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社会 > 年终奖那点事儿

年终奖那点事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8W 次

年终奖既是职场的规定动作,又带有“潜规则”色彩,总是岁末年初的例行口水。人们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普遍情
绪。

高年终奖挑动神经

  年关逼近,一条“一汽大众发放相当于27个月工资的年终奖”的传闻让人们无法淡定。

  “没有传得那么夸张,但确实比往年多。”小李告诉新民周刊,他是一汽大众生产流水线的操作工,已经工作了10年,每个月基本工资2000多元,另有各种津贴和奖金。他今年拿到了4万多元年终奖,折算下来相当于20个月的基本工资。

  小李家中几代人生活在东北老工业区长春,他和很多汽车城子弟一样,从没料到习以为常的福利会激起千层浪。当地大型车企和上下游产业的工人都聚居在汽车城,公交车要开好几站。除了全市供给的暖气,这里的居民还能享受厂区特供的24小时热水。每天早晨和傍晚,班车准时接送厂区的孩子们去市中心的中学上课。虽然月薪不高,但各项福利和丰厚的年终奖让车企工作在当地被视为“金饭碗”。

  “牛市”让员工多收三五斗米,这对大型国有或合资车企员工来说是个惯例。同样名列前茅的民营车企员工却往往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

  汽车行业年终奖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性,而“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并不只是在车企发生。这也使得年终奖成为如此挑动神经的一个关键词。

排名五花八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在确定本年度单位会发年终奖的受访者中,17.5%的人的年终奖在3万元以上,24%的人的年终奖在1万-3万元,也就是说超过40%的员工年终奖过万。但某人力资源网站公布的《2011年终奖调研报告》显示,85.9%一般员工年终奖金额在1万元以内。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人无所适从,有时互相矛盾的榜单让他啼笑皆非。

  另一则某人力资源网站发布的“2011各大城市年终奖排行”在国内知名网站流转,该机构对国内26个城市的企业员工人均年终奖进行了排名:北京5008元、上海4874元、深圳4611元、广州4486元、杭州4270元……虽然数字看上去很精确,但各地年终奖的接近程度显得很“不自然”。不少年终奖“被平均”的人自嘲又“拖了后腿”。

  除了地域排行,以行业划分的年终奖榜单也铺天盖地:证券业,中层20万~80万,员工5万~20万元;银行,中层15万~50万,员工4万~8万元;生物医药,中层10万~30万,员工1万~10万元;地产,中层10万~20万,员工5万~8万元;制造业大型上市公司中层8万~20万,员工2万~5万元……

  交大东方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慧圣咨询董事长颜世富表示:“这些统计用的都是平均数概念,从人力资源专业角度来看并不合适。企业薪酬一般以中位值衡量,比如某个行业有100家公司,以薪资水平从低到高排列,第50家的值就是中位值。平均数有误导性。比如去年内地上市公司高管年收入最高是1000万,最低是1.2万,平均就是500多万,但这个数字掩盖了真实情况,去年上市公司高管收入中位值只有40万左右。年终奖也一样,拉高平均数的高收入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处于平均数以下,自然会感到不平衡。”

  颜世富解释说,网络上很多公告的数字未必准确。各种机构公布的薪酬调查排名差别很大,而官方不太会轻易公告这些数字。着名咨询公司出的薪酬报告相对比较准确,但要卖很高价钱。比如美国美世咨询每年会出薪酬报告,但从不会随便公告,因为薪酬调查是咨询公司一项重要业务。

  各种五花八门的年终奖排行和比较放大了人们心中的失衡,但既然这些数字本身未必靠谱,又何必为此轻起波澜?

