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热读 > 哈雷百年传奇

哈雷百年传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33K 次

哈雷拥有5个特色迥异的车系,分别是旅行车系、软尾车系、VRSC车系、戴纳车系和运动车系,每个车系都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一个世纪以来,哈雷戴维森就是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代名词,而这一切,又正是美国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美国梦的象征,哈雷戴维森用摩托车代替了骏马,将美国200年西部拓荒史在20世纪成功续写了100年。哈雷戴维森精神支撑了“二战”后每一代美国青年的存在和梦想,而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也因此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是他们的——钢铁情人。

  由此,密尔沃基摩托车的形象在全世界车迷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狂热地忠诚于V型双缸驱动的机车以及制造它们的公司。于是哈雷公司一度被《福布斯》杂志提名为“年度最佳公司”及400名最佳公司之一,并且“哈雷戴维森”连续跻身于美国十大最著名品牌,与可口可乐和迪斯尼公司齐名。

  数以百万计的哈雷迷们,不但将哈雷戴维森的盾形商标贴在摩托车和皮衣上,更文在自己的身上,哈雷戴维森因此被称为“文在顾客身上的品牌”。哈雷的粉丝中也不乏名人和巨星,猫王、福布斯、施瓦辛格、侯赛因、巴列维、普京……

  多位美国总统都曾经参观哈雷戴维森的制造工厂并对哈雷戴维森的榜样作用赞不绝口。克林顿访问哈雷戴维森时赞道:“你们生产了激动人心的产品并将它销往全球”,布什也曾称赞说:“哈雷戴维森是美国企业家精神的杰出典范”。

  早期发展搭上顺风车

  时势造英雄。哈雷·戴维森也许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不经意就成为传奇性公司的企业。20世纪的历史本身塑造了这一传奇形象。在美国,整个20世纪下半叶甚至被称为“哈雷时代”。

  当然,奇迹原本也可能不会发生。20世纪初,全美国有300多家制造机车的公司。由威廉·哈雷和亚瑟

  戴维森兄弟俩共同创办的这家很不起眼的公司,在当年几乎被林林总总的同类企业湮没。

  1902年,哈雷和戴维森兄弟以法国DeDian公司出产的一种机车为基础,“拼”出了自己的第一辆机车。全部机件是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郊的一个汽车库里手工制作出来的。譬如,该车的化油器就是利用一个旧罐头盒改装而成的,汽油则是从隔壁的药店里买来的。经过千辛万苦造出的这辆机车,充其量也就是一部装上了引擎的自行车——最大时速不超过7英里(11公里多),连小山坡也不能爬。然而,制造者们却是欣喜若狂,第二年,他们就去注册了“哈雷戴维森机车公司”。

  改进这种机车的努力不断取得成功,不久之后就有了第一批买主。1905年,哈雷·戴维森牌机车在芝加哥举行的机车比赛中以19分2秒跑完15英里的成绩一举夺魁,从此声名鹊起。

  1920年在全球共售出2.7万辆哈雷机车。作为广告,哈雷·戴维森的字样开始出现在球衣、高领绒衫甚至妇女的外衣上了。这时,公司已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户,其中之一便是美国军队。不过到了大萧条时期,整个美国的机车工业差点全军覆没。在几百家生产机车的公司中只有两家——印第安公司和哈雷·戴维森公司——逃过了劫难而幸存下来。究其原因很简单——他们生产的机车的买主是美国军队和警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哈雷·戴维森再次搭上军火工业的快车,战争促进了这两家公司的发展。美国政府与他们签订了多宗数额巨大的购车合约,让他们为盟国供应军用机车,美军本身对机车的需求量也很大,以致在国内市场机车几乎绝迹。不过,头脑机灵且颇具远见的威廉·哈雷及早利用了他在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关系,获准在国内市场销售一定份额的产品。而其主要竞争对手印第安公司,为了追求利润而把产品全部供应了军队。最后哈雷·戴维森公司保存了其在国内的销售网络和品牌的知名度,而印笫安公司几年下来就被人们忘却了。

  无法无天的“天使”

  在战场上,哈雷机车与美军朝夕相处,已成为这些军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从战场归来后,年轻的美国军人突然觉得,自己曾经为之而战的所谓“美国理想”根本就不存在。现实中的美国,有的是令人生厌的说教和清教徒式的习俗,而且一切都彻底商业化,充满浓厚的铜臭气。他们在和平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便骑上机车奔赴新的战场,向“发了霉的美国社会”宣战。

