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杂志 > 

人与社会

 > 列表
  • 文明社会的产品是“人” 一个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产品是什么?是人。一个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是非常有素质的人,还是非常粗鲁的人,是很重要的。单纯的富裕并不足以使一个社会受到尊重。众所周知,犹太人很能挣钱,但犹太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被欧洲人尊重......

  • 首相当众撕讲稿 2018年9月,荷兰首相马克·吕特来到贫困省弗里斯兰,要在这里发表演讲,宣布他的新决定:凡是来到这里投资办厂的人一律免税十五年,政府还将启用资金修桥铺路。出发之前,他让秘书写一份演讲稿,公布自己的想法并征求民众的......

  • 别让离婚搅了局 某些明星爆出离婚消息时,大家都觉得难以置信,说这俩看起来不是挺好的吗?怎么突然剧情就转变了呢?不是突然转变,只不过他们的生活我们一直都不了解。徐克和施南生,在几十年前也是神仙眷侣,郎才女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两人看......

  • 为老不尊

    2020-09-01

    为老不尊 老人,一般都已归隐山林,在家安度晚年,不再成为社会的焦点。然而,这些年来,关于老人的新闻却是接二连三,网络上更是连绵不断。这些新闻大都是些负面新闻,不是公交车上抢座,就是排队加塞,不是年轻人扶起倒地老人反被讹诈,就是居民......

  • 理性的声音

    2020-08-29

    理性的声音 经常有德国人问我,最喜欢德国的什么?如果只让我说一样,那我的答案是,德国的知识分子。德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很独特的团体。他们很少趋炎附势,也很少加入万众的狂欢。他们和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触动了他们底线时,他们会......

  • 有教师补课一个暑假可挣百万 假研修真补课教育部门规定,公办学校不得在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然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校内补习班竟顶风而上。家长称,因为今年初高中升学率位居武汉市倒数位次,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部门认为教学成果是靠时间+汗水......

  • 规则和制度遏制人性的阴暗 据说盗墓一般要两个人,比如打一个洞,其中一人下去取珠宝玉器,另一人在上面用绳子拉上来,但一开始,经常发生了拉绳人见财起意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最后行成......

  • 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八千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两千三百多个世界名牌呢?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

  • 一定要坐位子吗? 有时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地铁或者公交车门一打开,乘客就会一拥而入,然后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想着去占个座位,结果,由此导致的争执和纠纷层出不穷,大打出手也是隔三差五的新聞。每当看到乘客争先恐后,用足力气,费尽心机地去抢座位,我......

  • 不讲“人情味”的荷兰人 一家人也说两家话在我工作的那个驻外办事处,约翰内斯是唯一的荷方雇员,他待人亲切和善,处事礼貌周到,是大家公认的暖男一枚。可是一次家庭聚餐,却颠覆了我之前对他的印象。那是我们第一次去约翰内斯家做客,不料抵达时却不见......

  • 击碎无所不在的尺 到处是尺。尺度要人命。身高是尺,因为它赫然列在征婚条件的前几行。体重是尺,因为它和很多人的自我形象密切相关。排名是尺,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省内校内班内,都是你的资格和位置的标杆。然而,设立尺的那个人是谁?人们已......

  • 一针见血

    2020-08-19

    一针见血 盐城祖孙三代守陵七十余载,为二百五十八位烈士找到亲人。——在江苏盐城庆元村,从卞康全的爷爷开始,到父亲,再到他自己,卞家祖孙三代人守護着五条岭烈士墓,七十多年不曾离开。几乎每一天,卞康全都会接到来自各地的......

  • 预他人之错,防无心之失 在德国乘车,为我服务的司机是一位银发老者。他开车非常稳健,哪怕夜半出行,街面空无一人,依然一丝不苟,慢到我觉得自己坐上了树懒闪电的车子。某个下午出去办事,开到一个巷口,刚要转进去,忽然两个小男孩追着一只流浪猫冲出巷子......

  • 传染的忙碌感:人们为什么走路越来越快 1。我越来越觉得,只有在差异中人类才能找到情感的沟通和位置的平衡。——电影导演贾樟柯2。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伊朗谚语下次你走在街道上,请留意行人的脚步。......

  • 为什么还有人要去当乡村教师 我爱他们。这是我唯一的理由。之前上了一课,叫《幸福是什么》。课前我们讨论幸福是什么。孩子们说,幸福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一顿饭。那时候我特别诧异,我就问,有多少孩子的父母是常年在外地打工的,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举起了手......

  • 上大学是一笔高回报的投资 我们发现,社会上有一股奇怪的风气,一些专栏作家、博客作者、智库专家等,他们在文章书籍和演讲里,宣称很多人其实不用上大学,大学生太多了。多么奇怪的观点呀!因为已经有经济学数据充分证明了读大学的好处。例如,据2014年纽约......

  • 手机为什么让人停不下来 我打开微信,原本只是想消磨几分钟,可是当过去了一个小时之后,我发现我的手指仍然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在过去,人们浏览网页时需要点击翻页并且等候片刻才能进入下一页,然而现在所有的应用软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抖音都不是......

  • 一摸方向盘就性格突变的人 有的人平时性格温厚随和,可一旦开起车来,就像变了一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左冲右突,还对其他驾驶员爆粗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开车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堵车、被别人强行超车、遭遇紧急刹车等影响心情的状况......

  • 西西里岛,1欧元买房背后的难题 歌德说过: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好像没去过意大利,因为这里是意大利的美丽之源。位于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面积2。57万平方千米,拥有平原、山地、丘陵和绵延1484千米的海岸线。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更吸引人的是,只需1欧元,你......

  • “足够好”爷爷的传奇人生,拼的就是“龟速”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出炉,古迪纳夫教授以97岁高龄成为迄今为止最年长的诺奖得主,不过,这不是网友们最大的关注点,他们同时盯上了古迪纳夫教授的名字!他的英文名为Goodenough'’,直译过来就是——足够好。不......

  • 法学,谁说就业差 在很多人眼里,法学是一个非常枯燥的专业,需要超级强大的记忆力,需要整天背诵各种法律条文,让人痛苦不已。但这绝对不是事实。真正的法律学习,背法律条文不过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掌握法律的规律,灵活地加以运用,建立宝贵的法律思......

  • 那个拍《南京抗疫现场》的导演,跟日本键盘侠杠上了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南京生活7年了,他觉得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不过是疫情下南京市民的普通生活:空荡的街道、用塑料膜隔开司机和乘客的网约车、在家上网课的孩子、进入公共场所必须先测量体温、无接触......

  • “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这场抗疫中,媒体镜像中的钟南山院士是多元的,人们在各方面依赖他,他作为医生的专业身份倒常被其他身份遮掩。近来他受访时谈到的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让公众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出色医生的仁者仁心。正如他在自己的传记《......

  • 抖腿没啥坏处,除了招人烦 想一下,什么时候我们对抖腿最深恶痛绝。往往是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场合,我们越想集中注意力,对方抖得越欢。这件事,虽然有点烦,却真的挡不住别人抖腿。因为人一紧张,可能就会抖腿。抖腿,与咬指甲、眨眼、抽鼻子、转笔等行为......

  • 喂,不要在朋友圈里闪耀,好吗 匹兹堡大学最近做了一项关于网络社交和抑郁的关系的调查,他们调查了一些知名的社交网络,平衡了年龄、性别、民族、生活状态、家庭收入等各因素后,得出的结论是社交网络的频繁使用者抑郁的可能性是不频繁使用者的2。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