年终奖暗战

  年底,各种有关年终奖的传言就像一个报数比赛,一浪高过一浪。前阵子微博上某私企老板“透露”,公司年终奖拿得最少的员工也有6位数。不时又有传闻明星老板送手下员工奔驰车、房子,连前台小姐也能得到80平方米居室。一些企业会在合适的时间出面辟谣,另一些干脆暧昧地玩起文字游戏。

  中国四达首席顾问于洋表示,企业给员工发放高额年终奖有几种考虑,既是为了提高了员工满意度,也间接满足了客户的更高需求,这是一种隐性收益。

  同时,年终奖也成为了企业的一种炒作手段。企业通过发放高薪消息在市场上营造人才竞争的态势,吸引了高端人才加入,也提高人才竞争壁垒,变相提高竞争对手的用人成本,把一些小企业挤出市场。

  “即便一些企业财力有限,也要把发钱的动作做得更艺术。”从组织行为学来看,薪酬是调动积极性的工具。“为什么发年终奖?一是奖励员工今年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保证员工来年继续为我卖命。所以企业会考虑什么样的激励最有效果,年终奖是形式和内容整合。”

  于洋介绍,一些企业让优秀员工在经销商大会上走红地毯,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尊荣。也有些企业通过让员工和老板对话,老板亲自发红包并点评员工当年的工作,让员工感觉备受重视。“有些私企老板年底干脆把现金堆了一屋子,让销售人员自己搬,令员工对领奖的印象深刻。”

  除了物质激励,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激励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年终旅游、培训早已不新鲜。“有些公司把旅游和游学结合。组织核心岗位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去美国哈佛走走,培训几天,既旅游又学习了新知识、新理念。交大读EMBA每个人需要40多万元,国企肯花钱投资人力资本,有时候一个班几十个都是同一个企业的。”颜世富表示。

宁少一元,不缴八万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葛长银在网上发文,“请大家注意年终奖临界点,宁可少千元不要超一元。”他指出,发18001元比18000元多纳税1154.1元;54001元比54000元多纳税4950.2元;发108001元比108000元多纳税4950.25元;发420001元比420000元多纳税19250.3元;发660001元比660000元多纳税30250.35元。最悲催的是发960001元,比发960000元要多纳税88000.45元。

  人们开始战战兢兢之下开始研究合理避税之道。

不患寡而患不均

  和国企不同,大多数外企年终奖占年薪比例并不高。“外企实行打包薪酬,年终奖在年初就纳入预算,一般员工靠月薪过活,年底就发个双薪。但国企月薪偏低,员工对年终奖抱有很高期待。国企还有其他各种福利,比如有住房补贴、提供员工宿舍,因此整体用人成本会高过外企。”于洋表示。

  年终奖的厚薄正是中西方不同薪酬理念的折射。外企推崇即时激励,比如员工本月表现好,月底马上就做出物质激励。国企模式是长期有效激励,用很多隐性福利给予员工归属感,年底企业算个统账,给大家一些物质表达。

  “在外企的激励理念下,员工非常重视个人能力的展现,每个人就像一名特种兵,因为薪酬会根据个人绩效决定,而国企中庸之道强势,每个人就像一枚螺丝钉,收入相对平均,薪酬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绩效。”于洋表示。

  颜世富为宝钢、上汽等上海本地国企提供了10多年咨询服务,他认为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国企薪酬激励也在向外企靠拢。“过去在国企、事业单位,处级干部拿一样多的基本工资。现在宝钢、上汽会作岗位评估,给各个岗位按照复杂程度、重要性、辛苦程度、任职资格、经验要求、技能要求、文凭打分,重新按岗位价值大小排序,确定基本工资。工资中的浮动部分和绩效挂钩。央企要求全员绩效考核,只要你上班,就给你定指标,看你年底完成得怎么样。”

  “薪酬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除了跟绩效挂钩,地方国企薪酬要兼顾当地的政策和平衡。”颜世富表示,虽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薪酬主要由市场调节,但地方政府每年会发布工资增幅目标,大型国企会参考劳动局发布的指导价。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2011中国投资年会”上说,收入排在前20%的人平均收入和最低的20%相比,两项之比在中国是10.7倍,而在美国是8.4倍,在俄罗斯是4.5倍,在印度是4.9倍,在日本仅为3.4倍。而资料显示,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所以,人们对年终奖的戏谑和吐槽,表达了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普遍情绪。

年终奖那点事儿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