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意林杂志 > 人与社会 > 三间精神小屋

三间精神小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47K 次

从岗位退下来的时候,考虑一个问题——与孩子们换房住。
  
  原因是为方便二代上班,三代上学。于是离开市中心买了一处70平方米左右的居室。不完全是为了省钱,主要考虑年纪大了,简约一点,少了房奴之役。然而没有想到,我那一帮兄弟极力反对,说你这样做别人怎么看?寒碜不寒碜?
  
  无意中,读到了毕淑敏的一篇文章,于是释然,不再困惑。
  
  常言,安居才能乐业,这话没有错。但物质膨胀的今天,许多人却把居室视为财富、身份的象征,是否有点“谬以千里”?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会是一个看轻身外之物的人。毕淑敏以为,人一生,身体活动的空间可以计量,而心灵活动的疆域,更为值得去精心修建,且数值应基本达标。她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独自一人去公园散步,不时从花木丛中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细看原来是三三两两的园林工人在那里尽着“园丁”的职责。一片红色枝干的植物,在灿烂的阳光下鲜艳无比,显得格外妩媚动人。于是上前询问,一位穿蓝色工作服,大约40岁左右的园林工人笑着说:“这还看不出来?红柳呗!”接着又说:“天天在这里上班,里边几百种树木花草,没有我不知道的。”那张诚实的脸上,神采飞扬,充满了职业的自信和自豪。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就在这一刹那,突然又想起了朋友说过的那种人。于宦海“呕心沥血”,辛苦多年,好不容易走上了领导岗位,春风得意,也想“自豪”一番,随即去了理发店,请理发师帮他修整发型,要求将脑门放大,以显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个大领导的样儿。
  
  这样的八卦,有点匪夷所思?但我又寻思,若果真如此,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就是讲究个“领导形象”嘛!问题的关键,不在枝节,仍在那三间精神小屋。
  
  社会需要,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职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然而建立自己的三间精神小屋,却有着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按照毕淑敏的创意,第一间盛着爱与恨。即对父母、伴侣、子女、朋友等人间大爱,对自然万物的慈爱,对各种生命的珍爱;作为一名领导应有的谦卑、诚实和对同仁(包括竞争对手)的关爱……对社会丑恶、污浊、虚伪、卑劣的憎恨……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若恨比爱多,就该洒扫庭院,销毁精神垃圾,重塑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第二间盛放事业。到60岁退休,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要度过30多年的时光,那就是70000个小时左右。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但不管你是否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也不管你手里的工作是否称心如意,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相反的腐蚀作用,绝不要被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显赫的光环,灼伤了自己的眼睛。以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这样,精神的小屋,事业和人生才能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这便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进驻自己。常有这样的人犯下了失误——自己的小屋,住着认识的他人,唯独没有自己。脑袋变成了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哪怕是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自己的头脑变成了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有所发现留一个小小的储藏盒。说的话,声音嘹亮,却是别人喉咙嘟囔过的;发表的意见,虽周全之至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工作不是图门面,人生不是为虚荣。拥有了真才实学才拥有了自己实实在在的精神财富,充实的生活才是最幸福快乐的生活。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接近百岁,还在坚韧地思索,顽强地耕耘……她没有被大悲大灾击倒,而是硬硬朗朗地站着,用她的话说在为钟书和女儿钱瑗“打扫现场”——12年时间出了13册《钱钟书集》、5册《宋诗纪事补丁》以及《钱钟书手稿集》《我们的钱瑗》成书这四件大事。她将全部的稿费收入约800万元,捐给了母校作“好读书奖学金”。她的一位邻居说:“这老太太犯傻,好几百万元能买多大的一座别墅啊!”
  
  还是毕淑敏的那句话,人身体的空间可以计量,而精神的栖息地更需要精心修建。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三间精神小屋

赞助商

赞助商