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社会 > 谁制造了教育恐慌

谁制造了教育恐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6K 次

在饭桌、在微博、在论坛,他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还较劲该为孩子多报哪个课外班,对所谓的“减负”措施不屑一顾。城市里的家长们看上去焦虑、烦躁,甚至心口不一。
  
  专家们说,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那么,这种恐慌从何而来?是谁制造了教育恐慌?
  
  9月,是传统的开学季,暑假的结束意味着新学年的开始。
  
  不过对中国无数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刚刚结束了“第三学期”,无论是“补差”还是“培优”,只有“暑”没有“假”,是这些孩子对暑假生活的总结。
  
  尽管早在2000年初教育部就颁布了严禁中小学利用假期补课的“禁补令”,而且每到暑假之前,各地教育管理部门都会再次重申,但谁都知道,学校内部的假期补课屡见不鲜。对这些“顶风作案”的学校来说,若说全是为了赚点补课费,多少是有点“冤情”的—校长的压力不光来自上级部门,还来自不同意校方“放羊”的家长们,在不少家长看来,不补课等同于不负责任。
  
  显然,对很多教师来说,这个暑假跟往年一样忙得不可开交。老师在家给学生开“小灶”是全国皆知的“秘密”,暑假期间,名校的名师一天早中晚连轴上3至4场补习班的课是家常便饭。实事求是地说,不少老师也常常是身不由己,方方面面托来的关系、家长的再三恳求,使他们根本无法在假期逍遥自在。
  
  如果说学校和在职教师的补课多少还有点偷偷摸摸的意思,那么,社会上的各类补课机构的火爆程度则是有目共睹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大大小小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暑期班人满为患,每场补习课结束,校门外接送学生的车辆常常造成交通拥堵。
  
  事实上,校外培训机构的周末市场的人气从来不输寒暑假。从形形色色的英语,被痛批、禁赛后改头换面的奥数,到语、数、外等主课的提前教授和同步复习,再加上钢琴、游泳等文体项目,从学前的准小学生到初三、高三的准毕业生,全年龄段、全系列、全方位、全需求,都可以在各种培训机构找到对应的课程。家长们的热切需求,使得中小学校外教育市场爆棚,使得这个行业的迅猛发展令人咋舌。据传,有主打“一对一”高端补习市场的培训机构正在迅速扩张,积极酝酿上市。
  
  如今,有关教育的种种,或许是当今中国最容易激发共同兴趣的话题,具体如择校、课外班、与老师相处,宏观如教育体制和最近出台的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异地高考。
  
  在饭桌、在微博、在论坛,他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还较劲该为孩子多报哪个课外班,对所谓的“减负”措施不屑一顾。城市里的家长们看上去焦虑、烦躁,甚至心口不一。
  
  专家们说,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那么,这种恐慌从何而来?是谁制造了教育恐慌?
  
  社会的镜子
  
  事实上,家长的焦虑和培训机构的逐利,像两只巴掌一样一应一和。
  
  网络上的家长论坛里,充满了家长们焦虑的情绪。未进“名校”的讨教如何进“名校”,进了“名校”的讨论如何培养特长、参加竞赛为未来升学加分。校园中的明争暗斗延续到了网络上。
  
  从理论上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的教育资源远比过去丰富,上大学比20年前容易很多。但现在的教育竞争反而比过去更加激烈。家长和老师都知道,过早的竞争和太大的学业压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大人们又不得不让孩子参与到这场竞争中。
  
  对于这样的怪现象,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钟文芳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学校内的事情是由学校外的事情决定的。”有专家指出,教育是社会的镜子,教育如果“脏”了,一定是社会不太“干净”。
  
  夏惠贤教授认为,如果深究教育恐慌的根源,必须追究到目前中国社会中就业竞争、社会保障、职业收入差距等等宏大的问题上。“家长担心孩子长大了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生活。家长的想法是,与其长大了吃苦,还不如读书的时候吃苦。”
  
  同时,夏惠贤认为,家长的攀比心态、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也让一些技术类学校、技术类工作受到歧视。夏惠贤认识的一位英国少年,高中时的志向就是考上大专,学一门自己喜欢的技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高级技术工人很缺乏,收入也不错,但舆论的导向并没有让家长们意识到这一点。”
  
  要改变职业观,就需要改变不同职业在收入和社会尊重上的差距,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社会环境。“如果有一天,大家觉得厨师是个不错的职业,清洁工也是不错的职业,那么教育领域的过度竞争,应该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钟文芳说。
  
  教育是社会的镜子,社会评价标准的单一投射到教育领域,就变成千军万马补习、考证、“拼爹”的教育怪现状。
  
  当一些家长认为学校和教师制造了恶性竞争的环境时,钟文芳替老师们鸣不平。由于工作的关系,她经常接触中小学教师,常常听到类似的故事:学校如果“减负”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家长就会不满,要求老师布置作业,或者家长自己在校外给孩子找作业做。“只有真正实现社会多元、生存平等,才有可能改变教育竞争的现状。”钟文芳说。
  
  少数家长则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这种畸形的竞争态势。
  
  “在家上学”是一种极端的选择,也不被现行《义务教育法》许可,但是中国的各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主动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一般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他们对学校教育不信任,认为自己可以在学校之外给孩子寻找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来自杭州的一对夫妻,正在考虑让4岁多的儿子“在家上学”。夫妻二人供职于大型企业,工作和多地迁居的经历,让他们“见多识广”,对社会和教育有着自己的认识。这位父亲认为,现在学校的教师素质太差,应试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不如自己在家教育。目前,孩子的妈妈准备辞职在家专职教育孩子,他们打算将“在家上学”计划实施到至少初中之前。
  
  大城市中,更多人则选择让孩子留学海外,近年来,中国小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发布的《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我国留学人数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20%的增长,2011年达到34万人的历史纪录,其中,本科生占留学生总人数的60%以上。
  
  应试教育常常被视为如今“教育恐慌”的罪魁祸首,很多人呼吁学习国外注重平时成绩和全面能力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摆脱考试指挥棒。多年的呼吁后,尽管某些地区已经通过自主招生、校长推荐等方式,向全面评价的方向做出努力,但考试成绩的地位在总体上还是难以改变。
  
  这样的现状看上去让人悲观,但教育学者岳龙认为:“教育恐慌”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社会公平的实现,这个阶段终会过去。岳龙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教育竞争也曾非常激烈,为了抢占优质教育资源,各种名目的考试压得学生透不过气。20年以后,教育竞争的压力小了很多。”

谁制造了教育恐慌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