途却充满坎坷。唯苏洵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或可值得一玩味,这种精神,对我们这些一毕业就投身到金钱利益的漩涡,忘记当初梦想的人,何尝不是一种鞭策!“时名谁可嗣,二子皆贤良”,这也许是对一个父亲最高的赞誉!

三苏坟就在眼前。没有庄严的排场,也没有热闹的场面,三个坟头紧挨着,一坟一碑。碑为清代所立,只知道是苏家坟墓,不知道葬的究竟是三苏中的哪一位,因此,碑文也含糊其辞,“苏先生墓”如此而已。如果不是碑文的提示,假若不是在三苏坟中,这样的坟冢随处可见。他们静静的躺在那里,功名利益抛却,词赋诗情抛却,留下一具具白骨给后世。

三位先生气高云天,死后还是这般凄凉,比起那些昏庸朝廷的墓葬,他那矮矮的坟头似乎在倾诉着委屈。哎!有多少人活着的时候去想那些身后之事呢?就这样吧,趁着我书呆子气作怪,给几位先生磕几个头吧,也使得三苏坟墓在面对那些高达气派的达官贵人坟墓时,能够多几分自信的资本!

我一直在想,苏轼为什么要让苏辙把他葬到这里呢?难道是因为不远处的道教圣地——莲花山?还是因为此处地势高,他葬在这里足以望见自己西蜀的家乡?

后来,我终于认同了这样一个说法。不远处,有个四面环山的所在,这里走出来一个西汉留侯张良!他相信,一个能给张良铁一般的意志的地方,也一定能够极大的坚强他的精神,他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片土地能给他精神上的濡养!

回走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三苏坟场遍地种植着的侧柏,参天的古树,见证了三苏的过往与今日,“高处不胜寒”,许多侧柏被山风吹倒,倒就倒了,倒也干净利落,不折不弯,环境再差也要直直的生长“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就是这样吧,败了,也败的像个英雄!“是处青山可埋骨,佗年岁月徒伤神”罢了,罢了!

游人稀疏,空旷的三苏坟出乎意料的下起雨来!也许这是千古共鸣。有清代的“苏园听雨”石碑为证,这里的确会时不时的滴下几滴上天之泪的,也应该滴几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冥冥之中,天理昭然!

然而,刚出三苏坟就听到有游客说,“不知道谁把苏轼葬这里的,倒是会选地方。”哈!哈!哈!你们不是也参观了吗?难道你们没看到上面明明写着是苏轼让苏辙把他葬到这里的?哎!三苏坟游客少,好不容易来了几个也是来附庸风雅的。忘却这里吧!无论该不该忘却!这里躺着三个寂寞的人,多几个那样的游人,多几分鸦鸣蝉躁,只会使得三苏更寂寞!

所谓“故土难迁”

相信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甘肃农村的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家一天都是很辛苦,也许在城市2点多正是太阳最毒的时候大家都在休息,可是在这里却没有,尤其到了6、7月,是一年中最累最苦的日子,吃不好,睡不好,由于机械化程度太低,所以很多农活都是用肩挑手扛,我也曾经体会过夏天挑麦子,直接把胳膊压的出血了。尤其这几年,不是冰雹就是大暴雨,或者出现干旱,再加上今年地震和暴雨,本来条件就不好,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说到这里,很多外地的人会说,既然条件这么艰苦,为什么不选择走出去外面打工,在农村靠那几亩地能挣多少钱,在外面生活多自在,时间固定,可以有自己的支配时间。其实,我也跟大家一样,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不走出去?

条件这么艰苦,为什么人们会一直守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故土难迁?不是,这是一种坦然面对。死了人会用土葬,为什么呢?我觉得把自己与生爱的大地在一起,每一方土地都是对亲人的眷恋,俗话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想"天"表示神灵,"地"就是自己的先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死去的亲人看在眼里。这是一种朴实,更是一种真挚的情感。

环境很恶虐,为什么会留在这里?记得刚走出去的时候想着以后一辈子也不愿意回到这个地方,可是时间积累,阅历增加,不管什么地方都会觉得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的,这种美丽跟贫穷落后没关系,只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亲历。

这里的人们很朴实,或许有些人认为'穷山恶水多刁民',这句话是错误的,真的,这里的人们很朴实,你可以从他们的言语、他们黝黑的肤色就可以看出。还有,外地的朋友都会问我,为什么你们那边的人都很瘦呢?我不好回答,我不想告诉她,你要是生活在哪里,你也会很瘦。你看到过一个100斤的人,一年四季时不时会扛着120斤左右的粮食的袋子,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粮食,这是他们一年幸福的开始。

或许,这几年条件稍微有了改观,有些人做生意了,他们的房子也买到城市里了,可是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不管在外面如何成功,何等有钱,他们老家的房子一定不会荒废,而是有人打理,每年总会来个几次看看老家,这里的人们是很朴实的。至于有些人说的素质低等问题,我要告诉你的是,你有没有上小学交不起学费过 ,你有没有过上高中一星期7块钱的生活费过,素质低不是我们的错,教育好的人未必素质好!

说到这里,也许你还在说你的主题是什么?

故土难迁,在这个贫苦的地方深深地扎了根,几年,几十年,这里未必很发达,但是这样一种对故土难舍难分的情会越演越烈,我就是其中一个,你呢?

作者寂莫小北的文集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