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物 > 古风

古风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8W 次

讲一个吴宓与蜀人雷少卿的故事吧。
  
  这是一个有古风的故事,吴宓和雷少卿夫妇萍水相逢,雍容揖让,颇见古道古风。
  
  那是在1938年,云南蒙自。
  
  西门内路北,蜀人雷少卿夫妇在这里开着一家粥饼铺,主要售卖莲子桂圆粥和一种当地人称为粑粑的米饼。粥是每碗三分,饼是每枚一分,价极廉而味甚美。
  
  吴宓到蒙自半年,经常在此处用餐,喜爱这里平民化的美食。
  
  雷少卿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吴宓称他为“有道之隐君子”。所谓“有道之隐君子”,就是说这是一个道德高尚、不求闻达、洁身自爱的君子。吴宓眼中的雷少卿确实与众不同:
  
  须发俱白,衣履整洁,手着白玉扳指。终日制饼,从容而熟练。而其态和煦雍穆,使宓敬佩。与之语,尤温雅可亲。
  
  雷翁有个40岁左右的夫人,两个人互相扶持,就这么小本经营着不起眼的粥饼铺。据吴宓说,这个粥饼铺已经在当地开了30多年。
  
  10月7日下午,吴宓准备写两副对联给雷少卿的粥饼铺。想了想,他在红纸上写了以下两副:
  
  年高德茂物美价廉
  
  无名安市隐有业利群生
  
  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吴宓把“市隐”归美于雷翁,评价甚高。当然也不必过于当真,中国语言更多是一种习惯性思维的表现,某种场景、某个人,总有合适的古人和旧事可以比附,很难戛戛独造,表达真实心意。
  
  吴宓兴冲冲地捧了对联到雷少卿的鋪子里,送给雷翁。
  
  雷翁自然高兴,西南联大教授、名诗人吴宓先生亲加品题,是自己的荣誉。而且自己粥饼铺的主顾大多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学生,吴宓的对联张贴后,生意必定更加兴隆。
  
  吴宓并不因为送了对联而希望雷翁请客,吴宓在日记中说:“宓亦食且付价而返。”
  
  雷翁也不因为吴宓送了对联而简单地请客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雷翁调了些糨糊,高高兴兴地把吴宓的对联张贴在门口显眼之处。
  
  隔了两天,雷翁从学生处打听到吴宓的住处,派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少子,17岁,在个旧习印章篆刻;一个是幼女,十一二岁,还在读书),辗转找到吴宓,送了两件古玩给吴宓。
  
  《吴宓日记》记载,这两件古玩是:山茶木笔筒,玲珑盘旋,刻镂如假山;汝窑笔洗,外豆绿而内白纹。
  
  以目前的价格来看,不说笔筒,单汝窑笔洗就值上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当年自然不是这个价,却可以看出是雷翁精心挑选的东西——文房雅玩,心爱之物,送给大学教授,很是合适。而过了几天,叫自己的子女送到府上,也显得郑重。当然,吴宓的手迹如今也很值钱。
  
  雷少卿对吴宓赠联的感激之情就这么体现出来了。
  
  吴宓收下雷翁的礼物,他知道这是雷翁对他的赠联“极为珍视”的表示,他也感激雷翁以心爱之物相赠的盛情。
  
  故事并没有这么结束。
  
  10月24日,吴宓要到昆明去。他决定把雷翁送给他的两件古物还给雷翁。当天,他写了记述赠联和被回赠古玩经过的《还古物记》一文,并把两件古玩亲自送还给雷少卿。吴宓找了一个理由:迁徙无定,行李拥塞。
  
  事出意外,雷翁真是不知怎么办才好,想不到这位大教授古风盎然,也是一位君子。雷翁只得收下,但把自己常用的香木黑漆手杖送给吴宓。
  
  把自己日常所用的手杖送给吴宓教授,是一份心意,是雷翁的古风,而不仅仅是感谢了。
  
  然而,吴宓虽然收下了手杖,但还是认为自己赠联出于至诚,并不需要回报。次年1月16日,他把雷翁所赠的手杖转赠给云南大学的涂文教授。

古风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