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摘 > 视野 > 布什诺在1730

布什诺在1730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4W 次

一颗砍下的脑袋,不及一棵被砍断的树值钱。
  
  ——布什诺谚语
  
  2月在北部印度拉贾斯坦邦环游时,正值电影《阿凡达》席卷全球。在焦特布尔不远的村落布什诺的见闻,让我想起《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和那些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纳美人。
  
  塔塔两厢车从繁忙异常的焦特布尔出发,沿着巴利路往东南方向行驶。巴利路是在沙漠里开辟的道路,两车道,狭窄且颠簸。已近日暮,落日的余晖挂在天边。前方的目的地便是那个叫做布什诺的村庄,渺小,卑微。若不是当地向导的指引,你几乎不可能在地图上找到它。
  
  裹着头巾的锡克教司机皮特走走停停,要么是因为乘客们主动要求减速,围观长着螺旋状长角的黑背羚羊群——这些约一米高的小动物们在黑荆林、牧豆树林里游荡;要么是因为遇到“路霸”——在公路上拖着尾巴悠然信步的孔雀。
  
  布什诺村落形成于15世纪,那时附近的沙漠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干旱,一名叫杰布瑟瓦尔的村民得到启示:这场干旱是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规律而造成的。于是他提出了29条保护自然的黄金信条:不许砍树、不许杀害动物、在葬礼的火堆上不要用木头;其他的戒律包括清晨沐浴、不许吸食鸦片和大麻、不许饮酒、不要进行空洞无物的谈话。这些信条的追随者被称为“布什诺”——在当地语言中,意为29。
  
  也许是自然环境本身的恶劣,布什诺人严守杰布瑟瓦尔的戒律,十分珍惜眼前的一点一滴:他们把沙漠里的动物看成朋友甚至家庭成员,埋葬死去的羚羊,为它们立起石碑;据说当地的妇女和孩子还会喂养“孤儿”印度羚;树木在这里被视为圣物。如今,布什诺村落良好的生态环境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在1730年,这里却发生过一次悲壮的献身事件,俨然是《阿凡达》里为捍卫潘多拉星球而誓死反抗的纳美人的原型。
  
  那是塔尔沙漠酷暑的一天,热浪把空气烧灼成黏稠的浆体,一群穿着艳丽服饰、戴满黄金饰物的妇女在村口的耶里树下,用驼绒和山羊毛,织成印度特有的毛毯:杜丽。这些色彩瑰丽、图案千变万化的平织毯是沙漠里不败的奇葩。据记载,这里所有的纺织品的原料都来自植物、矿物甚至昆虫等纯自然资源。其中一位妇女便是年轻漂亮、有三个孩子的阿莫德芙。
  
  忽然,一支身着皇室服装的驼队浩荡而至。其时焦特布尔的皇室正在修葺皇宫,需要大量木料,布什诺人村庄周围粗壮的耶里树正是他们垂涎的对象。几名斧手抡起斧头准备砍树,阿莫德芙死死抱住树干,高喊着“一颗砍下的脑袋不及一棵砍断的树值钱”。
  
  “砍!”皇家官员赫然下令。阿莫德芙的头颅随之被砍下,这位年轻的母亲就这样死去。官员的做法激怒了布什诺的村民,他们一个个仿效阿莫德芙,誓死捍卫耶里树,直到血流成河,那一天被砍下的头颅竟有363个!王公最终被布什诺人的义举感动,下令停止屠杀,并以布什诺人的村庄为核心,建立起保护区,禁止砍伐或捕杀。
  
  回到眼前的世界,落日后的大漠气温骤降,汽车已抵达保护区的核心位置,司机示意我们停车步行。
  
  墨色,是大漠落日最后的余光,树影像是皮影戏的背景。树林里安静得有些诡异。沙土松软,缓步前行,偶尔听树梢上孔雀的啼鸣,随后是一阵“扑哧”的声响,一只接一只的孔雀从树梢向树林深处飞去。树林尽头,是现政府于1989年建起的一座神庙,用于纪念当年的屠杀。直到今天,砍伐树木及狩猎依然被布什诺村落严格禁止。
  
  当我们终于在暮色里找到那棵耶里树时,不由得对阿莫德芙和布什诺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以鲜血捍卫自然,以非暴力的抵抗换来王公的醒悟,一如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在圣树护佑下用弓箭匕首战胜人类的高科技。在布什诺人和纳美人身上,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同一种东西:对自然的敬畏。

布什诺在1730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