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人与社会 > 民工孩子被“拴”起的童年

民工孩子被“拴”起的童年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2W 次

3岁的唐奇飞和2岁的陈相权很努力地想要“会师”。他们相距不足两米,但整整努力了10分钟未能如愿。各自拴在腰上的橡胶皮带,总是在指尖快要相触的时候阻止了他们。
  
  这是海宁丁桥镇金杨村一处砖瓦厂的工棚内。
  
  20多个孩子在这里陪父母上班,1岁到5岁不等。最小的弦子被放在摇篮车中。大一点的就像唐奇飞和陈相权,统统被一根或粗或细的绳子拴在工棚的门把手或是窗棂上。即使是摇篮车,也都被系在墙壁的一端。
  
  8年前,唐奇飞的父亲唐茂松从云南来到海宁,和妻子在当地一处建筑工地当小工。4年前妻子怀孕。他们辞了工,到砖瓦厂干活,因为这里允许带着孩子上班。
  
  早上6点半,孩子们就被带到工棚,被绳子拴在各自的位置上。为了防止孩子们打架,绳子被控制在够不到彼此的长度。
  
  在这个位置上,他们要待到中午11点半。间或,在旁边搬运砖块的父母会过来安抚一下哭得厉害的孩子。
  
  这是一份靠天吃饭的活计。如果阴雨天气多,砖块晒不干,活计就少。唐茂松夫妇一个月好一点,能各赚1000元左右,差的话就只有几百元。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在附近学校上小学。夫妻俩的收入,正好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结余寥寥。
  
  下午1点半,工地开工,孩子们重新被拴到固定的位置上,直到下午6点大人们收工。
  
  傍晚,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唐奇飞的姐姐、6岁的唐正兰牵着弟弟到处溜达;10岁的李寒冬可以把妹妹“打包”背在背上,遛着自己家的小黑狗,只有2岁的陈相权又被忙着洗衣服的母亲拴在洗衣池边的柱子上。
  
  这些大部分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的被子,背后的那条绳子伴随着他们童年最多的时间。
  
  已经无法考证究竟是谁第一个带头拴住孩子,但这似乎成了父母们唯一的选择。一个广为流传的事是,因为疏于管教,曾有三个孩子淹死在厂后的水池中。
  
  幸运的是,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童年很快就要结束,昨天,砖瓦厂的工作人员说,厂里准备腾出一块地方,为孩子们搞个托儿所。但也有工作人员说,这样的情况在附近砖厂都存在,不知道谁来解救那些孩子的童年呢?

民工孩子被“拴”起的童年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