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社会 > 送的不是礼

送的不是礼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7W 次

我们中国人对他人好,一是请他吃饭,二就是送他礼。
  
  过去大户人家,逢年过节送礼是列单子的,礼品按轻重一字排开,重点户还附上礼单。现在人送礼,都在一家之主的心里。社会关系因送礼而润滑。
  
  家人关系、长幼关系讲责任,对回报的期望值低;熟人关系讲人情,越储存越多;生人关系讲契约,讲对等原则。但鉴于送礼价值的模糊性,斤斤计较是难免的。
  
  送礼不是零和游戏,一方得到了另一方就失去了,你来我往相加并非1+1=2,而是3或更多。增加是那份人情,是情感记忆。但送礼通常是不对等的,你送了我没还,或你送的多我还的少,于是就形成人情债。你收了礼觉得亏欠,替人办事,替人消灾。
  
  中国人爱分自家人、外人,或熟人、生人。熟人就是能“吃”的人,搞关系就是把生人焐成能“吃”的熟人的过程。所谓“吃得开”就是能“吃”的熟人多、关系广。搞关系,就是把生人变成熟人,把外人变成自家人的过程。
  
  中国的关系,可粗分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情感性关系讲责任、温馨、家族,工具性关系讲公平对等,但多数状况是说不清的混合性关系,尤其当权力介入之后。
  
  在当下的职场、商场、权力场,就是拼关系。于是权与钱交易,权与物交易,权与性交易,远比送礼来得赤裸裸。拼爹就是拼权力,有一个管事的爹,顶得上送十次百次礼。
  
  送礼变成了经济学那样的“学问”,讲投资回报,讲交叉持股,讲资源互补。但尴尬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本来是那点意思,没办成事,最后成了不好意思,就变成人情债。人情债也是债,迟早要还的,你不还,小心有一日捅到中纪委或挂到网上去。
  
  还是最好别把送礼当“学问”以保持自己的单纯性、民俗性。
  
  我怀疑中国式的红包文化就潜藏着行贿的种子。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不是“行贿”,以图将来对自已好点?红包文化奠定了孩子长大后社会的行贿文化。不像圣诞礼物,那是神的祝福,不在礼物轻重,而在意义。
  
  中国的困境是,人们在网上谴责腐败,可很多时候是我们腿先软了,以为不送礼办不成事,不送礼心里不踏实,比如求职,比如住院,比如上学,比如孩子分班。
  
  在送礼日渐工具化、物质化、利益化的今天,人们为礼所累,为礼所困,礼厚情薄。
  
  我们正远离送礼的本意。让人情的归人情,重归中国传统送礼之美。

送的不是礼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