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物 > 元朝重臣:炒皇帝鱿鱼也能理直气壮

元朝重臣:炒皇帝鱿鱼也能理直气壮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8W 次

苦学成才
  
  金末元初理学家许衡从小就与众不同,和小伙伴玩耍时,随时遵守礼仪,进退有度。这种天生的气度,令人非常敬佩。7岁时,他随私塾先生学习章句,几乎过目不忘,以至于先生在他面前自愧不如。
  
  一次,他突然问先生:“读书为了什么?”先生随口答:“参加科举考试!”许衡追问:“仅仅为这个?”先生大为惊讶,无言以对。而且,每次先生讲完课,许衡都会刨根问底。先生自觉水平有限,对他父母说:“令郎聪慧过人,不同凡响,日后的成就必将超过他人!我已经无法当他的老师,你们另请高明吧!”许衡的父母一再挽留,都没有留住先生。不料,后来请来的两位先生都复制了第一位先生的言行。有个道士看见许衡,对他父母预言:“此儿气骨不凡,当谨视之,异日名冠天下。”
  
  十几岁时,许衡更加“嗜学如饥似渴”,但因时逢乱世,家贫无书可读。为解决生计,许衡跟舅舅到县府谋职。当时,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而许衡的工作正是催讨赋税。他长叹:“百姓已经苦不堪言,我不能再为虎作伥!我不干了!”
  
  回乡路上,许衡在一个熟人家里发现了一本皇室文献《尚书》,大喜过望,请求在熟人家借宿,把《尚书》完整抄录下来。他还精心研习,按照书中的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后来,他又找到解说《周易》的权威读本,更是喜出望外。即便在兵荒马乱的逃命途中,许衡照样“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一次,众人走得口干舌燥,正好看见一棵硕果累累的梨树,便争先恐后摘食,许衡却端坐在树下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他说:“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而摘取,不可!”那人笑道:“现在是乱世,这棵梨树没有主人!”许衡道:“梨树是没有主人,但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由此,许衡的才德美名不胫而走。
  
  躲避战乱期间,许衡因祸得福,结识了名儒姚枢等人,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程朱理学的著作,收益很大。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等,无所不讲。许衡总爱劝导别人:“天下不能没有纲常伦理。即便位高权重的人不践行,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必须践行!”在日常生活中,他既是提倡者,更是践行者。他坚守清贫,亲自躬耕,没有粮食就吃杂粮,“处之泰然”。即使偶尔有点儿闲钱,许衡也会毫不吝啬地分给族人和更清贫的学生。别人赠送的东西,只要不符合礼仪,许衡都不接受。
  
  姚枢被忽必烈征召入秦中(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时,把房子留给许衡居住,许衡坚决不接受,只答应替他看守房屋。在许衡的教化下,连他的书童都受到影响。姚枢家的庭院里有水果成熟到腐烂坠地,书童都目不斜视,不据为己有。许衡还倡导乡亲们一定按照礼仪进行丧祭娶嫁,因此成为当地道德礼仪的楷模。
  
  两炒鱿鱼
  
  在姚樞的大力举荐下,许衡被忽必烈征召为京兆提学(相当于长安地区的教育长官)。此时,秦中的年轻人刚从繁重的兵役下解脱出来,想要好好学习,正苦于没有名师教导,听说许衡来了,人人都来这里学习。郡县还为此建了学校,民风因此大变。忽必烈率部南征后,许衡受到蒙古族部分高官的忌恨和刁难,于是愤然辞职还乡。秦中学者们舍不得许衡,送了一程又一程,才恋恋不舍地分手。
  
  忽必烈在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即位为元世祖后,问身边人:“朕想找个像唐朝魏徵(现作魏征)那样的人,卿知道吗?”对方答:“敢于冒犯皇上来谏诤的人,只有许衡!”许衡再次被征召到大都。
  
  许衡入朝后,与姚枢一起侍奉元世祖。他们志同道合,都主张治理天下必须“以义为本”,决不能急功近利,由此招致大权在握的另一名大臣的忌恨。那名大臣企图将许衡和姚枢调离元世祖身边,便奏请元世祖把他俩调往东宫辅助太子。元世祖果然中计,授予许衡国子祭酒(国立大学校长)一职。许衡满怀喜悦到任后,才发现自己是个光杆司令,国子监只是块招牌,还没有学生。许衡心凉了,以患病为由,辞归故乡,开馆教授家乡弟子。
  
  必行汉法
  
  后来,元世祖任命安童为右丞相,希望许衡来辅助他,于是把许衡召回京师。安童素来倾慕许衡的名声,亲自到行馆拜谒。与许衡一番畅谈后,安童对许衡更是佩服,回家途中对左右说:“你们认为我与他相差多远?不是差几十几百,而是差千万里远!”
  
