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人物 > 市井大导冯小刚

市井大导冯小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7W 次

1997年,《甲方乙方》让冯小刚一战成名。
  
  不管怎么说,接下来《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一路走下来,既没让咧着嘴等笑的观众失望,也没让张着口袋等搂钱的投资商失望。“冯氏幽默”至此成了他最大的资本。而就在人人都期待他下一部找乐大作的时候,冯小刚华丽一转,拍了个《夜宴》。虽然最后票房劲收1。5亿,但砖头也一并收了不少。有人说他堕落了,有人怀疑他秀逗了,还有人说他没事非得给自己较什么劲,拍一悲剧就能证明什么了?
  
  然而冯小刚是个明白人。他要票房,其次才是好玩;他要群众基础,但现在或许更要国际投资商知道他的名头;他也想得奖,也想被学院派承认,也想证明自己不光是会讲好玩故事……
  
  如果说他以前给大家讲了不少好故事,那么现在,或许他更愿意说的,是他想讲的一个故事。
  
  从文艺片到“中式大片”
  
  在冯小刚的导演生涯中,不论是文艺片还是“中式大片”,人们都固执地认为,这不是他们所知道的冯小刚的本来面目。
  
  而多数人对冯小刚的认识,是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的。
  
  在这之前,估计很少人知道,冯小刚还拍过不少文艺片,诸如《大撒把》、《永失我爱》、《一地鸡毛》等等。然而,这些片既没有让他成名,也没有在他成名后被人们想起来。或许是《甲方乙方》所开创的“冯氏贺岁喜剧”太过浓烈,所以深入人心。王朔的京味台词,葛优冷面笑匠式的幽默,加上冯小刚全心全意讲好一个故事的努力,让他的贺岁片十分像贺岁片—热闹,有巨酷并且能迅速流传的台词,有起因经过结果的完整故事,再加一点夸张的艺术效果。正如冯小刚自己总结的那样:“贺岁片有两性,一是传奇性,一是人民性。”冯小刚把这两点玩得滴溜转,诸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甚至也可以包括《天下无贼》,都被人奉为经典。
  
  当然此种经典,并非是让人看完悲天悯人思考人性的彼种经典。冯小刚的这些片,最常被人拿来“解闷儿”。看了一遍两遍十遍,还是能被已经烂熟的台词逗得乐起来,这就是属于冯小刚式的经典。里面的台词,基本人人都能来上两段。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
  
  “做人要厚道。”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而诸如《大腕》里那段著名的精神病患者白日梦—“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带,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不行最少也得四千平方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有花园,楼里有游泳池,楼里站一英国管家,戴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MayIhel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周围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方米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二千美金吧?)二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二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二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简直可以说是冯氏喜剧的代表所在:有理有据,一气呵成,又拽又贫可又句句触摸现实,你当笑话听完了,回头一想,嘿,现在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这也正是冯小刚式的轻喜剧魅力。许多的小情节都直接来自现实经历,正如他的朋友孙健君说:“他是一个拿来主义大师,他的后期很多信息来源于饭局,饭桌上的点滴都被他像海绵一样吸收了。”先取之于小圈子流传,然后被他夸张夸张删删改改搬上荧幕,再又重新回流到大众之中。这种把一个故事讲得有趣,是许多学院派导演不愿意做的事,原因是“太俗”。内容市井、结构平庸,不是每个学院派都能放下身段,而属于“院外那派”、文宣队出身的冯小刚,恰恰没有这种姿态上的束缚。
  
  《夜宴》的“宴”
  
  当被人们定性为市井派喜剧大导演的冯小刚,有一天突然拿出了一部《夜宴》来,无法不让人大跌眼镜。显而易见,《夜宴》绝不是公认的“冯氏”路子的电影。能拍这样片子的导演不少,而牺牲一个能替大众找乐的导演,去换回“艺谋第二”、“凯歌第二”,在人们看来是大大不值得的。所以骂的人多,但《夜宴》6000万的宣传费也不是白扔的,人们很好奇,这个看来完全和文艺搭不上边的北京顽主,会拍出怎样的“东方哈姆雷特”来。
  