  正是在1946年,被称为“地狱天使”的一支著名的美军航空兵大队被解散了,飞行员顿时全失了业。于是,他们穿上带有飞行员徽章的皮夹克,跨上军用哈雷机车,浩浩荡荡进城。“我们被出卖了。我们曾经是英雄,但如今谁也不需要我们了。”喝得醉醺醺又怒气;中天的军人进城寻衅闹事,惊醒了昏昏欲睡的美国社会,也使全美国人感到恐慌。

  一些政府官员称这些闹事青年为“不法之徒”,而美国机车协会公开发表声明,与他们划清界限,说这种流氓无赖在机车骑士中是仅占1%的一小撮。闹事的机车手迅即做出反应:第二天,他们的皮夹克上便出现了“不法之徒”和“1%”的字样,以示抗议。

  媒体也介入了。《时代》周刊在头版登出一幅大照片:一名酩酊大醉的青年骑在哈雷机车上,周围是一大堆空酒瓶。电影家们也抓住这个新形象,拍出了反映机车手生活的影片,片中的所有角色都骑着清一色的哈雷机车。

  哈雷机车,以其坚固的镀铬金属、炫目的烤漆、加大油门所带来的排气轰响,让战后迷茫的年轻人发狂,他们在哈雷那里找到了精神家园。为了与狂热、叛逆、不羁的风格相配,他们穿上印有哈雷标志的外套、毛边牛仔裤和粗犷的皮靴,身体文上哈雷的标志,纵马驰骋般呼啸而过。这副装备后来逐步完善,成为浓缩了激情、自由和狂热的一种精神象征,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哈雷迷。美国媒体都乐此不疲地报导全美四大机车俱乐部的新闻。

  哈雷机车与流氓、无赖、匪徒的形象纠缠在一起,把购车的其他顾客都吓跑了。于是公司领导赶忙与那帮人划清界限,但他们做得非常谨慎,以免得罪了自己产品的基本消费群体。再说,这帮机车骑士们总喜欢摆弄和改装车子,因而也帮了公司不少忙。譬如,在珍珠母颜色的喷漆中加入一点金属粉末,使哈雷机车呈一种特有的金属光泽,便是机车骑士们首先想出来的。

  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实际上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哈雷戴维森敢于生产已经部分老化了的产品。反正那帮非哈雷车不买的青年骑士们自己会去再做改进。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价廉物美的日本机车充斥美国市场时,哈雷·戴维森再也不敢故步自封了。

  本田、山叶、铃木和川崎四家日本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大量销售外形酷似哈雷,但重量更轻、价格更便宜、品质更好的机车。这一切再加上哈雷那不雅的声誉使哈雷的利润一落千丈。哈雷公司与竞争对手进行了近20年的苦斗,但产品的质量始终未获重大改进,甚至一度失去控股权。

  1981年,包括现任公司董事长杰佛瑞·布莱斯坦在内的30位高级经理人,把控股权赎了回来。之后,他们直接向美国总统行政当局呼吁,要求采取关税保护措施,挽救这家“美国传奇公司”。1982年,里根总统决定对进口机车征收高额关税,同时公司本身也全力以赴开发新型产品。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哈雷夺回了失去的阵地,重新获得了美国机车行业领先者的地位。1988年,公司已占有美国机车销售市场的54%。后来,里根总统更将此称为“真正的美国成功史”。

  1986年,哈雷公司的股票上市。从这年起,公司的利润平均每年增长37%。公司员工总数仅4700人,而年产机车达24.3万辆,况且其中几乎一半是每辆价值1.5万美元的重型机车。另外约有30%为豪华型高档机车,配有车载电脑和高级音响设备,这种车价值在2.2万美元以上。其余为体育竞赛用的轻型机车,每辆车售价也在8000美元左右。

  2003年,哈雷-戴维森迎来了自己的100岁生日。全世界哈雷迷为之欢欣雀跃,举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摩托车巡游。无论穿越欧洲古老的土地还是北美现代化的城市,鲜衣亮甲的车队都俨然一座流动的哈雷博物馆。

哈雷百年传奇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