  许衡奉诏参与中书省政务期间,经过深思熟虑,上疏五条治国纲要。比如,把“必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即立国要以中国历代所行的汉族各项制度为本,因为“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等。元世祖大加赞赏,全部采纳。
  
  数年后,许衡奉诏与他人合作,制定朝廷礼仪制度。制成后,元世祖亲自审阅,非常满意,又令他制定官制。许衡参考历代官制体系,削减了一些临时增设或旁设的机构,理顺了上下隶属关系,制成图样上奏。由于官制改革涉及贵族利益,遭到许多贵族的反对。有人吓唬他:“政体改制是件大事,尚书台和中书省官员都是宗亲大臣,如果得罪了他们,只怕你会大祸临头!”许衡不为所动:“我论述的是朝廷体制,与个人何干!”此人把这番话告诉元世祖,元世祖完全支持许衡:“许衡说得对,我完全同意!”
  
  愤然辞职
  
  不久,权臣阿合马被任命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领尚书省及六部,权焰熏天。一些大臣阿谀奉承,小心翼翼。许衡却从不摧眉折腰,还在议事时与阿合马针锋相对,正气直言从不让步。不久,阿合马的儿子被拍马屁的大臣举荐担任枢密佥院官,朝臣们为明哲保身都随声附和,唯独许衡坚决反对。许衡提醒元世祖说:“朝廷大权集中在兵、民、财三个方面,现在阿合马掌管民财,他的儿子又掌管兵权,这万万不行啊!”元世祖问:“您是担心他会谋反吗?”许衡答:“即使不谋反,父子俩总管国事也不符合道理呀!”
  
  阿合马得知此事后,当面斥责许衡:“我看你才是真正的谋反者!”许衡不屑与他争执,转身离开。阿合马由此怀恨在心,极力举荐许衡到中书省任职,好找个机会陷害他。许衡识破了阿合马的阴谋,极力推辞。
  
  有一次,趁着跟随元世祖巡幸的机会,许衡上疏弹劾“阿合马专权同上、蠹政害民若干事”。由于元世祖偏袒阿合马,许衡便以病重为由,请求不再参与朝廷机务。元世祖觉得愧对许衡,诏令许衡的儿子入朝为官,又请许衡举荐能替代他的人选。许衡说:“陛下用什么人,臣等只有权利议论此人是否贤德。如果要授予官位,就应该看陛下的心意。微臣如果举荐替代者,岂不是有以私惠取悦他人之嫌!”元世祖拗不过他,同意他辞职。
  
  太学育才
  
  几年后,许衡又被元世祖召回,担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元世祖亲自挑选出一批蒙古族子弟交给许衡教育。许衡欣然从命,招来十几个弟子做助教。他以身作则,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辞一定符合义理才说出口。他奉行“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施教原则,对这些年幼的蒙古族子弟视如己出,除了教他们熟读诗书,还教他们学习各种礼仪和算术,让他们“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这些孩子彬彬有礼,“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
  
  阿合马对许衡一直耿耿于怀,见许衡在国子监干得风生水起,十分忌恨,故意设法陷害他,使国子监经常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许衡看破了阿合马的险恶用心,为了让国子监更好地生存,强烈要求辞职。元世祖为此征询某重臣的意见,重臣答:“许衡教育人才颇有章法,学生们现在跟随他学习,以后必将成为人才。许衡的去留关系到朝廷政体,陛下不能让他辞职!”许衡得知后,态度异常坚决,再次递交辞职报告。元世祖无奈,只得同意。许衡辞职后,一些大臣请求留住许衡的几个弟子为助教,以保持许衡制定的教学规矩,得到元世祖批准,算是弥补了许衡离开的遗憾。
  
  制定历法
  
  是金子总会发光。元朝一直沿用金朝的《大明歷》,由于此历法不够精确,元世祖诏令制定新历。重臣认为一般历家只知历数不知历理,应该让理学家许衡来主持这项工作。于是,许衡又被召回京师,与郭守敬等人合作,研制新观象仪。
  
  之后,许衡参照旧有历法,剔除其中错误,历时4年终于制成新历。元世祖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日,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比世界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早出300年。
  
  因病情加重,许衡再次辞归,回家不久,已是病势危急。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家祭当日,“雷电大风拔木”,许衡强拖病体,一丝不苟地完成了祭奠礼仪。祭奠结束,许衡吃完祭品,溘然长逝,终年73岁。噩耗传出,当地人不论贵贱少长都拥到许衡家拜哭。“四方学士,不远数千里拜”。
  
  作为一代名师,许衡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言语如春风般温暖,即使和孩子们说话,都会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他不论在何处讲学,“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这些学生跟随许衡学习后,几乎都学有所成,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1313年,元仁宗诏令把许衡与孔子并列享受庙廷祭祀,同时设立“鲁斋书院”以祭祀许衡,并赐良田做祭祀的经费。
  
  许衡虽时运不济,接连遭逢权臣的陷害,但是,他坚守正义,以屡炒皇帝鱿鱼的胆色来维护儒学和自身的尊严,以高尚的品德言行深受世人推崇,同朝高官心悦诚服地称赞他:“先生,神明也。”后人更将其誉为“元朝第一人”。由此可见,人在官场,只要心底无私,光明磊落,那么,他即便炒皇帝的鱿鱼,也可以理直气壮!

元朝重臣:炒皇帝鱿鱼也能理直气壮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