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生活 > 随时分享,就地科普

随时分享,就地科普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64K 次

东边日出西边雨,南来北往人熙熙。人类的好奇与执着,成就了文明、科技。但想象的羽翼再丰满,也需要科学精神提供飞行动力。我们的科普信条是:从未被假象击倒,一直在追寻真相。
  
  NO。1
  
  「发朋友圈,忍不住?」
  
  也许现在发朋友圈是你闲着没事打开手机最重要的理由吧,那么请好好体会这种中枪感。相信你一定有在朋友圈围观、被围观或者转发分享文章的经历。但是,请认真想想,当你点击“分享”按钮时,是什么原因让你想要转发文章、视频或照片?只是因为好看吗?
  
  科普一下:答案似乎没这么简单。专家们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被试者被装上脑电波扫描仪器,随后向他们发问:“是不是愿意分享自己对喜欢的滑雪板或者喜欢的小狗的态度?”结果,那些“有话要说”的被试者在滔滔不绝地自由表达和分享信息时,脑电波和获得金钱与美食时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为了“说”个痛快,竟然放弃到手的金钱。
  
  人们分享观点、自由表达的欲望并不能被金钱“收买”,即便闲着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人们也更倾向于把话说出来。所以说,当你的多特币涨了,想起拿起手机拍一张发朋友圈是个正常的现象。
  
  NO。2
  
  「你是“垃圾人”吗?」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时有发生:一接到新任务就抱怨、地铁里被挤一下就恶语相向、对子女处处不满意、稍不高兴就大发雷霆、吃点小亏就怀恨在心……
  
  在网络上,这一现象更明显。《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遭遇网上人身攻击,76。6%的人感觉网上羞辱、谩骂等人身攻击现象普遍。
  
  你是“垃圾人”吗?不妨反思自己平时有没有以下表现:常因一点小事就火冒三丈,控制不住脾气;喜欢计较小事,纠结无关紧要的细节,进而找茬生事;看什么都不顺眼,很容易被某些话语、现象激怒;对很多人都感到不满,一言不合就翻脸。如果经常有,说明你该给内心来一场大扫除了。
  
  科普一下:“垃圾人”这一概念,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专家大卫●波莱提出的“垃圾车法则”。他认为,许多人就像垃圾车,内心塞满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就像炸药包,一不留神就会被引爆。他们身上的负能量不断堆积,需要找个地方倾倒,如果不巧被我们碰上了,垃圾就会倒在我们身上,殃及无辜,周围环境也会被他们“污染”。
  
  其实,愤怒本身并没有“原罪”,它还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每一次愤怒都是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机会。愤怒是一个信号,表示你遇见了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你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随便的发泄愤怒。
  
  NO。3
  
  「三岁看大有道理」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给这句话提供了一个注脚。
  
  科普一下: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其实在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基本成型了。小时候健谈的学生,成年后的智商比较高。不太健谈的学生,成年后缺乏主见,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不太擅长人际交往。小时候被老师评价为“性格冲动”的学生,长大后仍然外向乐观,快言快语,性格缺乏冲动的学生成年后往往胆小怯懦。

随时分享,就地科普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