  《夜宴》票房最后收了1。5亿,冯小刚对这个结果很满意。除此之外,他对自己拍的这部电影本身,也“觉得拍得非常满意”。
  
  但除了这些满意之外,冯小刚一早说过,“这个故事没打动我。你要被打动,也只是技术上能被打动。他们那里头,包括那些事,都离你八丈远”。不如说,他拍这部片,纯粹是出于职业道路发展上的需要。《夜宴》投资1500万美元,创作团队一出手便是袁和平、叶锦添、谭盾;里面章子怡、吴彦祖、周迅、葛优等等大腕云集,国际、港台、大陆高中低层一网打尽;台词极其文艺化,故事则完全是哈姆雷特中国版。
  
  有人说,《夜宴》完全是奔着奥斯卡去的。对此,冯小刚不置可否,但对于拍《夜宴》的动机,他直言不讳:“《天下无贼》其实就脚离地了,那不是脚站在地上的故事,《夜宴》脚更不着地了。把这些都弄完了,回头再弄那些,他才不轻视你。”
  
  换句话说,《夜宴》只是他拿来作证明的东西而已:一是证明给那些国际投资商看自己操控大成本商业片的能力,另一面则多少有所私心的,想证明“自己不是仅能搞喜剧的料”。之前《温故1942》的流产,或许对他多少有所触动。仅仅在本土市场的呼风唤雨,已经不能再承载他更大的想法。
  
  浑不吝
  
  冯小刚说,《温故1942》是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刘震云的这部小说,讲述了1942年河南灾荒,上千万难民向西安逃难的过程。冯小刚很喜欢这部小说,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灾难史”。早在1994年,冯小刚就开始游说刘震云将其拍成电影,而直到2000年,冯小刚才拿到改编权。要拍的话,光投资就得上亿,就在他准备把自己靠贺岁片积累下的投资商信任度全押上的时候,电影没有通过审查。心灰意冷的冯小刚转而投入《夜宴》,据说当时冯小刚一度推掉许多圈内的聚会。对于一向将社交当作自己灵感来源的他,可见打击之大。外部条件的障碍,或许激起的更多是他扫除障碍的决心,其中拍《夜宴》大概也应是举措之一。
  
  这多少有点他身上的“浑不吝”味道。当年王朔的书里把这词一用,大家就都开始学会“浑不吝”起来。所谓“什么都不怕,一根筋愣到底的主儿”,这词也是大小媒体总爱拿来形容冯小刚的。冯小刚脾气坏大家都知道,记者招待会上指着鼻子骂记者也不是稀罕事。早先叶京一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又让人们重新把冯小刚和王朔搭上了关系。“冯裤子”是不是冯小刚暂且不谈,但王朔给他的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曾经冯小刚写王朔,一开头就是“抬头望见北斗星”,王朔身上的“痞、狂、浑不吝”,在冯小刚身上也烙印至深。除此之外,“现实”也是他的特点之一。对于自己的电影,他的第一要求是票房。从拍贺岁片火暴以来,他一路就“没拍失手过”。所谓的没失手,指的就是票房大收。所以曾经拍《天下无贼》时,冯小刚本想请姜文来演男贼,因为觉得他能把人演得特坏,但在此基础上又能演好。如此之下,票房肯定有保证。而姜文彼时正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对他说,“如果要合作,你得等”,并劝他:“你得允许自己拍砸一次,就是把肩上的担子卸下来,又怎么了?”
  
  不过冯小刚仍是放不下:“总觉得把片子拍得难看,是件丢人的事情。”
  
  没了《温故1942》,冯小刚又开始尝试《集结号》。在釜山电影节放映时,他说自己很担心最后效果会如何,而“看到观众流泪了,于是放心了”。对这部已在全国公映的大片,有网友评论:“主题还是不错的。但冯小刚就是个一流喜剧导演,其他片子,基本上三流。”然而时间和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冯小刚又一次告捷。

市井大导冯小刚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