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 文苑 > 找回表达的灵感

找回表达的灵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W 次

不久前,笔者一位在四川绵阳亲历了地震的朋友无意间讲了一则小事。全国大批救灾物资运到后,灾民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但是每天吃方便面喝矿泉水,一连多日,也让人感到难以下咽。台湾慈济会志愿者见此情景,立即组织了热饭热菜,免费提供给受灾民众。国内电视台记者前往采访,吃上饭菜的村民见到记者,喃喃自语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这让台湾志愿者们感到有些诧异。慈济会是台湾民间佛教慈善慈济事业基金会,既不属于任何党派,也不属于任何政府。显然,村民们内心想感激那些志愿者,但大脑里语言一片空白,找不到词,当话筒或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他们能作出的,只能是格式化的条件反射。
  
  语言是思维的符号。当语言贫乏的时候,符号稀少,思维也就凝结成了格式。我们在应对日常生活工作的事务中,语言短路、找不到词、不知道该说什么,随口不自觉地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是常有的事情。
  
  程式化的语言和思维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人云亦云,不假思索,千人一面,没有个性,见风使舵,毫无创新。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指出的:“我们的理性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我们的历史仅仅是时代的差异,我们的自我仅仅是面具的差异”。
  
  生活本身是五光十色的,我们为什么没词了呢?从外部环境看,这首先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过于强势的话语体系之中,不断地重复和灌输,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将体系的语言当成了自己的思维,大话套话张口就来。从个人的处境看,商业社会让人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向外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上,淡漠了人类向内心探寻生命动力的传统。此外,超强的网络信息,瞬间翻动的网页,更让人无心专注于任何深邃的思考。外在的强势话语程式,加上内在思维的苍白空洞,没词、匮乏、说空话、套话是不可避免的。
  
  为免于内心枯竭,语言匮乏,我们需要回归书本,重新找回对故事和联想偏爱;为了摆脱强势话语,思维定式,我们更需要读书,从中获取爱与生的热情和灵感;因为“好书是俊杰之士的心血,”(美国前总统胡佛语),因为“我们之所以了解人生,并不是因为与人接触,而是与书接触的结果”(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语),因为,“读书是开启我们思维活水的源头”。

找回表达的灵感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