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生活 > 微博时代你孤独吗?

微博时代你孤独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5W 次

伊薇特·威克斯,《花花公子》的前模特、好莱坞B级片女明星,在加州的家里孤零零地死去。一年后,老太太风干的尸体才被邻居发现,经法医鉴定死于心脏病。她没有孩子,没有宗教小组,没有任何直接的社交圈。在她死之前,没有给任何家人或朋友打过电话,而是在与通过网络找来的“粉丝”通信。在她死去的消息发布两个星期后,她就成了Facebook上的热门人物,16057个Facebook帖子和881条Twieet都在讨论她的死亡。
  
  老太太年轻时经常演恐怖电影。现在她的死成了新时代的恐惧符号:对孤独的恐惧。
  
  3月18日,一个叫“走饭”的女孩儿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几天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女孩儿叫马洁,“90后”,南京高校学生,2012年3月18日自杀。翻阅她过去的博客,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微博上求救,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
  
  我想紧紧抓住你的手,而不是我的鼠标。
  
  我寂寞得如同一只坏掉的马桶。
  
  我是不是失踪了,为什么你们都不在身边。
  
  世上只有一个我,是濒危动物,死了就没有了,可是依然不值钱……
  
  我们当然不能为她的死而指责互联网,但至少我们应该警惕,就情感慰藉而言,我们对于网络的期许也许太高——在她的微博里,不是没有人安慰她、鼓励她,只不过一句话所能给予的情感支持,对一个严重抑郁症的女孩儿来说太轻薄了。如果她当时寻求的是真实世界中真实情感的支持,会有什么不同的结局吗?
  
  孤独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体验到孤独袭来的痛楚。它可以是简单而表面化的,比如成为球队里最不可能上场比赛的球员,或者派对上永远坐在角落里的女孩儿;也可能是尖锐而剧烈的,比如失去了配偶或者亲密的朋友。
  
  有些人是天生的交际专家,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感觉到安全。而有些人则对孤独天生具有较高的耐受力,他们喜欢独处,在人群中反而觉得不自在。但是,作为天生的社交性动物,我们绝大部分人更渴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靠近一个人,被理解,被关注,被爱。
  
  社交网络的承诺
  
  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它与连接的人数和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你可能在高朋满座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婚姻会减轻一个人的孤独感,但前提是你的婚姻是幸福的,否则婚姻只会让你更孤独。信仰也会减轻一个人的孤独感,前提是你的上帝是一个抽象、温暖的存在。
  
  技术倾向于简化生活中一切复杂的事物。人类的关系丰富、复杂,需要技巧、精力和耐心才能处理。但在网络时代,我们最缺乏的是耐心,而最吝于付出的是注意力。所以,社交网络在扩大社交群体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际关系的扁平化和肤浅化。分手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能跟刷来的“粉丝”推心置腹吗?
  
  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等待回应的心态,像极了一个孩子想要得到大人的关注。孩子总是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兴趣,所以他们发明出想像的观众。人们在Facebook、微博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状态,就好像全世界都在倾听一样。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种种行为,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被看到”。在别人的目光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得到理解、关注与爱。为了得到肯定和印证,我们处处展示最好的自我。存在变成了表演——晒幸福的、晒恩爱的、晒豪车豪宅的……种种表演,一旦没有得到回应,就陷入巨大的失落或者焦虑之中。
  
  独处的终结?
  
  不久前,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女教授谢丽·图尔克在演讲中提到,有一次,她走进一家疗养院,看到一位失去孩子的妇女正在对着一个小海豹形状的机器人说话。这个机器人看上去像在看她的眼睛,听得懂她说话,很多人都在称赞这个技术很棒……

微博时代你孤独吗?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