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物 > 惠及亿万人的赵鸿钧

惠及亿万人的赵鸿钧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3W 次

在中国,提起塑料大棚,上至中央首长,下至普通百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004年5月13日出版的《望东方周刊》曾这样报道:“事实上,真正使中国农产品产量出现革命性增长的主要功臣是塑料地膜和大棚。”
  
  报道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塑料地膜、塑料大棚迅速从城郊发展到大田,从北方发展到南方,从平原发展到丘陵山区。“严冬季节,冰封雪飘,但在南北大地的塑料棚内,绿油油的农作物显出一派生机”,“塑料大棚使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有史以来没有生长过农作物的许多地方,不但长出了农作物,还高产稳产”。
  
  如果没有塑料大棚,北京市的居民可能至今还在靠储藏大白菜过冬。按中国北方居民冬天每天吃0。5元的大棚菜计算,每天,塑料大棚产生的经济价值在1亿元以上。
  
  塑料大棚因此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是,问到是谁发明的塑料大棚,几乎无人能知。
  
  被湮没的发明家
  
  这确实是一件怪事:塑料大棚这一事物的发明人和推广人──山西农业大学赵鸿钧教授至今仍然默默无闻。
  
  在互联网上,输入赵鸿钧三个字进行搜索,出现的信息寥寥无几。
  
  山西农业大学原党委负责人贾毓芝(现离休)说,赵鸿钧为人正直、清高,不善与领导打交道,而是勤勤恳恳搞科研,因此,很长时间里,他根本吃不开。
  
  他说,他作为业务挂帅、只专不红的典型,几乎每次来运动,他都挨整。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山西省委曾专门就解决青年科学家赵鸿钧同志的不公正待遇下发文件,但我认为赵鸿钧同志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他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2004年下半年,有关新闻单位再次提出采访赵鸿钧的事迹,仍被山西农大领导回绝。
  
  当我们致电山西农大办公室,要求了解赵鸿钧的情况。值班同志不知道谁是赵鸿钧,并问记者:“是宏大的宏,军队的军吗?”后来答应了解一下,但再无回音。
  
  现年67岁的赵鸿钧呆在家中,仍钟情于科研工作,但全靠自己孤军奋战。
  
  贾毓芝说,赵鸿钧教授为解决中国居民吃菜问题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一贡献是历史性的。“他是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我们应当善待他,媒体应该好好宣传他。”
  
  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界泰斗,时任中国农科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的金善宝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菜问题;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塑料大棚之父,都是我国农业界的大功臣。”
  
  赵鸿钧,1937年生。1953年,他在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上学时,在一次偶然机会里,他利用旧塑料包装覆盖蔬菜地,发现能使地温提高1℃-9℃,这也成为他从事薄膜农业研究的开始。
  
  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太谷地膜”,比美国夏威夷开展的地膜研究还要早。他是中国和世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作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1964年,他向农业部等部委正式提出建议,应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薄膜覆盖栽培作物的研究和生产,首次提出了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大棚覆盖以及薄膜在鸡舍防寒、渠道防渗等17项农牧业方面的应用,同时附上了他设计的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的图纸。
  
  他得到了国务院各部委的支持。他设计的晋阳型塑料大棚,比日本最省钢材的17种同类型的大棚还要节省。可惜的是,那时,中国还没有申请专利一说。
  
  同年,他开始了“塑料大棚万里行”推广活动,足迹遍及29个省、市,培训人员500万人次。此后塑料大棚在中国开始普及起来,时至今日,塑料大棚已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发动作物栽培的革命
  
  1977年,赵鸿钧写的《农用塑料大棚》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也是中国的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介绍这方面内容的书籍。
  
  其封面被放大后,在王府井书店橱窗内展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都是从这里才知道塑料薄膜也可以代替玻璃盖起温室种菜,日本人也是看到这个封面后才说:“看来中国人利用塑料薄膜种菜的战役是打响了。”
  
  该书还第一次介绍了“悬梁吊柱”大棚,并附有图片。在后来的20多年里,这种棚型成为了中国各地农民使用的薄膜大棚的主要形式,推广速度之快是难以想像的。
  
  到1980年,赵鸿钧推广的大棚占到了全国的80%。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项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千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北方居民的吃菜问题,同时,把中国作物的栽培极限大面积向北推移。
  
  据赵鸿钧讲,特别让他感动的是贾庆林同志对他事业和生活的关心。
  
  还在1983年10月,时任太原重机厂厂长的贾庆林听说塑料大棚之父赵鸿钧的家就在该厂宿舍,他便专门去看望赵鸿钧,问长问短,关怀备至。贾庆林到他家时,正值科学出版社给赵鸿钧寄来《塑料大棚园艺》第二版的校样,贾庆林看到后非常高兴,认真地阅读了书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贾庆林说:“塑料大棚解决了我国城市居民冬季吃菜问题。”看到赵鸿钧家的住房很拥挤,他马上着手解决住房问题。
  
  “他应该申报世界和平奖”
  
  赵鸿钧讲,为人类谋福利,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是他从事塑料大棚研究的根本动力。
  
  在推广薄膜农业技术的同时,他积极著书立说,仅1978年前就出版了《农用塑料大棚》、《塑料温室与蔬菜栽培》、《塑料大棚园艺》、《前进中的我国塑料大棚园艺》等专著,这是中国最早和最权威的塑料大棚专著,也是世界薄膜农业宝库中出版较早的几本专著,奠定了中国塑料大棚农业薄膜覆盖的理论基础,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引用。
  
  他目前仍在撰写200万字的以薄膜覆盖为主的《中华蔬菜塑料大棚园艺》,同时进行双膜(地膜覆盖加小拱棚覆盖)提高太谷山药产量和品质的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有关薄膜农业的会议。
  
  日本的内海修一、西班牙的瑞卡多、荷兰的威姆等专家建议赵鸿钧申报世界和平奖,因为他为那么多人的生活安康作了卓越的贡献。
  
  可是,一位熟知赵鸿钧的人说,这样一位科学家,在国外都享有很高知名度,但在国内却少有人知,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惠及亿万人的赵鸿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