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人生 > 人生随笔 > 罗贯中拥刘说-随笔散文

罗贯中拥刘说-随笔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8W 次

原先写过一篇“浅谈《三国演义》里的贬曹之笔”的文章,其实,既然说《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那么,不写写它的“拥刘”之法,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那么,《三国演义》中的拥刘之法到底有哪些?

罗贯中拥刘说-随笔散文

1、突出刘备的皇家血统:《三国演义》中沿用了《三国志˙先主传》中关于刘备身世的记述“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当今皇上也得管他叫“皇叔”,这一身世可以说相当风光,他为刘备提供了皇家血统,将来他不当皇帝谁当?作者的倾向性不言而喻。但是,刘备的身世不一定就像《三国志》上陈寿所说的这样。裴松之的注上说得明白---典略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你看,他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还不一定呢。

2、突出其仁义之德:刘备的血统和仁义品行名声在外,当年兵败小沛时,“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猎户刘安玩得更玄--杀死老婆给刘备吃!还因此事被曹操知道后受到隆重表彰---“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长坂坡一战,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刘备爱惜自己的大将而摔掷孩子,这一举动颇能感人,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啊,阿斗在他眼里并不重要,而手下将来的生命才是他打江山的本钱,你说能不让手下人为他卖命吗?此外,《三国演义》中还特别突出了刘备对百姓的爱护。“向樊城进行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进襄阳城时,张飞“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后来逃亡时遇凶兆,简雍袖占一课,失惊曰:“此大凶之兆也。应在今夜。主公可速弃百姓而走。”玄德曰:“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于是,他所到之处,百姓多跟随,他的队伍也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你看,人家老刘对百姓的态度,厉害不?能让所有人都死心塌地的跟着他,这不明显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嘛,这样的人才具备当皇帝的资格啊。

3、突出了其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刘备尚未成气候之前,人事部门严重缺编,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军师一直空缺,这严重制约了他的发展速度,刘备对此可以说忧心如焚。找了徐庶当军师,还是感到难以大展宏图,直到“徐庶走马荐诸葛”后,他三顾茅庐,受尽白眼,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一篇《隆中对》传颂千古,他的事业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后来,庞统在东吴不受待见,遂到荆州投奔刘备,但刘备因其貌丑和不拜而不悦,只安排了他一个耒阳县令的小官。后又听说他“懒政”,便派张飞去巡视。张飞在看了庞统处理政务的神速后深为折服,“飞大惊,下席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遂辞统回荆州见玄德,具说庞统之才。玄德大惊曰:‘屈待大贤,吾之过也!’飞将鲁肃荐书呈上。玄德拆视之。书略曰:‘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接着又与诸葛亮说起此人,诸葛亮也说曾有给庞统的“介绍信”,刘备方知自己是大材小用,“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其爱才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4、突出了其异于常人外表。《三国演义》第一回说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样的外貌颇有帝王风范,下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啊。

5、突出了其谦恭退让的'君子之风。徐州太守陶谦因自己年老体衰,两次欲让位于刘备,但刘备始终不答应,最后,陶谦六十三岁,忽然染病,看看沉重,请糜竺、陈登商议后事。在糜竺的建议下再一次让位于刘备,此时刘备劝陶谦把位子让给他的两个儿子,坚辞不受。最后这位老领导说儿子不堪重任,你老刘德高望重,还是应了吧,要不然我死不瞑目啊。在说我早就给你物色好了班子成员孙乾,又祝福糜竺好好辅佐刘备,最后陶谦死了,刘备还是不答应,“众军举哀毕,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辞。”刘备的仁义谦让真是举世无双。直到第二天徐州的百姓来到太守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加上关羽、张飞再三相劝,“玄德乃许权领徐州事”。这一番哀求、劝说,让刘备的形象高大得无以复加,他的行为也是在向别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俺老刘这可不是抢班夺权,是老领导恳求,班子成员力推,加上群众无限拥护,俺才答应的,千万别说俺是争权夺利。真实的情况如何呢?其实陶谦并非选贤任能的明主,刘备也并没有如此的谦逊。相反,陶谦是个任用奸佞、排斥忠良的地方昏官。“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陶谦自己没治理好徐州,被曹操攻得狼狈,临死时是说了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后来陶谦死后,竺率州人迎刘备未果,后来在陈登和孔融的劝说下“先主遂领徐州”。这其中,根本没有陶谦和刘备的临终让位和人民群众的哭拜恳求,刘备之所以答应代管徐州,其中必有他的战略考量。同样,在他入川前暂居荆州之时,张松献地图,劝说刘备早图西川,刘备是答应了他的。当孟达、法正来访时再次劝说他早取西川,刘备只是说“备一身寄客,未尝不伤感而叹息。尝思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蜀中丰余之地,非不欲取;奈刘季玉系备同宗,不忍相图。”刘备真的不想吗?非也!他时怕背负兄弟相残、夺人地盘的骂名。一旦他与刘璋的矛盾激化,张松被杀,他也就“图穷匕见”了,一口气拿下西川。

6、突出了其不凡的识人眼光。他对马谡的认识甚至超过了诸葛亮。第八十五回写刘备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后,叫来诸葛亮等骨干人物托付后事时“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刘备对马谡的认识---马谡马虎失街亭铸成大错!他对诸葛亮肝胆相照,毫无猜忌,白帝城托孤时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君臣感情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充分吸收了一些似乎有“天意”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其发达的必然性和好运气,使得其日后的发展更显顺理成章。比如第一回中采用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让人读来颇感有些神秘。还有写他在和刘表宴会时,得知蔡瑁等人要加害于他,于是悄然骑马出逃,到檀溪深水处“的卢马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这就是“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故事,其真实性不可考,只是裴松之引用《九州春秋》里的传说,罗贯中借来放在书中,也使刘备命运转机似乎披上了某种的外衣。

为了保护刘备的光辉形象,罗贯中还对某些历史事实进行了巧妙改动。比如第二回中写张飞看不惯督邮的飞扬跋扈,把督邮绑在馆驿门前的马桩上一顿猛揍。这一情节在读者看来似乎天衣无缝---以张飞的性格,这样的事他完全是做得出来的。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写得明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很明显,当时督邮是因刘备求见不许,被刘备痛打一顿,然后老刘撒丫子跑了,连官也不敢做了。作者这样一改动,既保护了刘备的光辉形象,也使人感到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在“拥刘贬曹”思想的指导下,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极力美化刘备的形象,使得他的崛起具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上天旨意,成为一种必然。但在这“必然”的后面,肯定有着与演义不同的客观事实,这是我们在读书时应该要注意区别的。当然,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和历史事实同日而语,只要剪裁得当,安排巧妙,能让野史、传说等资料为我所用,就必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闲读小说和史书,偶有想法缀成文,挂一漏万之处,还请方家指教。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